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佔領之前是猿人」:台灣「天然獨」教育是否已到歷史拐點?

撰文:林嘉禾
出版:更新:

台灣名嘴吳淡如在廣播節目中的一段談話近日在台灣受到熱議。

她當時提到,她的女兒(目前國一)不知道孫中山是誰,再加上趙少康也加碼爆料郭台銘曾向他說女兒不知道岳飛是誰,對此,不少台媒近日紛紛街訪民眾與歷史老師、政論節目更是不乏以此為題。

孫中山與岳飛為何引爆輿論?

吳淡如對於當前台灣歷史教育的觀察,不僅是年輕一輩不識孫中山,她更說,詢問學生們「我們之前是什麼朝代?」,學生居然回答「日據時代」,再之前是「荷蘭」、更之前則是「猿人」,吳淡如稱,「中間所有歷史都被你滅了,難怪中國史變成東亞史,我沒有想要批評你,可是你覺得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

而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則在Facebook加碼爆料,稱郭台銘向他透露女兒(應亦為國一)竟然不知道岳飛是誰,他批評民進黨修改後的課綱成為「歷史愚民政策」。相關議題近日在台灣社會持續升温,除了綠營群起出徵吳淡如、強調孫中山是「戀童癖」外,也有許多國中小歷史教師陸續發聲,當中比較多則是討論歷史教育的問題。

民進黨執政下的台灣社會不僅對中國史已然陌生、對台灣史也未必清晰,親近民進黨政府的台灣政治大學校長郭明政,此前還曾說出「400年前的台灣社會,還是衣不蔽體的原始社會」,遭到巨大反彈。(Facebook@國立政治大學)

但是歷史教師的表態,其實南轅北轍。在親綠媒體上看到許多教師投書都批判吳淡如、趙少康不過是在炒作,他們強調國小歷史教育確實有出現孫中山、如果學生沒記住,那不是教育問題,而是因為吳趙遇到的是「笨學生」;立場迥異的《聯合報》則發布社論,痛批台灣歷史教育的問題,指出民進黨執政以來「通過扭曲歷史教育創造了一整個世代的天然獨,蔡政府更坐收歷史變色的政治紅利;歷史教育名存實亡,後果卻由中華民國和整個台灣承擔」。

歷史教育的朝代錯覺

不過,若拋開媒體的口水戰,這件事情的本質,其實是關於一個正處於吸收大量新知的中、小學生,究竟應該在學校教育體系中習得什麼樣的歷史認知。

台灣現行的108課綱,並未明確規範國小高年級社會科的歷史教育必須出現「孫中山」、「辛亥革命」,乃至於「岳飛」,但教科書幾乎都有相當篇幅着墨於台灣史的鋪陳,依序從遠古、史前社會、荷西、明鄭、清代、日據到中華民國時期。

這樣的編排,確實容易讓學生產生「荷蘭的上一個朝代是猿人時代」的錯覺,這是一個以往較少人關注到、而吳淡如卻精準點出的一個重要盲點。

台灣的國小與國一歷史教育高度集中台灣史,導致學童說不清楚朝代,如此一來,其實他們都無法理解台灣藴藏的非常豐富的中國曆朝歷代最精緻的文化藝術。(韓國瑜競選辦公室提供)

若繼續看國中歷史教育進度,整個國一都還在延續國小的歷史教育,深入地講解台灣史。國二上學期則必須將中國史由上古時代講到清末(岳飛就囊括在此時期中)、國二下學期則從清末講到冷戰。

從這樣的授課結構可以看到,學生學習到的朝代觀,無疑是以「猿人、荷蘭、西班牙、明鄭、清領、日治、民國」這樣一脈相承的歷史軸線,而自然不會是其父母長輩所熟知的「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由此拉出了台灣社會的世代史觀差異。前者是對「國家正常化」想像的投射,讓「國史」成為由猿人、荷蘭人、日據、民國等朝代堆砌而成的新史觀;後者則是傳統教育提到的各朝代遞嬗舊史觀。

所以,台灣輿論熱議、甚或是口水戰,背後的癥結其實在於,課綱所反映的歷史教育目標究竟是什麼?尤其幾年級要教什麼、又應該怎麼教?

這些問題,由於台灣是個高度分歧的社會,顯然存在很大的商榷空間,而如何決定歷史教育內容固然是政治權力的展現,執政的民進黨具有主導權,但是社會對歷史教育的疑慮反過來也能施壓統治者,此次爭議凸顯反對現狀的社會能量或許正在累積之中,然而是否能夠堅持下去,仍是極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