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張維為:美國神話走向終結 中國公知集體崩塌

撰文:蘇子牧
出版:更新:

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引國際社會關注。10月1日,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接受內媒採訪稱,美國神話走向終結,中國公知(公共知識分子)集體崩塌。

2019年1月22日,張維為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會。(資料圖片/新華社)

10月1日,內媒《觀察者網》採訪張維為問到,從中國國慶70周年到今年抗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中表現出來的「眾志成城」,這些年愛國主義氛圍特別濃烈,是否和外部環境變化有關。

張維為對此表示,美國2018年開始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外交戰、科技戰、對華為公司的圍剿,對「台獨」的縱容等,都激發了中國人的義憤和愛國之情,這是第一波。接着又有2019年「港獨」分子挑戰一個中國,他們的所作所為又給中國人上了一堂「史詩級的愛國主義大課」,這可以說是第二波。隨後中國又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慶閲兵和盛大遊行,這可以說是第三波。

張維為說,如今中國又在經歷第四波愛國主義熱潮,也就是這場抗疫,所有人都是參與者,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開放式的、體驗式的中國自信的公開課。「西方疫情防控荒腔走板,對多數中國人來說,這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西方模式走下神壇,美國神話走向終結,很多人說今年是中國公知集體崩塌元年。」

10月26日,中共將召開十九屆五中全會,這次會議將研究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於下一個五年發展,張維為表示,鑑於中美科技戰,還是比較關注十四五規劃中對解決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部署。另外,從明年開始,中國要開啟一個新階段,從全面小康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進程的開局五年如何部署,會有很多看點。

對於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這是自華為晶片斷供令正式生效後,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點。在華為被斷供後,不僅華為官方動作頻頻,就連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也召開會議強調,關鍵核心技術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中國製造2025」被視為中美貿易戰的導火索後,這一曾經年年出現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吿裏的詞彙便火速消失在中國官方的話語體系中。然而在中美徹底撕破臉的情況下,即使不再有「中國製造2025」這個名詞,但眼下,一場中國製造業產業鏈尤其是高端產業鏈的發展正迎來一股熱潮。

包含5G、新能源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以及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新基建」將擺脱大水漫灌和單純的產能擴展模式,而瞄準下一步產業升級。(新華社)

張維為還強調,自己比較關注中國「新基建」,關注它在十四五規劃中的體現。因為「新基建」的門檻很高,涉及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基礎設施,世界上大概只有中美兩家達到這個門檻,而中國所處的起跑線並不落後,甚至還領先。這不僅是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世界最大規模的數字經濟,而且中國具有不少獨特優勢,例如在世界範圍內,互聯網技術和製造業都發達的只有中國。

此外,中國還有「集中力量幹大事」的制度優勢,有世界最強的規劃能力、執行能力和改革能力,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有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

對於上述所說,張維為解釋稱,不是說中國模式完美無缺,中國的模式有自己的不足,還在完善之中,但其它模式確實競爭不過中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