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債時代》劇評︰超寫實台劇!被債務輾壓人生只因輸在起跑線?

撰文:影視獨舌
出版:更新:

十多年前,《蝸居》中海萍的這段台詞,道出了城市中樓奴的心理狀態:

(《蝸居》劇照)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6000(元),吃穿用度2500(元)……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400(元),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

如今,這樣的生活早已不再是房奴的專屬,而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蔓延。曾經人們崇儉黜奢的傳統消費觀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互聯網平台變著法子提升人們的購物慾望:網上購物用信用卡,外賣點餐用月付…就算你不缺錢,我也得塞進你的口袋。借貸平台想盡辦法改變人們的消費心理:只要你能呼吸,我就借給你錢。

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當數字支付時代來臨,人們連使用現金帶來的最後那絲痛感也消失之後,借債消費已成為當下年輕人的普遍現象。據尼爾森(Nielsen)公佈的《中國年輕人負債情況報告》顯示,內地有86.6%的年輕人正在使用信貸產品。近期播出的台劇《大債時代》揭示的就是這樣的時代症候。

按圖即睇《大債時代》精彩劇照︰

+7

作為一部社會問題劇,它沒有刻意製造觸目驚心的悲劇來放大焦慮,反倒以一種旁觀者的視角,記錄三個債務纏身的年輕人生活日常。每個人代表了不同的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一個人的背後就是一個群體。

【相關圖輯】《想見你》團隊新作、《俗女養成記2》…2021年10部高質台劇推介!

+35

楊大器(林柏宏 飾)是眼高手低型。他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精緻男孩」,表面上陽光開朗,有著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理想。他住高級公寓,出門必打車,飲食上也不委屈自己,實則背地裡早已交不起房租,過著以貸養貸的生活,用前些年流行的「隱形貧困人口」﹑「新窮人」等詞彙來形容他恰如其分。

楊大器(林柏宏 飾)表面上陽光開朗,有著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理想。他住高級公寓,卻過著以貸養貸的生活。(劇照)

精緻的背後是狼狽。楊大器策劃著一個AI咖啡機的項目——通過AI識別人類的腦電波,為其定制出專屬口味的咖啡。他拉來的投資並不在少數,但相比於他的債務,只能算杯水車薪。於是,項目始終處於策劃書階段,甚至連咖啡機的模型都造不出來。楊大器雖不成器,但也只能硬著頭皮,繼續拿著策劃書找投資人。「欠」慢慢就變成了「騙」。

周詠晴(李霈瑜 飾)則與他完全相反,屬於努力拼搏型。她是社畜的典型代表:工作步步逼,業績數第一。忙裡偷會閒,去做外賣員。購得房一間,全家喜開顏。房貸卡著,口袋沒有錢。

周詠晴(李霈瑜 飾)是社畜的典型代表,忙裡偷會閒,去做外賣員。購得房一間,全家喜開顏。房貸卡著,口袋沒有錢。(劇照)
只要在呼吸就是在花錢,如果沒賺錢就是在負債。
周詠晴

她需要不斷奔跑,就像住在出租屋時,她要時時用晾衣桿頂住搖搖欲墜的天花板,一旦洩氣,就要面臨崩塌的局面。

不信你再看另一位,當觀眾第一次見到樊仲良(張書豪 飾)的時候​​,他已經變成了高樓底下的一具屍體。他本是常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有車有房有地位,家庭美滿。但因為公司的資金周轉不開,外面的欠款又追不回來,導致公司資金鍊斷裂。樊仲良瞬間被壓力擊垮,索性縱身一躍。他這一跳,債務卻不會消失,而是會轉移到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身上。

樊仲良(張書豪 飾)本是常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因為公司的資金周轉不開,瞬間被壓力擊垮,索性縱身一躍。(劇照)

按理說,如此扎心的劇情,應該很合內地觀眾的口味,畢竟大家已經習慣了以「真不真實」作為劇集的評判標準。但事實是,《大債時代》並沒有火起來。表面上,《大債時代》講的是年輕人欠債現象,實際上探討的是階級和貧富差距的問題。三位年輕人無一例外,都是苦出身。

楊大器為什麼要過以債養債的生活呢?他有一番自述︰

我有一個同學,家裡超有錢。他爸每兩年就換一台跑車,但是他們家從來沒有付過錢,全部都是貸款買的,還錢的時候只還利息,不還本金。
楊大器

【相關圖輯】數據分析2020爆紅台劇20大 《國際橋牌社》有雞排妹助陣僅排第九

+20

事實上,劇集中也存在著多處暗示:如果你是富人,那你欠債就可以欠得心安理得,銀行也不會逼迫還款。

那周詠晴呢?一套房子就可以將她壓得喘不過氣來。同在銀行上班,她的一個下屬工作並不積極,卻可以住在爸媽買下的大房子裡。周詠晴去送外賣,恰好就送到了這位同事家裡,她平日裡捨不得吃的牛排,只是人家拿來餵狗的。

每講述一個人的故事,都要用另一個富人來與之對比,彷彿對欠債人來說,出身才是原罪。(劇照)

更多精彩台劇劇評:

《想見你》劇評:愛你就是動機 一場生生不息的「莫比烏斯」之戀

想見你劇評│《你的名字》變奏? 劇情本末倒置觀眾睇到黑人問號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評】無差別殺人社會下 4個家庭的原罪與原諒

【我們與惡的距離.劇評】殺人犯都係人!避免盲目呼喚正義的提醒

你看,都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可人家一生下來就住在羅馬。樊仲良那邊也是如此。同是欠債人,他這個沒有背景的人只能跳樓自殺,而欠他債的那個富人,卻可以請來律師,拖延還款,慢慢陪他玩。

每講述一個人的故事,都要用另一個富人來與之對比,彷彿對欠債人來說,出身才是原罪。事實上,我們知道,不論是超前消費的觀念,還是藉貸方式的便利性,都不是自然生成的,背後都有人為干預。 《大債時代》用了「欠債人」這個新鮮切口,卻回歸到貧富差距這種稍顯陳舊的話題,自然少了些猛戳現實痛點的犀利。

BBC曾拍過一部叫做《無節制消費的元兇》的紀錄片,其中表明,無節制消費的背後,始終都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操控。(《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截圖)

BBC曾拍過一部叫做《無節制消費的元兇 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的紀錄片,對無節制消費潮流背後的機制進行了深入剖析,其中表明,無節制消費的背後,始終都有一雙「無形的手」在操控。比如,資本給消費者腦中植入「升級」的觀念,並通過減少產品的壽命來促使人們消費,最典型的產品就是手機。再比如,利用人們的「階層焦慮」,通過宣傳產品的特性,使人們為了達到階層認同而不惜買買買……

某種程度而言,無節制消費和越來越普遍的欠債現像一脈同氣。而《大債時代》欠缺的,便是沒有深入展現欠債現象背後那雙無形的手。

上個月,一篇名為「廣西玉林25歲護士殺人案:一個女孩的急速下墜」的報導流傳頗廣,該文講述的是一位年輕護士在藉款幾十萬之後,對借款人痛下殺手的來龍去脈。很顯然,人們更多將其作為了一篇故事讀物。 比起一部文藝作品的殘缺來,人們對「大債時代」缺乏警惕心,對欠債導致的悲劇見怪不怪,甚至採取一種漠視的心態,才是最令人擔心的。

相關圖輯:2020年豆瓣最高分八大陸劇!「迷霧劇場」兩套神劇揮低《燕雲台》(點圖放大↓↓↓)

+12

【本文獲「影視獨舌」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dus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