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族裔.四】土生土長巴裔生考上社工系 讀到大學就有出路?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本港的教育制度常被詬病以考試為本,即使中學文憑試引入逾六年,取代以往的會考高考制度,為學生提供多元出路,但仍難以扭轉學生在高中階段以備試取得大學入場券為主的局面。文憑試中文卷更被形容為「死亡之卷」,即使華裔本地生也很容易因中文科成績不理想而影響升讀大學的機會,加上主流中文課程涉及太多中國文化概念及文言文範疇,非華語學生的中文程度更難以應付。近年,不少大學開始改變收生標準,例如改以最佳五科成績取錄,讓語文能力稍遜但在其他學科成績優異的學生,仍有升學及選讀心儀學科的機會。此乃《少數族裔上流攔路虎》專題報道之四

近五年,每年約有200多名少數族裔學生入讀本地學士學位課程。有學生自小努力學習中文,也有學生即使達到認可的中文資歷要求升讀大學,但出來社會工作時,其中文能力仍不足以讓他們投身部分行業。事實上,合資格升讀大學的少數族裔學生,可以其他中國語文科的考試資歷代替中學文憑試中文科的成績,故很多非華語學生被安排修讀及報考相等於小二、小三中文程度的GCSE(中等教育普通證書) 的中文科考試。教育局推出的「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本為協助少數族裔融入主流中文課程為目標,若他們高中後的中文水平仍難以讓他們在港生活,難言達到真正平等的發展機會。

在大學修讀社工的Waqas自言中文程度有待改進,並會努力進修中文,圖為他指正學生的錯別字。(龔嘉盛攝)

「我明白社會的壓迫  想為基層發聲」

巴基斯坦裔的Mohammad Waqas Butt(Waqas)是香港城市大學社工系四年級學生,現時在一所中學實習,再多修讀一個學期的課堂,就可完成學位課程。他覺得社工這職業別具意義,因為可以和不同階層的人同行。他在香港土生土長,小時候曾住劏房。

「我明白社會的壓迫、地產霸權引來的不公平,想為基層發聲。我想做倡議的工作,社工可以幫到grassroots(草根階層),是幫自己,也是幫到人,對社會有貢獻。」他用一口流利的廣東話說道。在他就讀的中小學,老師會用廣東話教中文,其他課堂則以英語教授,他自言讀寫能力稍遜。「始終接觸英文比中文多,學中文的速度、概念、content較少,比華裔學生用中文學數學是差一點,我的英文水平比中文高。」

Waqas現時在中學實習,和學生用廣東話溝通沒有困難。(龔嘉盛攝)
Quote: (GCSE中文卷)淺就一定是淺的,那是小學level,所以上了中學也要讀小學的中文,我覺得香港的教育制度挺失敗。
城市大學社工系學生Mohammad Waqas Butt

Waqas中學時全科報考中學文憑試,除了中國語文。少數族裔學生若以中文作為第二學習語言,可根據中文能力和程度應考GCSE、GCE(普通教育文憑)及IGCSE(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的中文科,這些考試的中文程度比中學文憑試為低。他報考GCSE和GCE的中文科,「我憑這個試有資格入大學,但那個分數是不管你取得A*或是E,卻等於DSE中取得第三級,所以無論我只是合格還是得滿分,都滿足到大學要求。」

「淺就一定是淺的,那是小學level,所以上了中學也要讀小學的中文,我覺得香港的教育制度挺失敗。」 Waqas說,GCSE的程度太淺了,「如果是新移民或是剛來到香港的人,是有幫助的,但如果你問土生土長那些(同學),在香港生活十多年,也考那個試,就是侮辱他,因為他能夠讀更深的課程。不過那課程設計如此,無論你是在這出生還是中文程度多好,學校也只是讓你讀GCSE。」

GCSE中文卷也有聽說讀寫的部分,但考卷以英文為主,大多是配對和選擇題,而涉及的字詞一般和職業、興趣、交通工具有關,閱讀卷裏雖有中英對譯的部分,但句子結構和深度也只有小二、小三程度,說的部分更可事先準備題目作個人短講。

Waqas認為土生土長的少數族裔應該學習比GCSE更深的課程。(龔嘉盛攝)

近年報考香港中學文憑試的中六非華語學生數目一直上升,但報考中國語文科的考生佔當年非華語考生的比例卻一直下降。訪問當天我們讓Waqas讀報,了解他的中文水平。一篇新聞報道內容,他讀懂約九成文字。他說養成讀報的習慣以提升中文水平。他平時還會閱讀中文書,包括小說、初中和高中的書。「有時我會去參加免費教中文的課程,但那些程度比較淺。我本身也有香港女朋友,我會問她閱讀理解,以及成語、潮語的意思。」

下一年他將完成學位課程,他表示以GCSE的水平找主流的工作相對較難。「那程度是很基本的,未能cater文書level。坐車路線啊、名稱啊,怎樣寫信可能也有點用,去超市可以看懂貨品名稱,知道如何搭車去尖沙咀,不過要做打字等諸如文書類型工作,像是寫封辭職信啊,就『未夠班』。」他打算這幾年再進修,擬報考中學文憑試中文卷。

Waqas快完成實習踏入社會,仍希望中文程度能有所提升。(龔嘉盛攝)

「學習架構」在學校如何落實,影響每一個少數族裔學生的出路。同級學生的中文水平差異大,同一班別會有土生土長的非華語學生、剛來港的新移民學生。學校如何設計課程,以及有何分組學習安排,也決定了他們的學習程度及進度。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的非華語學生約有70人,佔全校人數約三成,當中巴基斯坦裔佔非華語學生約八成。今年的中三非華語學生中逾半是新移民,在主流課程中,認字、學習字詞結構等,一般在小學階段已完成。為兼顧非華語學生的需要,學校在中一的課程加入「中文字母寫字口訣」,幫助他們從「零」開始,更有效率地學中文。「直」、「橫」、「撇」、「捺」是學筆劃時較為常見的基本知識,再加上「凵」(讀「兜」,亦讀作「磡」)、「ㄇ」(讀「帽」)等,這口訣把中文字按21個「中文字母」分拆,幫助學生記下字詞。

為兼顧非華語學生的需要,學校在中一的課程加入「中文字母寫字口訣」。(歐嘉樂攝)

中文字可以如何拆字?除了教學法以外,如何可協助學生升學、找出路?詳情請看︰【少數族裔.五】學中文由拆字起 方塊字也可串出來

上文節錄自第13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2日)《少數族裔上流攔路虎 中文?「聽說讀寫」皆難!》專題中的〈升學選修科目有限 出路更受局限〉。

相關文章:【少數族裔.片】中文成向上流攔路虎 「聽說讀寫」教學皆難【少數族裔.一】中文阻向上流 尼泊爾女生用英文執教鞭【少數族裔.二】學習中文起點不同 教學模式須不斷調整【少數族裔.三】中文程度不一 跨級分組教授事半功倍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