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水自主】智管網建設進度慢  學者:當局「毫無先見之明」

撰文:李耀宗 周嘉俊
出版:更新:

除了開拓新水源外,減少流失也是完善供水基建、實現供水自主重要一環。香港2016年因滲漏而損失的食水多達2.74億立方米,足以應付全港近4個月的用水需求。去年香港香港公用水管滲漏率高達15%,高於新加坡、巴黎、紐約等先進城市。水務署2014年開展的「智管網」計劃,目標是透過智能科技監察水管網,以及時識別水管滲漏情況,惟計劃落實進度緩慢,加上未能覆蓋整個供水系統,惹來批評。

澳門政府近年銳意引人創新水務科技,提高食水管理效率。(資料圖片/Davis Dreiska攝)

澳門:先進科技促進用水效益

與香港僅有一海之隔的澳門,近年亦致力引入先進水務管理科技,減少食水流失。不同於香港由水務署統一管理食水供應,澳葡政府自1938年起,將澳門食水供應相關公共服務,以專營權形式批予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至今。其後,澳門1963年爆發旱災,當局遂與廣東省政府簽訂供水協議,以維持當地供水穩定,目前全澳門食水供應多達96%均來自廣東西江。

2009年,西江流域降雨量大減,澳門食水供應一度告急,促使澳門海事及水務局翌年推出《澳門節水規劃大綱》,將發展再造水列為工作重點,在全澳各區陸續開展再造水工廠和污水回收管道建設工程,目標是在2022年或之前將再造水佔食水比例提升至14%。

澳門利用科技預測公眾用水趨勢,及早安排水管維修保養工程。(澳門自來水公司圖片)

為改善食水流失,澳門亦早於2000年代引入中央自動化水網管理系統,在各區公用水管網絡設置監測器,實時監察水壓和流量變化,同時輔以「水力模擬系統」預測公眾用水趨勢,按地區耗水量和人口增長估算供水系統損壞率,從而及早安排水管維修保養工程,使當地公用水管滲漏比率在2016年降低至10.2%,較本港低逾三分之一。

為進一步減少食水流失,澳門當局亦要求大學、酒店、賭場等耗水量特大的用戶安裝智能水錶,監測其用水狀況,若發現耗水量突然飆升,將安排有關營辦商介入調查滲漏源頭,以及分析其用水模式,促進節約用水。

如果特定用戶耗水量其後亦未有改善,部門會向其徵收累進制水費以作督促,並將有關收入用作補貼低收入家庭水費。

有關營辦商近年亦銳意引入智能水泵和新式水管技術,前者主要記錄公用水管網絡水溫變化,鑑於輪機以電力驅動,能量消耗會轉變成熱能,水溫愈高即代表設備能源效益愈差,須盡快安排維修以減少出現故障,導致水管爆裂;後者則有別於傳統水管焊接工藝,新式水管採用風琴式「蛇仔管」設計,較能承受彎曲和水壓變化,長遠亦能減少整體水管滲漏。

澳門近年銳意引入新式智能水泵技術,減少出現故障。(澳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圖片)

學者:港應加快建設「智慧水網」

知名水力學學者李行偉認為,港府長遠應一方面開拓雨水、東江水以外的新水源,減少對單一水源依賴,另一方面要適切引入智能科技,加強輸水系統管理效率,改善食水流失情況,才能保證供水穩定。

為了減少滲漏浪費食水,以色列、英國、智利等國目前正積極推動「智慧水網」建設,即利用大數據(Big Data)及物聯網技術,實時收集、監察和分析水管中的水壓、流量和水質變化數據,以判斷供水是否出現異常,以便及早跟進。

水務署正採購「智能管網管理電腦系統」,協助分析「智管網」數據,預計來年投入運作。(水務署圖片)

至於香港方面,智慧水網技術至今仍屬起步階段。水務署2014年開展的「智管網」計劃,至今設立約1,100個監測區域,佔目標總數約五成,個別監察區域現已發揮效用,例如去年系統監察到慈雲山毓華街、土瓜灣貴州街及長洲供水管網有異常情況,讓當局及早發現並修復有關滲漏水管,改善失水情況,惟整體系統需延至2023年才完成建設。

除此以外,水務署正採購「智能管網管理電腦系統」,協助分析「智管網」數據,預計來年投入運作。

李煜紹直言,東江水令港府產生食水「供過於求」的錯覺,在水資源規劃上早已變得「無能」。(香港大學圖片)

不過,香港大學水資源技術與政策研究中心行政總監李煜紹指,「智管網」所用的監測技術,早於8至10年前已廣為全球先進城市應用,不明白為何水務署現在才引入技術,批評署方「毫無先見之明」。他認為,現時水務署行政上尚有許多欠效率之處,「第一,水務署推行節約用水政策沒有實質目標;第二,即使(水務署)因水錶欠準、水管滲漏等少收水費而虧蝕,政府亦毋須署方負責,變相縱容當局『無為而治』。」

針對水務署「智管網」,李煜紹亦批評,有關基建僅集中公用水管部分,並未全面覆蓋整個供水系統,包括全面棄用傳統機械式水錶,改為使用智能水錶,以減少整體水管滲漏和鼓勵節約用水。

智能水錶「未入屋」 減滲漏事倍功半

即使水務署分階段更換全港老化水錶,讀數不準情況並無顯著改善。(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所謂智能水錶,是透過科技偵測家居以至建築物整體用水情況,用戶可即時使用手機或電腦查詢耗水量。

李煜紹指出,與傳統水錶不同,智慧水錶的好處在於用戶能及時得悉滲漏情況,「什麼時間用、用多少水都會有記錄。你可以想像,假如晚上睡覺,但水錶顯示仍在用水當中,等同家中漏水」,再輔以有關部門的節約用水指標和累進水費機制,將有效推動用戶及早修正漏水情況,有助減少食水浪費。

傳統水錶亦存在誤差問題。審計署2011年的《審計署署長第五十七號報告書》指出,水務署現時採用的機械式水錶,會隨年月損耗而降低準確度。報告引述當時數據指,截至2011年7月,水務署總共安裝277萬個小型住宅水錶、3.4萬個大型非住宅水錶,該財政年度卻有1,764萬立方米耗水量因讀數不準而未有收費,相當於接近2%的該年全年食水用量(9.36億立方米)。

思匯政策研究所《水沛蜃樓:關注香港水資源安全 推動區域水資源共享》研究報告亦指出,大型機械式水錶最佳使用壽命為4至7年,而小型機械式水錶運作時間為12年或以上,之後準確度會因機件老化磨蝕而逐漸降低;但智慧水錶利用感應器感測葉輪轉動,並利用軟件計算用水量,不會像傳統機械式水錶般,受齒輪磨損影響而引致誤差,藉此維持計量準確度。

水務署持續更換全港老化水錶,不過水錶誤差導致食水流失情況一直無改善。(水務署圖片)

上文刊載自第11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6月25日)《星洲以色列「製水」成績斐然 港宜借鑑 拓展可持續水源》。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