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抗疫復工 經濟韌性再受考驗

撰文:王雨辰 陳放 于小龍
出版:更新:

2月中旬以來,內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已度過最兇險的時刻,疫情逐步受控,新增確診病例逐步減少。然而,對因疫情已停頓將近一個月的內地經濟來說,危機才剛剛來臨,訂單違約、缺乏流動資金、員工難以到崗、配件不足、市場風險加大等問題集中爆發。
在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如何重啟經濟、實施復工,將再一次考驗中國經濟的協調能力和韌性。如果說之前的中美貿易戰只是美國對中國經濟的一次試探,那麼,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則是對中國經濟應急能力來一次徹底的「戰時演練」和全面動員。

濟南一口罩生產企業自1月22日開始24小時滿負荷生產。(中新社)

啟動「戰時」動員 加速復產復工

在確認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武漢決定「封城」、全國啟動國家一級應急響應之後,物資,特別是醫療防護物資和民生物資的生產和供給,便成為抗擊疫情、保障經濟的核心關鍵。為此,內地在1月24日緊急啟動第一波復工潮,當中便包括口罩等防疫物資的生產。這些企業在確保防疫的基礎上無條件復工,一些有能力的企業亦緊急轉產防疫物資,從1月24日至2月10日,短短16天,湖北、河北、湖南、河南、山東、福建、浙江、廣東等省份的服裝企業、汽車企業(汽車企業擁有熱熔織物的生產設備)、化工企業、醫藥企業等三千餘家企業有80%完成復工,僅醫用防護口罩產能一項,便從1月29日的日產約800萬隻,在十天內迅速增加到日產2,000萬隻,產能提升了近1.5倍。儘管市場上的口罩供應依舊緊張,但基本可確保一線醫護人員和病人的防護需要。

自2月3日起,中國政府和央行開始回應抗擊疫情和企業復工的需求,提供財政專項資金和緊急貸款。(資料圖片)

自2月3日起,中國政府和央行開始回應抗擊疫情和企業復工的需求,提供財政專項資金和緊急貸款。2月3至10日,僅央行通過逆回購累計向市場淨釋放流動性就達1.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各類財政資金接近1,000億元。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回應速度如此之快,企業的應急調整能力如此之強,再一次讓世界驚訝。

2月8日,隨着疫情防治方法愈加明確和度過了疫情高峰,國務院正式下達了「有序做好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的通知,要求涉及重要國計民生的領域,在做好防疫保障下復工復產,重大工程和重點專案員工要及時返崗,盡早開工。

自那時起,內地經濟開始從對疫情最初的恐慌中蘇醒過來。在醫生、護士、士兵和公務員之外,內地企業、勞工,以及眾多民眾都成為此次抗擊疫情的逆行者。正是這些人提前復工,確保物資能源源不斷地供應,讓疫情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防控。

疫情期間,速遞物流發揮了重要作用。(資料圖片)

在疫情期間,儘管內地市場出現口罩供不應求、菜肉價格上漲的情況,但整體物資依舊供應充足,速遞物流依舊會把網購商品送到民眾家樓下,沒有停電、停水,網絡訊號暢通。人們在家中自我隔離,依舊可以一邊學習烘焙,一邊在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上展示新到的速遞、發着各種牢騷。

繼2003年沙士(SARS)、2008年汶川地震後,內地經濟再一次經歷一場廣泛的整體動員,這不僅體現在疫情期間高度活躍度的網上經濟,還體現於5G、AI技術、工業互聯網在防疫上的廣泛應用,目前更出現在復工潮之上。

為了加速復工,內地政府多箭齊發。2月16日,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政府會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繼續減稅降費,促進疫情防控,拉動經濟增長。

2月17日,央行再次展開1萬億元逆向回購(除9,000億元逆回購到期外,再次淨釋放流動性1,000億元),並將一年期的中期借貸便利操作(MLF)中標利率下調至3.15%,下調了10個基點。此外,第一批3,000億元的財政貼息貸款已通過商業銀行陸續發放到企業手中。

2月18日,國務院再次召開常務會議,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社保費和實施企業緩繳住房公積金政策,多措並舉穩企業穩就業,使企業恢復生產後有一個緩衝期。

有企業派出包機接載員工復工。(中新社)

據初步統計,目前內地國有企業屬下兩萬多家生產型子企業的開工率已超過80%,其中石油石化、通訊、電網、交通運輸等行業的開工率更超過95%。2月1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廣東、江蘇、上海等一些經濟大省(市)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復工率超過50%。

另據交通運輸部資料, 2月19日到2月底,全國旅客發送量有所增加,日均約在1,455萬人次,已恢復到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此外,目前已有約8,000萬人次的農民工返程,到2月底達1.2億人次,3月以後將再增加約1億多人次。

恢復「造血」面臨兩大難題

內地經濟正迅速從疫情導致的停滯中恢復過來,長期向好的態勢雖然未見改變,但一些困難同樣擺在面前:一方面,受疫情影響,零售業、旅遊業及線下文化產業等損失嚴重,多數服務業企業可能推遲至今個月才復工;另一方面,即使製造業、基建企業率先復工,中國經濟的「造血」能力還需一段時間才能恢復。疫情衝擊復工進程,將使中國今年一季度經濟明顯走弱。

2月17日,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副廳長諸葛建表示,截至2月16日,經濟較為發達的浙江省復工率依然只有42.87%。工人返崗率不高、供應鏈還需完善、物流運輸能力有待恢復等現實困難急需解決。

現代工業體系其中一個特點是分工明確,而這要求資源和勞動力能夠自由流動。然而,此前為了防治疫情,很多地方限制了交通和人員的流動,成為復產復工的障礙。儘管為了確保道路暢通,國務院早在2月8日印發了相關通知,要求「嚴禁擅自封閉高速公路出入口,嚴禁阻斷國省幹線公路,嚴禁硬隔離或挖斷農村公路」,但部份地方還是存在阻礙交通和人員流動的現象。

+1

為了保證復產後的用工需求,一些企業主動和非疫情高發地區政府聯繫,協助組織輸出勞動力,並派出包車,甚至是包下高鐵和飛機迎接員工復工。

復產復工還面臨着另一個更大難題,就是如何恢復需求。生產企業一般擁有一定數量的原材料庫存,因此只要員工到位,大多數企業都能復產。然而,僅僅復產對企業的意義不大,如何把產品銷售出去、有沒有源源不斷的訂單,才是決定企業生存的關鍵。

當下,中國經濟正處於下行周期,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令到經濟活動停滯,消費和投資需求進一步疲軟。內地知名金融數據平台Choice顯示,截至2月18日,中國南華地區工業品指數較春節假期前下跌約3%。目前,中國經濟已表現出足夠的韌性,雖然已開始實施大規模復產復工,但一時間仍難改善需求疲軟的現狀。

藉機改革釋放潛力

中國政府顯然已意識到這一點。2月1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表示,以此次疫情暴露出的社會治理和經濟短板為突破口,加速補齊短板,繼續推出一批重要改革方案,加速重大專案的投資建設。這已成為中國經濟的明確目標。

通過對此次疫情教訓的反思,應急保障、衛生防疫、公共醫療、社會保障、城市基礎設施等高達數萬億元的建設需求,不僅應視作經濟運行的成本支出,而是已成為迫在眉睫的投資內容和高水平發展的動力來源。以政府投資為先頭,廣泛開放社會投資,並通過金融和資本市場的實質性改革和開放,分散長期投資的風險與激勵收益。中國的民生需求和投資市場急需通過改革來釋放應有的潛力。

上文刊載於第20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2日)《抗疫復工 經濟韌性再受考驗》。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