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專訪三】苦苦堅持再沒意義? 放工趕訓練為何不可以!

撰文:楊宇翹
出版:更新:

有人問:「業餘運動何必認真?」
早上讀書工作,晚間練習鍛煉才返歸,是現實的做法,亦是業餘的玩法,是香港排球模式。
興趣?熱誠?夢想?凝聚力?究竟香港女排一眾的「認真」,包含的又是什麼?
就讓我們聽聽三名「打工仔」的心聲,說說業餘運動何必不認真?

先開宗明義,如你為人慵懶,文章閱讀至此已可完結。以下三名女生的生活模式,你不理解,更不會跟從。

惟假如你對「堅持」仍有一絲信念或好奇心,不妨從「打工仔」的業餘運動世界裏,量度一下自己的毅力。

潘曉玲(左起)、劉嘉慧、及杜詠雯為香港甲一女排球員。(黃寶瑩攝)

*本地排球強強對決 即買會長盃兩日門票*

成長是一種心態整頓,信不信由你。例如由大學跳入「社會大學」的心理整頓,費解、微妙、難以標記,對許多事情會感到迷惑。

「是否應該繼續下去?」任職教師的劉嘉慧,回想過去的一個想法,亦想到聽過的一個說法,「別人會跟你說,『做多陣嘢就慣啦』、『第一年係咁㗎啦』。哪『一陣』究竟是何時、多久?」

大學畢業後潘曉玲(左起)及劉嘉慧任職教師,而杜詠雯選擇了陪月兼褓姆工作。(黃寶瑩攝)

劉嘉慧、潘曉玲、杜詠雯,三個香港甲一女排耳熟能詳的名字。中學開始「排球生活」,大專的校隊、球會、U23港隊「全餐」,至今面對「邊做邊打」的日子。她們對「做多陣嘢就慣啦」真諦的了解,到底怎樣?

事實到甲組水平,每個「業餘排球」階段的內容相若,校隊、球會、港隊合計的「7天排球」習以為常;惟「堂可以走但工點樣唔返」,上課換成上班的疲累,放大100倍。

潘曉玲說:「屋企人視排球有點像工具,但卻忽略了一點,我是很熱愛這個運動。」(黃寶瑩攝)
潘曉玲由國際女排轉會至荃青,下月會長盃將有機會倒戈。(黃寶瑩攝)

「第一年上班有打球會、港隊,更進修,那時候因為不想一投身社會後,固有的生活完全改變,自己決意繼續堅持……但事實是,你不會擁有私人時間」,同樣任職教師的潘曉玲憶述當年感受。返工放工再訓練,歸家已入凌晨,匆匆梳洗上床就寢。5小時後眼睛張開,模式再次啟動,今天如昨天,可知明天又如今天,一星期重複五次。

老師、紀律部隊較「熱門」

惟業餘排球裏的景象,老師及紀律部隊是「最受歡迎」行業,皆因工時比較穩定,讓球員較易出席晚上練習。「不過我大學時曾於酒店實習,感受到要在輪班工作中安排時間打波,十分難兼顧。所以比較之下,還是朝九晚五的最適合」,杜詠雯說道。有趣的是這名26歲女生選擇了工時彈性的陪月兼褓姆工作,「最重要與僱主溝通,現在的僱主亦有玩運動,所以了解我的狀況,晚上7時可下班趕去練習。」

杜詠雯說:「因為仍有戰友一起努力,我也會繼續堅持,希望與大家營造更多回憶。」(黃寶瑩攝)
杜詠雯表示葵青兼港隊隊友余映姿是她堅持下去的原因之一。(黃寶瑩攝)

依然堅持因  「很熱愛這個運動」

「其實我仍在克服中」,嘉慧想了想說,「有些感受也許只有按這樣模式運行的人才明白。」

是身累還是心累?我們作為外人難以感受。正正如此,阿玲指身邊人看到她們的生活模式也相當詫異。「『返工仲打波?』、『不累嗎?』,也許他們知道我仍有打排球,卻未能理解當中一切,但我們亦無理由四處向人傾訴解釋。」

外人感意外,就連家人也會質疑繼續打排球的決定,惟阿玲強調,有一細節往往被人忽略:「也許小時候我說過打排球有助入大學,然後大學畢業後,他們會覺得排球幫不了其他事情,哪為何要這樣辛苦地堅持?屋企人視排球有點像工具,但卻忽略了一點,我是很熱愛這個運動。」

劉嘉慧說:「「只要仍有能力,隊友一直衝我也必定奉陪,堅持着大家堅守的目標。」(黃寶瑩攝)
劉嘉慧為甲一女排Victory的隊長,下月會長盃將再次出擊爭取最高殊榮。(黃寶瑩攝)

無錢收為何繼續?何必辛苦?遊走社會大學裏,現實逼使我們計算;但「我是很熱愛這個運動」,一切只因這份純粹。

然而在此時此刻的香港,這單純感覺卻顯得更可貴。「打波有其壓力,但如果這份感覺消失了,只有工作的生活,也許更加恐怖」,嘉慧直言排球是熱誠既是不可或缺的調劑品,「趁仍有這份感覺,就要把它放大。」

【女排專訪一】學業?訓練?精英賽? 中學生的排球想像與現實【女排專訪二】「當打」有期限? 大專生的夢想交戰

劉嘉慧、杜詠雯及潘曉玲同樣中學開始「排球生活」,大專的校隊、球會、U23港隊「全餐」亦經歷過。(黃寶瑩攝)
+13

「希望與大家營造更多回憶」

抓住美好的最後,曾經因傷患暫別賽場的杜詠雯更能體驗這道理:「去年腰傷入院,整個聯賽沒有參與。那時候仍在舊球會,看到隊友逐個離隊,並察覺原來每件事都會有完結的時候。大家會有不同方向,往工作、家庭進發,一起的快樂時光過得很快。因此,縱使疲累,因為仍有戰友一起努力,我也會繼續堅持,希望與大家營造更多回憶。」

大概成長就是要讓我們看到「完結」的可能,然而調校細節令自己無悔,是箇中意思。

由大學跳入「社會大學」的心理整頓,費解、微妙、難以標記,惟三名排球員卻知道,排球是不變的事。(黃寶瑩攝)

三人笑言看着CYT隊中16歲成員已勇闖甲一,現在22歲也許是「當打」盡頭。成為「24+」的經驗球員,加上在職責任,一星期亦不大可能擠出額外時間練體能。「所以在工作許可下堅持出席5日訓練,盡量縮窄與大學時期的體力差距,已很好了」,阿雯說道。

甲一生涯終有天完結,在說再見前,阿玲認為「不讓自己後悔」就是包含堅持:「如你問何時退役……我不知道,因為始終排球是自己最愛的事,所以在身體還許可下,一定會繼續。」

排球生涯會「完結」的可能,在退役的一天前,三名甲一排球員將不令自己留下一點遺憾。(黃寶瑩攝)

「或者這樣說」,嘉慧補充,「只要仍有能力,隊友一直衝我也必定奉陪,堅持着大家堅守的目標」。

盡力與堅持,這兩詞三女頻頻重複,然而在業餘排球裏要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人,也許「盡力與堅持」就是在職階段的最強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