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第二波疫情】官民皆有責 6大原因讓新冠病毒「如火燎原」

撰文:房伊媚
出版:更新:

歐洲多國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COVID-19)的纏鬥看來遠未能結束,南部及東部國家8月的病例增加情況比2020年初嚴重。比利時、意大利及英國疫情再度反彈,法國、荷蘭及西班牙等看來已在對抗第二波疫情。以下為歐洲出現第二波疫情的原因:

英國新冠肺炎疫情:圖9月13日英國倫敦的民眾坐在一個公園的草地上享受秋季陽光。(AP)

1. 放寬禁令及措施

美國《時代》周刊9月15日的報道探討為何歐洲中部在第一波疫情時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大爆發,現時卻病例大增。報道引述專家指,這可能與旅客增加及放寬限制措施有關。而區內病例上升最明顯的國家是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及斯洛文尼亞,它們的單日新增個案數字亦令人憂慮。

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及立陶宛5月成立歐洲區內首個「旅遊氣泡」(travel bubble),互相開放邊境。匈牙利與斯洛文尼亞5月下旬推出類似措施,意大利及德國也對歐盟國家及神根區民眾開放,令旅遊人數增加。惟愛沙尼亞病例增加,拉脫維亞9月11日要求愛沙尼亞民眾入境後隔離14天。

法國新冠肺炎疫情:圖為9月12日,一名男子在馬賽的屋頂酒吧與幾個朋友一起喝酒。(AP)

2. 外遊返國「帶毒」入境

歐洲旅客在區內活動後,將病毒帶回本國、令疫情反彈。彭博社8月26日稱,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 Koch Institute)稱當時德國差不多40%病人是在海外感染病毒。意大利約有三分之一新症由海外傳入。

德國衞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9月21日表示,法國、奧地利及荷蘭等地的病例新增情況令人擔憂,德國遲早會再從這些國家輸入病例。

【相關圖輯】旅遊氣泡|港府商設Travel Bubble 多國旅遊安全圈劃成怎樣?

+3

3. 各國措施不協調

歐洲多國人口自由流動情況明顯,惟各國政府沒有在一些「大原則」之上做到一致,令控制疫情效果大為減弱。以比利時為例,它的「口罩令」是歐洲區內數一數二的嚴格,但民眾過境到位於荷蘭邊界的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購物時,可將口罩除下。

德國漢諾威獸醫大學(University of Veterinary Medicine in Hanover)的病毒學家奧斯特豪斯(Ab Osterhaus)稱,歐洲有必要訂立一套中央的防疫措施,問題是誰會去做這件事。歐盟在協調衛生措施方面的權力很小。

4. 政府過早「鬆綁」

美國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9月1日發文稱,歐洲目前病例增加的情況不太能與4月時的高峰相比,因為各國每日進行的病毒檢測數量大增;報道引述奧斯特豪斯指,但病例增加的情況顯示,歐洲過早以及過度放寬限制措施。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的歐洲公共衛生教授麥基(Martin McKee)亦稱,歐洲整體上太快重啟經濟。

英國新冠肺炎疫情:英國的民眾在9月可於倫敦帕丁頓河道上乘坐小船看電影。圖為9月2日有二人在觀看電影《鐵達尼號》前擺出姿勢合照。(AP)

5. 抵不住的「抗疫疲勞」

歐洲多國政府在2020年初曾實施多種封鎖措施及防疫限制,包括商店及娛樂場所關門,民眾甚至如非必要不得離家。很多人在一段時間下來出現「抗疫疲勞」(Pandemic fatigue)的情況,趁限制措施放寬時旅遊以及舉行聚會。

眾多年輕人到法國及西班牙沿海地區的海灘酒吧玩樂,又無視社交距離,當地其後爆發疫情。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9月18日引述法國衛生和醫學研究所(Inserm)流行病學家科斯塔廖拉(Dominique Costagliola)指,國內很多新症來自旅遊熱點蔚藍海岸(French Riviera)。

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羅馬9月5日有民眾示威,抗議政府頒布的防疫措施。(Reuters)

6. 年輕人不配合

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公共衛生專家斯皮泰里(Gianfranco Spiteri)指,很多國家的疫情反彈,是年輕人開派對,以及基本上人們已在用一種正常的方式過自己的生活。

部分年輕人亦懷疑戴口罩的必要以及新冠疫苗的效用。社交網出現很多反口罩以及反封鎖措施的活動,英國《衛報》9月19日報道,有5個反口罩的Facebook專頁由8月初只得4.7萬個讚好,增至6萬個。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疫苗信心計劃主任拉森(Heidi Larson)稱,民眾對政府的信心低,會對疫苗懷疑論構成影響。

▼想知道歐洲多國民眾在疫情持續期間的生活,請點擊放大觀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