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密集打擊全境 解放軍PHL-191遠程火箭炮是台灣不能承受之重?

撰文:呼延朔
出版:更新:

導言:2021年10月3日,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閉幕,會上展出多型中國自研武器裝備,其中數型裝備被指或在可能的台海衝突中扮演重要角色,相關訊息引發各界關注。以此為契機,本系列文章結合公開資料,通過深入檢視大陸對台作戰武器儲備,嘗試描繪一幅未來可能的兩岸戰事圖景。

在可能的台海戰事中,首波火力覆蓋的效果對解放軍的後續作戰意義重大,如能在較短時間內用密集火力波次大面積消滅台軍有生力量,破壞其重要作戰系統,則稍後的地面推進壓力將大為減輕。

在類似場景中,解放軍列裝的PHL-191遠程火箭炮將成為打擊主力。

該炮是解放軍最新型的重型遠程火箭炮,於2013年立項,2019年1月列裝定型正式裝備部隊,並出現在當年的國慶閲兵現場,是解放軍新一代的主力火箭炮。

據公開訊息,PHL-191採用8X8輪式高機動越野底盤,全車戰鬥總重為45噸,最大公路行進速度為60公里/小時,可不加油行駛650公里,機動性與續航能力在同類裝備中處於領先地位。

資料顯示,該型火箭炮取消了其上一代產品PHL-03火箭炮的火控儀器艙,重新設計了擴大版的駕駛室,並將自動化火控系統集成其中,令炮手可以直接在駕駛室操控火箭炮射擊,還因此空出底盤空間留待日後升級或者配備更大型的彈藥。PHL-191型火箭炮具備全套C4ISR功能,安裝有通信系統、氣象訊息系統、作戰指揮系統和後勤維護系統,實現了作戰、維護高度自動化、訊息化,乘員僅需3人,火控系統全面採用圖形化多媒體輔助提示操作界面,因此操作非常簡單,能夠自動完成地形定位、軌跡定位、發射仰角確認,裝定參數並實施打擊。

解放軍東部戰區進行遠程火箭炮發射演練。(中國軍事網截圖)

彈藥方面,PHL-191型火箭炮採用了先進的模塊化設計,在發射架上攜帶有2個獨立的儲運一體多用途模塊化發射箱,再裝填時間僅需10分鐘,除可選用2組5聯裝的300毫米火箭彈或2組各4聯裝的370毫米火箭彈,還可以選用射程為500公里的「火龍」480型750毫米彈道導彈等,實現了打擊火力的「家族化」。

以「火龍」導彈為例,對PHL-191的投射性能作進一步說明。該彈為中國北方工業獨立自主研發,為戰術地地彈道導彈,戰鬥部重480公斤,採用慣性制導+GPS制導,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毫米波/激光/電視/紅外成像等末制導,導彈在飛行過程中彈體不分離,可進行縱向機動,難以攔截。

威力弱於「火龍」480的外貿出口型「火龍」220/280火箭彈,有更詳細數據——可以同時打擊20×20公里範圍裏的8個目標;配有殺傷/反裝甲複合戰鬥部,殺傷半徑高達100米,並可擊穿60米外12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還能配備鑽地彈、子母彈、反坦克末敏彈等新彈種——這意味着,用於解放軍自用的「火龍」480彈,在相關參數上會有大幅提高。

2019年10月1日,中國建國70周年閲兵式在北京舉行,多種新型裝備亮相。 (AP)

台灣海峽南口寬約400公里,北口寬約200公里,北部最窄處僅有130公里,若算火力範圍,則海峽的最大寬度僅為230至250公里,台灣全境皆處於上述火箭炮的打擊覆蓋面。

可作有依據的如下設想:若干部署於福建省前沿的PHL-191火箭炮在接獲命令後,對台灣預定目標展開飽和打擊,這一批次可能是千以計的,或者更甚。這波火力投送主要針對台灣方面有價值的建築、路網、工事等固定目標,受此打擊,台軍的主要裝甲集群部隊、主要導彈發射陣地、重要機場的機堡及跑道、重要港口、主要雷達基站、關鍵工事及指揮機構等,可能遭先行癱瘓,除此之外,台灣的能源、電力、後勤倉儲等重要系統,也可能在飽和打擊下喪失動能。

對於並不擁有開火主動權的台灣而言,如此烈度的重型火力打擊無疑是難以承受之「重」。而被台軍視為殺手鐧的雷霆2000火箭炮,似也難以與解放軍上述遠火媲美。據資料,雷霆2000火箭炮的最遠彈種射程為45公里,對解放軍的登陸艦隊可能造成威脅,但在PHL-191的飽和打擊下,能存活幾何是最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