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擊全運測試賽|場地國際賽規格劍手讚不絕口 氣氛更勝世界盃
劍擊是香港最後一個進行的全運會測試賽項目,首次在啟德體育園體藝館舉行劍擊賽事,規模比其他本地賽盛大得多,參賽的劍手猶如置身世界賽的場地,當然讚不絕口。
今次「挑戰盃劍擊錦標賽」有觀眾入場觀賽,亦是本地賽少有,劍迷們卻有另一角度的看法。
作為全運會測試賽的挑戰盃,與慣常在香港公園或是亞洲國際博覽館的大有不同。在體藝館的競技場只鋪設8條劍道及決賽高台,而「習藝坊」則用作副場使用,舉行部分小組賽及淘汰賽初段,亦是本地比賽的少數。
畢竟是全運測試賽,規例比起慣常的本地賽為多,傳媒在場地只得4個規定的攝影位置,其餘位置皆不能逗留,而場館非每個門口也可讓傳媒進入,從場地走往採訪區也需要繞一段路,這種安排與大型運動會確實分別不大。
挑戰盃的賽程安排與普通本地賽一樣,周六先打重劍;星期日則進行花劍及佩劍。首日賽事的「花臣」較多,大會安排了琴師現場演奏、變臉表演,甚至是與觀眾互動的鏡頭,從32強開始又有入場儀式。直至星期日,可能因當日要舉行4個不同項目,前天頗有儀式感的細節未有保留,場上梅花間竹進行花劍及佩劍比賽,直至4場決賽才在決賽台上演。
體藝館如其他國際賽分別不大,今次同樣開放給劍手的親友或事先登記的劍迷入場,氣氛不錯,甚至比起上年在亞博舉行的花劍世界盃香港站更好。挑戰盃第二日進行的花劍及佩劍賽事,早前在花劍大獎賽上海站奪冠的蔡俊彥必定是劍迷的焦點,Ryan剛好在貼近看台的劍道出戰淘汰賽,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全場觀眾絕不吝嗇其歡呼聲。
雖然入場觀眾只可留在看台,但觀眾席與場地相距不遠,觀眾有機會與劍手近距離互動,當蔡俊彥與港隊花劍法籍教練Gregory Koenig走近,不少小朋友為了合照或簽名都會蜂擁而上。
上海站封王令蔡俊彥的人氣再增,不少劍迷都是為Ryan而來,小劍迷們高舉「Ryan加油」的紙牌,Ryan笑言有時都分了心,「本身好專注比賽要入局,但當我眼角餘光看到這些加油字句時,都有少少分心不禁偷笑。」
蔡俊彥盛讚啟德的場地,直言是世界上數一數二,「我覺得啟德場地好正,是世界上數一數二漂亮的場館,或許只是僅次於法國巴黎世界盃,氣氛十分好,燈光剛剛好,場地分配、出場形式也貼近世界級,即使賽程有些微延遲,但在劍擊賽事在所難免,感覺與平時在香港公園打比賽確實是天壤之別。」
香港劍擊總會署任義務秘書、前佩劍「一哥」林衍聰表示,以劍擊場館而言是世界級,不少劍手向他反映,當進入場地內即有世界賽的氣氛,希望日後有更多機會在啟德舉辦比賽。
香港劍擊隊總教練鄭兆康亦有到場,他指單以比賽場地而言,啟德是世界級:「場地無問題,十分正面,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也是這規格,比賽場地上是滿分。」康教練續說,賽事以外的配套、支援層面仍有改善空間。
劍手對場地讚口不絕,站在劍迷又有什麼想法。作為前港隊重劍代表的何迪琳,今次為了支持未婚夫、男佩港將何思朗而入場,變成普通觀眾的何小姐,直指指示不太清晰,除了4條顏色劍道外,5號至8號劍道同樣在主場,但卻未有清晰的標示。
事實上,在劍道中間展示分數的記分板,中間有細字標示是什麼劍道,但從看台難以看得清楚,而劍道3塊記分板也是向相同方向,展示同一場賽事的比分,而中間劍道的分數則未能看到。另外,今次賽事所有資料也是以中文展示,卻偶爾出現錯字的情況,就如佩劍大師姐歐倩瑩變成「區倩瑩」。
兩名不願出鏡的劍迷陳小姐及林小姐,過去曾往日、韓等地觀賞國際賽,她們直言啟德場容易欣賞賽事,貼近海外賽事的規格,但啟德場地本身有不少規則,而這些規例都不太方便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