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漂子女就學|專家:內地機構辦校符合市場需求 彰顯香港多元化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中國絲路智谷研究院、公眾號「港漂圈」日前一項調查的結果顯示,有超過9成受訪「港漂」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來港所辦學校。參與此次研究的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教授,近日接受了《香港01》採訪,解讀這份報告傳達的「港漂」心聲。
本文為「港漂子女就學問題」系列文章第四篇。

梁:社會事件令人心惶惶 教育問題浮現

談及這份報告的緣起,梁海明表示,他和團隊關注到過往許多海外或內地人士來港居住時,是樂於將孩子帶到香港就讀。然而2019年發生「修例風波」後,一些操普通話人士遭受了街頭暴力。校園裏,同樣存在針對內地背景學生的歧視、欺凌行為,有些教師還會將其政治思想帶入課堂。在此情形下,一些「港漂」便希望,其孩子入讀的學校可以免受這些因素影響。

+3

同時,港漂們還發現,現時本港有日本人學校、韓國人學校,乃至加拿大、澳洲學校等,可以銜接外國的高中課程,所以他們希望,能有學校課程與內地接軌,讓孩子未來到內地升讀。

梁海明和團隊認識到,港漂作為香港市民中的一個群體,工作、生活在香港,子女更絕大多數是本地出世,這樣的訴求需要被正視。於是,相關調查工作便應運而生。

梁海明指,如果子女要回內地讀書,身為父母的「港漂」也會考慮離港,等於讓香港不斷流失人才。(受訪者提供)

《香港01》圍繞這份報告,連續多日刊登系列報道,收穫讀者不同意見。一些反對此報告觀點的讀者留言質疑,若「港漂」不滿本地教育,為何不將孩子送回內地就讀?梁海明就此指出,如果將孩子送回內地上學,會造成家庭分離,「正如我不會認為在香港工作的歐美人士應當將子女留在家鄉上學」,認為相關質疑無外乎是雙重標準。

他並指出,如果孩子被迫回內地讀書,父母們也可能會為了陪伴孩子的成長而考慮回內地工作,等於讓香港不斷流失人才。香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必須解決他們子女的就學問題,這也正是香港多年前建立國際學校的原因。

「家國教育」要融入不同科目 非單指政治立場

這份報告中重點談到了「港漂」對於本地學校教育的顧慮,及對內地機構來港辦學的期待。其中,受訪者對香港學校憂慮最深的是「缺乏家國教育」(84.72%)。

過往港人會將內地愛國主義教育理解為政治思想教育,例如升國旗、唱國歌,乃至教導中國體制優越性等。現時一些「愛國港校」亦透過類似手段,加大力度培養學生愛國情操。

「港漂」對於香港學校憂慮最深的是「缺乏家國教育」。(資料圖片)

但梁海明認為,「家國教育」並不單指政治立場的教育,而是實實在在融入於課程的內容,包括在中文和歷史等多科目上著手,深入介紹文章或事件背後的歷史和文化,讓學生融會貫通。他認為,這些是目前的大多數港校所不具備的。

他舉例稱,在內地,學生在小學階段已能熟知中國歷史上最突出的文學藝術成就。內地還有課程是以生活中常見的概念探討引入基本的法制、道德觀念教育,惟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家國教育。

延伸閱讀:港漂子女就學|顧慮港校欠缺「家國教育」 內地學校如何教?

+11

調查中亦有半數人認為港校缺乏全球視野。對此,梁海明指,全球視野並非是指學習了解全球各國的情況或文化,而是如何讓學生學習到從更大的格局來分析、判斷這些國際事件。香港學生需要培養與中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相匹配的視野和見識。例如,對於一些國際時事,從一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角度還是一個城市的角度來分析,產生的價值判斷會有很大差別。

此外,調查還顯示,有4成4家長憂慮本港的教育水平。梁海明分析稱,香港除了英文的平均程度較為優勝外,中文、數學的程度都已明顯低於內地重點學校水平。在OECD設計的15歲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過去10年的4次評估中(每3年1次),中國內地已經3次名列全球首位(編者按:內地以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四省份為一整體參賽),最近一次是2018年,香港則排第4,這足以說明內地中小學教學水準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有4成4的港漂家長憂慮本港的教育水平。(資料圖片)

他說,任何家長都希望令子女更具競爭力,可以容納未來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未來要升讀海外大學,內地的重點中小學校實力已不低於香港目前任何傳統名校或國際學校,例如北師大附中國際部2019屆畢業生獲得美國前30名大學共計340個offer,取錄比例達90%,99%畢業生都被美國前50名大學取錄。何況,內地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的全球排名日益上升,未來去內地升學將成為愈來愈具吸引力的選擇。

至於對內地機構來港辦校的期待,有過半家長關注普通話和簡體字教學。梁海明認為,雖然不少家長認為繁簡體閱讀互不影響,但在書寫速度上是有顯著差異。閱讀畢竟是最低要求,寫作能力才是進一步的目標,採用繁體字有可能令部分初學寫字的兒童對中文科尤其是作文產生畏難、厭煩情緒。

梁海明認為,較繁體字而言,簡體字的筆劃相對少,可減低小學生寫作難度。(資料圖片)

他表示,以內地小學的語文(中文)科為例,三年級普遍要求寫300字以上作文,而香港學校的普遍要求僅為150字,「字數少,當然可表達的內容、思考也就相應減少」。另一方面,英文作為拼音文字,在小學低年級寫作難度顯著低於中文,也令英文自然而然成為部分學生的強勢語言,從而降低學生學習中文的動力。

設校並非僅供「港漂」 亦歡迎全港家庭

事實上,現時內地已有台商學校、韓國學校等,為在當地生活的台灣、韓國或其他地區人士子女,提供與其家鄉一樣的教育模式。就台商學校而言,其採用與台灣同樣的課本及師源,課程設置上兼顧到學生留陸、回台或前往海外升學的需求。

+1

梁海明說,與「台商學校」等最主要的不同的是,引入內地機構辦學,是引入一種優秀的教育模式,並不會僅面向港漂子女。當前內地中小學教育水平已領先全球,引入內地最優質的學校相信會是香港市場所需,而且香港數十年來一直是亞洲優質教育薈萃的地方,這樣做可進一步彰顯香港教育的多元化。

與「台商學校」第二個不同點在於,內地機構來港辦校,並不會限制就讀人士身份。嚴格意義上說,港漂子女也是香港人,並不具特殊身份。香港家長無論是不是「港漂」,只要認可其教育理念和效果,都可以讓孩子接受這樣的教育。教育的差別並不在於地域分界,而在於理念的差別。正如有很多香港家庭子女就讀於國際學校,是因為這些學校不同的文化和教育理念。

港漂群體教育需求調查報告詳細內容(點圖放大):

+7

建議採「三步走」模式 先交流教學資源

報告顯示,高達85%的受訪者偏好「內地重點學校或名校集團」來港辦校,至於兩地合辦學校,則只獲37%受訪者青睞。不過,梁海明認為,內地學校來港辦學不能一蹴而就,可採「三步走」模式逐步摸索推進:

一是兩地先交換擅長的師資和教育資源,例如香港的教育集團與內地的名校合作,港校可以協助他們提升英文科教學水平,而內地學校可以協助港校的中文、數學科,幫助港校改善課程大綱。若第一步進展順利,第二步可採合作辦學模式,最後一步才是內地學校在港獨立辦校。

延伸閱讀:港漂子女就學|點名推薦北上廣深名校來港辦學 究竟有何優勝?

+11

梁海明還指出,内地教育機構在海外辦學已經有不少經驗可借鑑。例如,在中小學教育水平很高的新加坡,有中國教育機構早在2006年就開辦一間具中國課程特色的IB學校,設有從小學到高中課程。在香港上市的教育機構「楓葉教育」,也有3間位於加拿大和澳洲的海外學校,提供中學或從小學到中學的一條龍課程。近年中國教育機構也到巴西里約、馬來西亞等海外地方建設中小學。這些都反映出「優質教育在全球都永遠會有市場」。

倡引入內地師資 在本地註冊及培訓

這份報告在分析了調查結果後,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政府為內地辦學團體分配土地、開放內地師資來港簽證等。不過,箇中涉及到本港的資源分配的複雜問題,預期將會面對輿論壓力。

報告針對內地機構來港設校,提出包括土地分配、人才引進等建議。(報告截圖/01製圖)

港漂子女就學系列|港校為何成他們心頭患?內地名校為何受青睞?

對此,梁海明認為,目前香港有50多間國際學校同樣佔用土地,也同樣引入外籍教師,一樣需要分配資源,因此內地辦學機構也有資格要求分配資源。更何況,當前港漂群體需求下,即使引入內地辦學的規模,相信只會在相當小的範圍,涉及非常有限的人士,甚至遠少於國際學校的數目。

他續指,香港要發展,就需要持續引入人才,目前香港在眾多方面都有從內地引入人才,專業、優質的教師應當被歸在其中,事實上目前已有不少本地中文教師是內地背景。正如這些中文教師,如果未來引入其他科目優質教師,也需要在本地註冊並接受培訓,具體安排需要教育局和政府作全盤統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