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夢.四】重振電影文化 先增戲院空間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閒時入場看電影,是不少港人的消遣活動。八十年代電影業暢旺,戲院如雨後春筍湧現,香港在1989年共有121所戲院,座位數目達13萬個;但隨着本地娛樂節目日趨多樣、租金騰貴,不少戲院陸續結業。1997年,香港戲院僅得89間,而自2006年起,香港戲院數量基本維持在約40至50間,本港現存53間戲院,提供約3.9萬個座位。近年雖有新戲院開張,但相繼結業的戲院也不少,如尖沙咀港威大廈的嘉禾港威電影城、九龍灣的影藝戲院。戲院生存空間嚴重萎縮是誰之過?

戲院與電影本就唇齒相依,若政府有心推廣香港電影文化,應視戲院議題為重中之重。(陳焯煇攝)

「如與朋友外出,我到哪裏看電影也不是問題;但與家人一起看戲卻很不便,始終老一輩不太喜歡到處走,愈近愈好。」在大埔長大的Poyu說,從小過着跨區看電影的日子,每逢有喜歡的電影上映,只好相約朋友到沙田或九龍塘看電影,便利對她而言遙不可及。望穿秋水,大埔將於明年迎來戲院,但她仍舊不明白,大埔的面積及人口不少,為何戲院卻姍姍來遲?

區區有戲院 可增入場意欲

就18區電影院分布計算,現時除大埔區外,理論上全港17區均有戲院,但現實中不少居民仍須「跨區」看電影:如在深水埗區,美孚、荔枝角、長沙灣等地區居民需到全區唯一一間位於又一城的戲院看電影;東涌唯一一間戲院於2016年4月因商場改建而結業,東涌居民要改到較遠的機場或青衣戲院看戲。儘管當區商場稱將另設一間新戲院,但至今仍未有具體細節,興建戲院遙遙無期。

淘大影藝的最後一夜(資料圖片/林振華攝)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曾於2013年委託顧問對香港戲院需求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地點是影響市民前往戲院的主要因素,年輕人及中年人既可到居所附近的戲院看電影,更可吸引甚少或從未到過戲院的長者入場看戲。

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於2015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因電影是市民的主要娛樂之一,政府會考慮在重點文化及娛樂發展區域,預留空間發展戲院,同時研究如何在土地出售及規劃上配合電影院的發展;翌年又稱正積極考慮通過地契條款,要求發展商在合適的發展項目中加入電影院。屢次提及增建戲院,現實中卻未能如此,一直都是靠業界自行覓地。

香港戲院商會副理事長崔顯威指出,單憑業界力量,覓地建戲院並非易事。(鄭子峰攝)

三年過去,工作總算有眉目:商經局今年6月初表示,已物色了兩幅位於啟德和沙田的政府計劃出售商業用地,在賣地條件加入設立電影院的規定,以增加戲院供應,可惜政策規模不大,而且本港甚少新商場落成,難以顯著增加戲院。

「單憑業界力量覓地並非易事,為戲院找地方,最起碼是結構能滿足要求,即樓底要高、面積要大及柱位少。有幾條大柱不是不可以,但是很難劃分院廳。」香港戲院商會副理事長崔顯威一語道出開設戲院的困難。在電影業打滾了42年的他,見證香港由「區區有戲院」跌至今天只有數十間,其所屬機構的影藝戲院也於今年3月租約期滿,無奈結業,現正積極尋找新位置,期望再度開業。

崔顯威還記得七十年代初,政府主動規劃戲院進駐衛星城市,作為開荒牛,以吸引地區人流。可惜時移世易,戲院由過往的地標「單頭」戲院,變成走入商場的微型戲院。在目前規劃標準下,戲院被列為商業零售性質,戲院與零售店舖相比,無疑佔地多但租金效益不高,因此對商場而言,將舖位分租更能賺錢。

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業暢旺,戲院如雨後春筍;但隨着本地娛樂節目日趨多樣、租金騰貴,不少戲院相繼結業。(香港戲院商會提供)

是自由放任 還是出手扶持?

溯源於七十年代前,港英政府的土地發展政策委員會把戲院列為文娛設施,當時政府規定地區發展規劃必須設巴士站、學校、文娛中心等,戲院與其他生活配套有着同樣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劃歸入社區設施必須項目之一。

當年,因為政府透過公開拍賣批出非工業用地予發展商,部分用地只可租給院商,而非食肆及零售商,不需與其他商店競爭舖位,因此租金受限;惟後期電影業興旺,加上衛星城市發展上軌道,政府遂將戲院僅列作商業零售設施,戲院營運以市場主導,此想法多年來未曾改變。但社會對戲院不足及不均的問題日趨不滿,近年來,不論是業界還是民間,均有人提出將戲院重新列入文娛設施,既可振興電影業,更可減低戲院與零售店舖的競爭,推廣全民看電影。

建議隨惹來「政府干預」的批評:為何只幫戲院不幫其他行業,崔顯威對此不以為然:「我們曾想過:如果向政府提出爭取地方開設戲院,社會必然有許多聲音,質疑為什麼只幫我們,不幫書局、健身中心等,他們也是為市民好。我們只提出建議,如政府覺得有需要便考慮規劃。我們希望兩條腿走路,業界一直積極找地方,不會不做事,坐着等政府打救。」

無可否認,網絡完全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實體大銀幕已非唯一可供欣賞電影的窗口,電影亦可在不同網上平台尋求發展空間,24小時的覆蓋面遠超其他傳統媒介。戲院功能日漸褪色,但不代表戲院可被取代,「戲院有原汁原味的畫面及聲音,大家一齊笑、一齊喊、一齊恐懼,獨自在私人地方看電影是感受不到的。」崔顯威自豪地說。誠然,面對市場及結構的掣肘,業界難憑一己之力覓地,戲院與電影本就唇齒相依,若政府有心推廣香港電影文化,應視戲院議題為重中之重,是自由放任,還是出手扶持?這是政府不能迴避的一課。

上文節錄自第12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23日)〈東方夢工廠有夢難圓〉專題中的〈重振電影文化 先增戲院空間〉。

更多【香港電影夢】專題文章: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