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咆哮狼」對陣美國「咆哮者」 殲-16D電子戰機可縱橫台海?

撰文:呼延朔
出版:更新:

2021年10月3日,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閉幕,會上展出多型中國自研武器裝備,其中數型裝備被指或在可能的台海衝突中扮演重要角色,相關訊息引發各界關注。以此為契機,本系列文章結合公開資料,通過深入檢視大陸對台作戰武器儲備,嘗試描繪一幅未來可能的兩岸戰事圖景。

此次珠海航展上,數型中國國產空中裝備首次亮相。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由中國空軍殲-16平台改進而成的殲-16D電子戰機。

據航展相關報道,出現在展會上的殲-16D已經塗上中國空軍的「八一」機徽,意味着該型戰機已正式列裝部隊,形成戰鬥力。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亦在航展期間接受採訪時表示,殲-16D投入實戰化訓練,進一步提高了空軍的電子進攻能力,支撐空軍作戰範圍拓展和空軍戰略轉型建設。

該電子戰飛機在外形上與其研發平台殲-16基本一致,但在細節上顯示出明顯的電子戰特色——如將殲-16翼尖的導彈掛架改為兩個圓柱形的電子干擾吊艙,與殲-11A/蘇-30等機型的吊艙類似,但尺寸更大,且配置有額外的天線;原平台位於機頭部分的光電探測系統和機炮被移除,隨之座艙下方的阻焰板也被取消,代之為配置更多的電子干擾設備;而殲-16平台原有的大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先進航電系統、HUD屏顯等則得以保留。

2021年9月26日,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第十三屆珠海航展)舉行媒體開放日,中國空軍殲-16D、無偵-7等新型裝備參展。(中新社)

這使得殲-16D成為一款綜合作戰性能優異的電子戰平台,也是解放軍航空兵的首型專職電子戰飛機。過去中國空軍只能通過在「飛豹」、殲轟-7等平台上掛裝電子戰吊艙以遂行電子干擾任務的歲月,隨着殲-16D的正式列裝成為歷史。

作為原研平台,殲-16突出的掛載能力和機動性能為其電子戰改型提供了顯著的後發優勢。公開資料顯示,該型飛機是中國沈飛集團研製的四代半雙座雙發多用途戰鬥機,其外形近似俄羅斯的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裝備有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雷達,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和較強的對地、對艦打擊能力。殲-16的最大載彈量為12噸,採用後掠翼式氣動佈局,最大飛行速度為2.5馬赫,實用升限20,000米。

據此,部份坊間人士認為,殲-16D足可媲美美軍現役的「咆哮者」E/A-18G電子戰飛機,在一些具體指標上甚至有所超越。

E/A-18G電子戰機系波音公司研製,其代號的中文譯名為「咆哮者」,是美軍現役電子干擾機。該型飛機是在美國海軍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的基礎上發展研製而來,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8馬赫,實用升限15,000米,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子戰飛機。

殲16戰機是中國沈飛集團研發的一款多用途戰機。(微博@迷彩虎)

強大的電子戰實力是美軍屢次海外作戰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上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中,在美軍發動大規模空襲的數小時前,以EF-111A、EC-130H、EA-6B等電子干擾飛機和地面電子戰設備對伊拉克軍隊進行高強度電子干擾,致使伊軍地空通訊聯絡、地面雷達、以及飛機和導彈中的雷達制導系統全部失靈。海灣戰爭的首個星期中,美軍12,000多架次的空襲只有一半是執行轟炸任務,其餘架次主要為電子戰飛機,執行偵察干擾支援作戰任務,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殲-16D的列裝,無疑為中國空軍補強了薄弱一環,正如前述申進科所說,切實支撐了空軍作戰範圍的拓展和空軍戰略轉型建設。有趣的是,因殲-16D的功能定位與美軍的「咆哮者」飛機類似,中國網民稱之為「咆哮狼」,這一稱呼儘管未獲中國軍方公開認可,但在近日官方央視國防軍事頻道某節目的官方微博中,引用了網絡上稱殲-16D為「咆哮狼」的說法。

至於殲-16D在未來的作戰場景,有可能和殲-16同時用於對台作戰,並將很快加入中國空軍在台灣周邊海域的例行巡邏行動中。

專家進一步表示,在可能發生的台海戰事中,殲-16D一方面可配合航母戰鬥群,前出西太平洋,於台灣東部、北部洋面遂行區域拒止任務,另一方面則可直接針對台灣本島作戰,壓制、干擾其指揮、通信等電子網絡,以為後續的打擊、登陸、空降等行動創造優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