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設市百年記憶 柯文哲:望台北成為光榮城市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自日據時期、1920年設立「台北市」這個行政建置以來,2020年適逢台北設市一百周年,台北市文化局自今(2020)年7月至12月規劃「回到1920 台北設市百年」系列活動,並於7月16日舉行開幕記者會,期望通過舉辦老屋攝影徵件、街區活動、史跡導覽、創意市集、音樂會,以及文史講座等活動,展現台北市百年歷史的人文薈萃。

2020年7月16日,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回到1920 台北設市百年」系列活動開幕式時表示,100年前台灣希望參與世界潮流,百年後的台北已有能力引領世界的潮流。(許陳品/多維新聞)

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開幕式時表示,台北是個有歷史的城市,到處都充滿前人的足迹。1920年,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之下,隨著都市化發展,台北市正式設市,台北市也迎來一個新的時代。當時正逢一次大戰結束,美國總統威爾遜(Woodrow Wilson,1856─1924年)提倡的「民族自決」(Self-determination)形成浪潮,在全世界各地展開,也開啟了台灣人的思想啟蒙。

設立於1911年的「台北第四尋常小學校」,於1920年「台北市」設立時,部分校舍被挪用作「台北市役所」(相當於台北市政府),現址為台內政部警政署。(許陳品/多維新聞)

回顧1920年代的台灣,柯文哲稱,那是個充滿生命力的時代,記者會舉辦地點「新文化運動館」就是為了呼應當年的精神設立。當時不僅誕生了《台灣民報》(1923年),知識分子如蔣渭水(1888—1931年)、林獻堂(1881—1956年)、蔡培火(1889—1983年)等人,為讓台灣能追隨世界潮流、爭取台灣自治、啟蒙文化思想,亦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柯文哲引述了蔡培火在獄中所作的《台灣自治歌》,體會先賢們在殖民統治下立身台灣的心情:

蓬萊美島真可愛,祖先基業在,田園咱開樹咱栽,勞苦代過代。着理解,着理解,咱是開拓者,不是戇奴才。台灣全島快自治,公事咱管才應該。
蔡培火《台灣自治歌》

柯文哲認為,100年後的今天,能夠呼吸自由的空氣、享有獨立自主的地位,要感謝前人的奮鬥,也提醒我們「權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努力爭取來的」,呼籲各位能珍惜手中的一切。現在的台北,經過歷任市長的努力,已經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國際都市,擁有便捷的交通、繁榮的經濟、宜居的環境、深厚的人文。例如2017年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Universiade,世大運)的成功舉辦,也證明了能「讓台灣走出去、世界走進來」,不僅讓世界看見台灣,亦代表台北有能力擁抱世界。

柯文哲強調,在台北有上萬穆斯林,能穿着傳統服裝向麥加朝拜;亞洲最大、有12.5萬人參參與的「同志大遊行」,亦在台北舉行。這都印證了民主、自由、多元、開放的「普世價值」,已經融入台灣社會,也形成了台北的「基因」。百年前台人希望參與世界的潮流,百年後的台北已有能力引領世界的潮流。

柯文哲期盼,台北是個「共容/融/榮」的社會,一是包容,二是融合,三是光榮。要有能力包容在台灣島上的每個人,彼此也能和諧共存、生活在一起,再通過每人的合作、努力,讓台灣成為一個光榮的「國家」、光榮的社會。最後,柯文哲修改蔡培火《台灣自治歌》的最後兩句為:「共榮社會台北市,光榮進步看未來」,希望台北市成為一個光榮的城市,台灣可以是個光榮的「國家」。

台北市文化局介紹,為展現台北市各區特色,已規劃了系列活動:《回到西門町》,回到1920年代紅樓復古市集,聽說書人述說當年市場故事;《回到大稻埕》,通過台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呈現日據時期台灣青年群體樣貌;《回到昭和町》,以青田街、温州街創意街區活動,展現台北帝國大學氛圍下培育出自由且多元的獨特文化地景。

其次,在台北的西本願寺廣場亦舉辦「世紀旅程—台北設市百年紀念特展」,期望能喚起民眾的歷史記憶;推出「尋找台北老屋」影像徵件活動,用影像捕捉老屋的珍貴身影,提高民眾對文化資產保護的興趣。再者,承繼歷年「古跡日」精神,亦規劃了不同主題的導覽路線(百年官署、公共建設、產業建設或學校),讓社會大眾領略文化資產保存與生活場域之意涵,進而有效推廣文化資產的管理維護與活化。盼望藉着本次系列活動,邀請民眾用雙腳實地探訪這塊土地的歷史,並讓城市積累文化養分,向下一個百年城市的輝煌歷史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