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示警「對台26條」温水煮青蛙 民進黨忘了甚麼?

撰文:司馬台
出版:更新:

繼2018年2月底宣布「惠台31條措施」之後,大陸國台辦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於當地時間11月4日宣布「對台26條措施」,進一步推進台商在大陸投資、經商及台灣人民在大陸發展及海外緊急危難時的「準國民待遇」。民進黨政府重操「名為惠台,實則利中、 鎖台」論調,另外還示警這是中共「介選」的明證,同時示警相關作法是「温水煮青蛙」,最終用意仍是「併吞台灣」。

「惠台31條」及「對台26條」的正式名稱是「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及「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融台」目的指向明確,「統一台灣」(或稱「併吞台灣」)的「陽謀」路人皆知,站在「台灣主體」的立場,台灣人若對此「陽謀」毫無警覺,長此以往,產業、人才為了市場、利益跨海求發展,「天然獨」變成「準國民」渾然不覺,確實是「温水煮青蛙」。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11月4日在南京的兩岸企業家峰會上致詞時,宣布國台辦剛對外發布的對台26條措施。(中央社)

民進黨政府指北京「名為惠台、實為利中」的論述雖非全然無據,卻將台灣人民可能因為「26條」的進一步「利誘」前往大陸發展,進而「掏空台灣」的責任全數推給北京,似乎忘了民進黨是目前台灣的執政黨,忘了壯大台灣、讓台灣人民在台灣就能安居樂業,是每一個在台灣執政政黨責無旁貸的責任。

民進黨的手電筒

「對台26條」最終能否真能達成「融台」目標,猶待時間驗證。不過,民進黨政府所謂的「温水煮青蛙」倒不必捨近求遠,為了蔡英文的連任,對兩岸官方對抗帶來的經濟損害及在區域經濟整合中的被邊緣,極力粉飾太平、無所不用其極的「愚民」,大部分人民對於即將到來的大變動置若罔聞,雖有自由、民主,卻早已如同置身温水中被煮的青蛙。

舉例來說,由東盟10國發起,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及新西蘭共同參與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11月4日宣布將於2020年正式簽署。然而,台灣輿論對於這個即將誕生的全球最大區域經濟組織着墨甚少,報道也多聚焦於印度退出RCEP,少論RCEP成立後對台灣的衝擊與影響,尤有甚者,台灣經濟部長沈榮津第一時間表示「台灣與RCEP簽署國的貿易額已7成零關税」對內安撫,卻沒有說明未受影響的「7成」,其實是受到「WTO信息科技協議」(ITA)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中被列入「早收清單」的台灣產業,主要受惠者是台灣的高科技產業,在台灣總數1,160多萬勞工中,高科技產業勞工總數只有150萬人上下。

民進黨政府不可能不知道RECP成形後,受影響的「貿易額」雖然只3成,但冰冷數字背後代表的是數以百萬、甚至千萬計的勞工及其家庭;甚至更早之前,兩岸觀光急凍、消費力強的陸客不來造成的經濟損失絕非開放「新南向國家」遊客免籤赴台旅遊及擴大台灣人民國內旅遊補助所能彌補,雖然旅遊業的產值「只佔GDP1.4.%」,但其就業人口約26萬人,卻是台灣勞工總數的2.3%。

凡此種種,都說明了在「勝選」最高指導原則下,民進黨的「手電筒」只會照着別人,不會照向自己,指責北京以「26條」對台「温水煮青蛙」,卻一再「愚民」,台灣人民早已是「温水裏的青蛙」卻渾然不覺。

惠台利中 互惠雙贏

延續民進黨在2020台灣總統大選「對抗北京」選戰主軸,民進黨政治人物戴上有色眼鏡評「惠台31條」、「對台26條」等措施「名為惠台,實則利中」,並不讓人意外。

持平而論,大陸「惠台」措施若生效,大陸的發展有了台灣人才協助,確實也有「利中」的效果;然而,「利中」與「惠台」並不是對立,沒有自信的負面說法可以是「掏空台灣」,有自信的正面說法則是「兩岸互惠雙贏」,重點就在於兩岸關係是否和平、穩定,兩岸之間是否能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貨暢其流」。

受限於地緣政治格局、國際現實及兩岸特殊政治關係,民進黨政治人物其實都很清楚直面北京才能讓「壯大台灣」的響亮口號落在實地,一味負面解讀中共的對台措施,指責北京打壓,並無法善盡政治人物「為人民謀福祉」的初衷及政黨「服務眾人」的責任。不禁想問問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對於從政的初衷「是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