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世界工廠」轉身 港商生存艱難 借多啦A夢轉型

撰文:慈美琳
出版:更新:

1980年代以來,粵港之間形成「前店後廠」默契,雪花片般的訂單從世界各地飛向香港,再交到廣東的生產線上,工人的雙手日夜不停,工廠的機器常年不冷。而近年,格局已悄然改變,以港商雲集的製造業重鎮東莞為例,隨着生產成本上升和「騰籠換鳥」政策落地,靠廉價勞力取勝的「來料加工」模式逐漸式微,大量工廠關門大吉。粵港澳大灣區計劃即將上馬,曾飛速運轉的「世界工廠」,怎樣才能如當地官員所期,成為「國際製造中心」?被指緣分到頭的「前店後廠」,又應如何轉型升級,令粵港發展攜手向前?(此文為製造業轉型.上篇)攝影:梁鵬威

在東莞鳳崗鎮經營模型加工廠的港商麥顯輝,前幾年並不好過。周圍的港資加工廠,有地皮的關門收租,但更多的縮小規模、蝕本硬撐,期待來年有市。他不想坐以待斃,花了三年時間轉型,如今總算「平穩過渡」。而這一切,全靠那隻神奇的機械貓——多啦A夢的「力量」。

麥顯輝1980年代成為手工模型學徒,1990年代已創業,為各種展覽會及香港科學館、歷史博物館等機構製作陳列展品;至1997年遭金融風暴重創後,他於2002年帶着製作工藝和管理經驗北上,到成本更低、鄰近深圳福田口岸的漁農村開設加工廠,後來又搬到毗鄰深圳的鳳崗鎮,和另一港商共用一棟廠房。

該鎮是港商集中地,截至2017年12月,550間外資企業當中,有460餘間來自香港。

近年廣東用工成本激增,同時因內陸省份冒起出現「用工荒」,勞動密集型工廠生存愈發艱難。

「已不值得在大陸做廠」

麥顯輝的加工廠,原本主要根據客戶的設計圖,製作立體模型。由於他熟悉搪膠、矽膠、金屬等材料運用,又有香港辦公室,較同類型內地工廠有優勢,故接到不少大品牌訂單,為LV、Dior、海港城等名店和商場製作裝飾品。

麥顯輝說,這門生意,暑假、聖誕忙得團團轉,但一到淡季,工廠就幾乎停工;隨着勞動成本和租金一路飆升,資金壓力愈發沉重,他逐漸意識到僅靠接單加工非長遠之計。

「應做一些價值高的東西,否則今時今日在大陸不值得做廠。」麥顯輝說,現時製造業成本高企,而且愈發自動化,「甚至有機械臂,(小工廠)怎麼都鬥不過。」經過一番考量,他決定在「多」和「快」之外另闢蹊徑——建立產品的「原創性」和「精品化」。

2015年,他拿到多啦A夢版權,製成當時市面罕有的木質公仔;這隻身高22厘米、堅持用手工打磨細節的公仔,如今賣到4,600港元,仍深受各國玩家追捧,利潤達到成本的兩三倍,他不由得感慨:「算是平穩轉型了。」

港商麥顯輝拿到版權後,設計出市面罕有的木質公仔,一隻可以賣到4600元。

「騰出地方,引來鳳凰」

麥顯輝回憶,1980、90年代的工廠北移,「來料加工好好揾,利潤可以是百分之幾百,大家就不願意做(原創)產品,只一路擴大廠房、加機器、請人。」後來,內地人學到港人的加工技術和經營經驗,壓低利潤加入競爭,隨着內地開放和互聯網發展,國外買家漸漸不需再經香港這平台尋找內地工廠,港商優勢驟減。現時的加工廠,利潤率低至百分之幾,賺的錢少了,關門的多了,他看到不少不懂轉型又無人接班的老人家,帶着「希望明年(市場)好點」的僥倖,任憑工廠蝕本也繼續捱着。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政策學系教授李芝蘭覺得,低端加工廠的時代已經過去。她解釋,除成本飆升、利潤減少之外,近年內陸省份亦工廠林立,四川、湖南等勞工大省出現返鄉潮,珠三角請人愈發困難;另有一點至關重要,廣東省近年自上而下推動轉型,政府通過設立環保標準等政策方法,令低端加工廠搬離,冀「騰出地方,引來鳳凰」。「鳳凰」指的是高產值、高科技的公司,對笨重的舊式加工廠來說,轉型或「出籠」,是必須直面的問題。

靠創意突圍

「『前店後廠』已經是很primitive(原始)的詞語。」李芝蘭說,當初之所以形成這種模式,是因兩邊有比較優勢,廣東有低成本,香港有國際化,前者銳意發展第二產業,後者向第三產業轉型。彼時港商北上設廠,會將貿易、研發等功能留在香港。如今,其他省份冒起,加上在粵企業資本累積,廣東也積極向第三產業轉型,便和香港衍生出「誰是龍頭」的爭議。

她指出,港資企業北上,做的本多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工廠,在如今環境中難以為繼,但這並不意味着香港已失去優勢。內地營商環境仍不健康,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所以香港仍然是重要的學習對象,但角色將從出錢起廠的「老闆」,轉變為輸出經營管理經驗的「補習先生」。麥顯輝亦指,雖然內地企業愈發成熟有序,卻多不擅創新,而港人與世界密切接觸、見多識廣,未來可靠創意突圍。

上文節錄自第11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14日-5月20日)《透視大灣區系列——製造業升級:「世界工廠」轉身「前店後廠」緣盡?》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下篇:【大灣區】東莞設八成企業「機器換人」目標 對港是危還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