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立法院長游錫堃:中華文明應稱東亞文明 學漢詩不等於變中國人

撰文:林仕祥
出版:更新:

台灣立法院近日成立推廣台語漢詩的三餘吟社。台灣立法院長游錫堃2月23日致詞時表示,有人問他身為獨派卻推動台語漢詩吟唱,不就變成統派?他指漢詩是「東亞文明」的一部分,不是說唸了漢詩就會變成中國人。

游錫堃(右)表示,中華民族這個名稱是在1902年由梁啟超提出,過去歷史上都是不同國家統治着中原大地,中華文明正確學術名稱是東亞文明。(台灣立法院)

台灣立法院秘書長林志嘉於台灣立法院成立「三餘吟社」,三餘吟典故出自於三國志董遇傳,為董遇教導學生利用冬天、夜晚、雨天等三個餘暇時間讀書。游錫堃2月23日前去三餘吟社致詞,他指出,曾有人詢問推動吟唱漢詩是否與他的政治理念不同,但他認為,中華民族這個名稱是在1902年由梁啟超提出,1902年以前沒有這樣的名稱,過去歷史上都是不同國家統治著中原大地,「中華文明正確學術名稱是東亞文明」,漢詩、宋詞其實也都是東亞文明的一部份。

游錫堃表示,東亞文明裏包括了台灣文化、日本文化、中國文化等多元文化,漢詩只是台灣文化組成的其中一部份,「學習漢詩不等同於變成中國人」;韓國、日本和越南等國一直把漢字去掉,使用屬於自己文化的文字要與中國切割,「而台灣不必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切割,因為他們已經自己把文字改為簡體字,台灣使用的則是正體字」。

游錫堃接着說,學員在學習過去的文化時,本身也應具有批判性思考,而非照單全收。他以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詩中名句「長安不見使人愁」等為例,指其中專制的皇權思想,就不適合現在的民主思想。

他還強調,台語漢詩對台語的文化傳承非常有幫助,台語和詩詞都是優美的文學,未來也期盼在吟漢詩時加入更多東亞文明及融合台灣景色、人文等文化的詩詞,絕對會對台灣史及台灣主體性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