拋棄「紅黃」顏色之爭求變 泰國示威學生能否得償所願?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泰國從7月以來掀起示威浪潮,並在近幾天達到高潮,以學生和年輕人為主的示威群體連日佔領曼谷市中心多個路口。此次示威與此前佔據泰國社會運動核心的「紅黃之爭」大為不同。它以年輕學生為主導,以「三大訴求」(解散國會、當局停止騷擾異議人士,以及修改軍政府2016年通過的新憲法)為主要訴求。示威者還無懼禁止批評王室的「不敬罪」(lèse-majesté),破天荒地要求限制泰王權力。

這也是泰國學生自1976年法政大學大屠殺後,重新擔當政治運動的主力,而過往唱主角的紅杉軍(代表北部農民)和黃衫軍(代表南部中上層階級),卻隱身不見。這也似乎預示了此次示威缺乏社會各階級支持的特點,又或者說,泰國還沒有準備好迎來一場巨變。

矛頭直指軍方王室

回溯此次示威的起因,主張限制軍方權力的新興政黨「未來前進黨」在去年大選中斬獲81席,躍為500席眾議院的第三大黨。該黨廣受持進步理念的年輕人歡迎,不過泰國憲法法院今年2月以「未來前進黨」黨魁塔納通向該黨非法貸款為由,判處該黨解散。泰國當即就爆發示威,不過由於疫情原因未能形成氣候。

待疫情消散、曼谷逐漸解封後,「自由青年」(Free Youth)等學生聯盟在7月18日在曼谷市中心的民主紀念碑前組織大型示威,約有2,500人參與,並延續至今。這些學生跳出了泰國過往政治運動中「城鄉對立」的特點,直接將矛頭指向王室和軍方。

這些訴求,也概況了泰國體制中的最深癥結,即王室和軍方堅固的、凌駕於民選政府之上的盟友關係。在1932年泰國立憲革命後,國王確實一度只剩下「精神元首」的作用,泰王阿南塔瑪希敦(Ananda Mahidol)1945年正是在王權旁落時遭到暗殺,其胞弟普密蓬(Bhumibol Adulyadej)繼位時甚至不能自由出入曼谷。不過,到了1957年,時任陸軍總司令沙立·他那叻(Sarit Thanarat)政變奪權後,王室和軍隊開始走上互相提高鞏固地位之路。

泰國警民10月15日在曼谷街頭對峙。(美聯社)

沙立重新實行包括匍匐禮在內的嚴苛王室禮儀,並開始通過媒體、教育以及最高刑罰15年的「不敬罪」等手段,多管齊下地強化普密蓬的領袖地位,並借泰王的支持給軍政府的合理性背書。而普密蓬在1946年至2016年的70年的在位期間,也憑藉其突出的品格才識,以及廣做慈善、走訪鄉間等愛民活動,贏得了廣大人民發自內心的愛戴。普密蓬還曾在1973年和1992年兩度出面調解政治危機,協調示威者和軍政府之間的流血衝突,一步步在民眾心中獲得了「半神」的地位。

在炳·廷素拉暖( Prem Tinsulanonda)將軍1980年擔任總理後,泰王和軍方形成了更加緊密的盟友關係。炳將軍執政時經濟高速發展,他以廉潔的個人形象獲得國民支持。他在1988年卸任後擔當樞密院主席近30年,繼續作為泰王和軍方之間的粘合劑,影響政治走向,其中最顯著的案例就是本世紀的兩次政變。

泰國前總理他信2001年上任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聲望,讓王室倍感威脅,其倒向農民的政策也讓精英階層大為不安。許多分析認為,在泰王的默許下,軍方先後在2006年及2014年,以「王室守衛者」的身份推翻他信及其妹妹英拉政府。炳將軍本人雖否認策劃政變,但他在2006年政變前曾多次批評政府腐敗,並要求軍官學校的學生對王室而非政府忠誠。如此種種,王室和軍方似乎已經結成強大的利益紐帶。

10月19日,一個在曼谷郊區的示威學生舉起「雨傘不是武器」的標語。(美聯社)

對於渴望變革的年輕人來說,軍方和王室的正當性程度都在坍塌,他們對於去年已逝世的炳將軍並不熟悉,同時質疑通過2014年軍方政變上位的現總理巴育去年贏得大選的正當性(巴育2016年修改憲法,使原本民選的250席參議院改為軍方指定,使自己人獲任總理可能性大大增加)。

而德高望重的老泰王普密蓬去世後,年輕人又繞過媒體不能報道王室新聞的限制,在社交網絡上獲取了不少新泰王哇集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的作風爭議,例如哇集拉隆功生活奢侈、愛好女色,很容易引發德不配位的質疑。年輕人自然不如老一輩那樣對於王室無限尊敬。

另外,泰國以旅遊業和農產品出口為支柱的經濟在疫情期間受到重創,失業率高企,而哇集拉隆功卻長期在德國避疫享樂,也引發不滿。

再加上去年轟轟烈烈的香港反修例示威的傳染效應,與香港、台灣示威者結成「奶茶聯盟」的泰國學生走上街頭,釋放出巨大的政治能量。

代際差異明顯 長者尚未參與

不過,相對於年輕人的熱情,此次示威呈現出明顯的「代際」差異,大部分中年人及長者未能動員起來,並對於君主制被挑戰而表示憤慨。

泰國總理巴育10月18日流露出對話傾向。(美聯社)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泰國曼谷的一名法律系學生達奈每日參與示威,而他屬於中產階級的父親常和他爭吵,「對於我父親來說,國王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我問為什麼,他說我太年輕不懂事。他很生氣,然後安靜下來,不再跟我說話。」還有一名大學生在Facebook上表示,因為她反對君主制,她的父親想起訴她,並想剝奪她的家族姓氏。

除了根深蒂固的對王室的尊敬,以及或多或少不希望自己子女捲入麻煩的心態,泰國許多經歷過動蕩的老一代人對軍政府也持習以為常的態度,並不會像年輕人一樣對這個概念有直覺性的厭惡。尤其是對於南部中產階級來說,他們經歷了炳將軍執政時期的快速發展期,反而是在民選政府期間經歷了可怕的動蕩。他們認為,一旦進行自由選舉,「缺少教育、易被收買」的廣大農民就會盲目倒向前總理他信這種「腐敗的民粹政客」,最終還是只能靠軍方發動政變來強力糾偏。

而在廣大農村地區,許多民眾雖然仍然保持對他信的忠誠,但對於巴育政府也並未抱有太大惡感。畢竟巴育自上任以來,也吸收了他信、英拉兄妹給他帶來的教訓,對1,400萬低收入人群推出福利卡,雖然不如他信大肆補貼農產品的政策受歡迎程度那麼高,但不少農民已經喪失了對他信東山再起的信念,轉而把希望寄託在現政府上。泰國北部帕夭府的選民Mu Suthibutr去年大選時就轉而投票給代表巴育的人民國家力量黨,他表示,「民眾需要投票給可以倚靠的候選人。」

總體來說,泰國此次示威宣示着崇高的理想,宣洩着憤怒與不滿,卻仍未出現可助其成勢的各階級支持。目前示威尚未出現大規模的暴力衝突,軍警除了10月16日一度出動水炮車,也大體處於較為克制的狀態,巴育10月18日通過發言人表達對話意願,「政府願聆聽所有人的需求,繼續為所有地區解決難題。」這為局勢降溫注入動力。

泰王哇集拉隆功(左)被質疑私德有缺。(美聯社)

泰王作風強硬 料不會讓步

如果和平示威持續,巴育預計將一方面訴諸「示威阻止旅遊業復甦、妨礙經濟回暖」等理由,調動社會其他群體對學生施壓,並通過9月成立的修憲委員會對於學生的關切做出部分回應。如果示威轉向暴力,那麼巴育政府可能轉向鎮壓手段,強行使國家回復穩定,但如果去年香港示威中的前例可引以為鑒,那麼國家暴力機關與暴力示威者的衝撞,恐會激發出更大的動能,使局面螺旋式惡化。

另外,作為此次示威焦點的泰王哇集拉隆功雖然尚未發聲,但從他數次過去毫不顧忌地強硬干政,以及修改憲法進一步加強泰王權力(例如自行掌管擁有300億美元至600億美元財富的王室資產管理局)的過往作風來看,他讓步可能性非常低。

泰國王室制度和軍方干政現象存在諸多問題,迫切需要有所革新,又或是制度上的規範化,清晰界定權力的劃分。而目前不透明且紊亂的情況,也正在新一代泰國人眼中造成極為負面的觀感。再配以新泰王欠妥的處事方式和糟糕的私德,以及近月以來泰國經濟在全球疫情影響之下的受損,都令得人們對政治、政制、王室、民生、疫情等多方面的不滿集中爆發,尤以年輕人為甚。但在泰國示威進一步發酵,贏得社會各階級的認可和加入之前,仍就是一場年輕人的激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