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2021|中國人口出生率連續下跌 「三座大山」壓垮生育意願

撰文:卜羅森
出版:更新:

自3月5日起,在北京舉行的兩會(人大和政協)上,人口政策的走向一直備受中國各界關注。有關下調法定婚齡、夫妻合休產假,亦或是對二胎家庭增加帶薪育兒假期天數、減免個人所得稅等一系列的建議,都成為網絡上熱議的焦點。這其中也都側面牽扯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關於「孩子」。

3月初,中國全國政協委員魯曉明在兩會上建議男女法定結婚年齡降至18歲,此言論引發中國社會廣泛關注。(視覺中國)

隨着人口形式的變化,中國陷入「低生育率」的陷阱。即便中國大陸總人口在2019年突破14億大關,成為全球第一個人口超14億的國家,但喜人的數據背後是一個頗有警示意義的現象。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中國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較2018的1,523萬人減少了58萬人。這樣的下降勢態相比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比2017年驟降200萬人來說,在一定程度上令人稍感樂觀,但中國連續下跌的人口出生率已是不爭的事實。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頗具爭議的「獨生子女」政策早已於2016年被正式取消,取而代之的「二胎」政策卻並未給中國人口出生率帶來一路飆升的景象,反而降到了近年來的最低點。這也意味着,中國單一的政策扶持很難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低迷的生育率,在這樣的情況下,探索更多導致中國出現「嬰兒蕭條」的深層原因便顯得尤為重要。

不可避免的低出生率

從現有的數據來看,中國在「生育堆積效應釋放之後」,生育率仍不見回升反而驟降的最關鍵影響因素反映在內外兩方面。

一方面,外部因素可以從社會制度、法律規定及經濟因素三方面來看。目前,「鼓勵生育」早已是中國官方及法律所提倡的社會宗旨,對於家庭而言,剩下的障礙多來自於經濟因素,也是被中國網友戲稱為壓在頭上的「大山」,即高昂的教育、生活成本及住房這「三座大山」,這些往往成為諸多中國年輕一代不願、不敢生育的原因。

另一方面,內部因素也包含了譬如越來越多丁克一族的擁躉者,選擇了不生孩子。現如今,受到高等教育的中國獨立女性作為年輕一代的主流代表,對婚戀狀態有了更多選擇的權利,不再是生活在中國社會經濟緊縮的影子之下。相反的,她們擁有新知識並追求自我,離傳統家庭觀念漸行漸遠,不太可能會像中國前幾代女性那樣,讓社會亦或是家庭的壓力來影響個人生活及生育決定。

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低生育率不僅是中國獨有,日本、韓國、泰國及新加坡等亞洲其他國家也面臨着同樣的問題,即新生兒出生率愈發低下,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

2020年韓國死亡人數首次超過出生人數,人口出現負增長。韓國2020年新生兒數量比2019年31萬人減少了10%,只有不到28萬新生兒出生;日本亦是如此,2019年日本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高出50萬。

在全世界範圍內,更是有諸多生育率偏低的國家和地區早已實施鼓勵生育的政策,然而這些手段似乎並未產生長期效果。譬如意大利政府2015年推出的生育獎勵政策,為意大利家庭提供每月80歐元津貼,該津貼將持續到嬰兒3歲生日,但該獎勵政策,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至2019年,意大利的出生率仍然是歐盟國家中最低的,平均每個婦女僅生1.3個孩子。

事實上,針對全球性的低人口出生率問題,諸多政治高參或學者們總是熱衷於各種各樣的預測和展望,往往卻忽略了另外一些深層因素的影響。從醫療、托育、教育、社保、稅收等方面着手,在一定程度來講比單方面的廢除生育控制政策更容易刺激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