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餐飲】喜茶海底撈來襲 陸港「軟實力」互相滲透

撰文:張家佳
出版:更新:

在香港,生活節奏急速,凡事講求效率,餐飲行業的服務往往重「快」多於重「質」。海底撈的出現,讓香港人發現吃火鍋的同時還能享受許許多多其他服務——看一場京劇變臉表演、等位時可以美甲……顧客一切合理要求在這裏都可得到滿足。

【網紅餐飲】香港餐飲業大洗牌 從味覺到體驗的變遷

海底撈能讓顧客在吃火鍋之餘,還能享受各種其他服務。(視覺中國)

海底撈進駐香港時曾經受到質疑,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市場學系副教授戴先熾認為,「一些國外的餐廳本身服務就好,再用服務去競爭,好像沒有什麼優勢。」但在香港,海底撈堅持自己在內地一貫的服務,顧客有求必應,儘管香港店面的面積有限,但是變臉、拉麵表演一樣不缺,讓人們意識到在連鎖火鍋店也能得到高檔食府的服務。由於海底撈的現象級影響,現在香港年輕人也會把去吃火鍋自然而然地說成「去吃海底撈」!這種植入式的成功正是源於對新模式的大膽嘗試。

海底撈把智能化服務運用到餐飲營運之中,早前更在北京開設首間智慧餐廳,落單、配菜、上菜全部人工 智能化。(路透社)

排隊一個小時只為了喝到時下人手一杯的茶飲——這樣瘋狂的現象,在香港也出現了。喜茶位於沙田新城市廣場的第一家香港分店,顧客平均要排隊兩個小時,而在此之前,深圳、上海等地的喜茶在開業初期,顧客平均排隊時間亦達40分鐘。

喜茶,這個從廣東小城白手興家的奶茶店,已經成為了時下年輕人的風向標之一。2012年,當時21歲的創辦人聶雲宸在江門市九中街開了一間小小的店舖,並且命名為皇茶。六年後,皇茶改名為喜茶,並且在全國範圍內有五十幾家店,每一家店的顧客都絡繹不絕,排隊按小時計。

喜茶在2018年底登陸沙田新城市廣場,引來市民排長龍購買。(盧翊銘摄)

從喜茶開始,茶飲店由一種小小的零售小食店,發展到如今形成自己的產業鏈,北上廣深各大城市都有喜茶的身影,更開發了新的芝士奶蓋茶,瞄準年輕人的口味,一躍成為近年最流行的飲品店。

賦予飲品文化內涵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和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熱中流連於巴黎的咖啡館,盯着一杯杏仁雞尾酒陷入哲學的沉思中。到了二十一世紀,這一情懷被延續,飲品被賦予各種各樣的文化內涵,也更講究坐下來喝飲品的環境,尤其是美國城市社會學家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在二十世紀中期提出咖啡館的「第三空間」(third place)屬性,更是讓人們注意到打造喝東西的地方的空間意義。

網紅奶茶喜茶在內地眾人排隊的場景。(視覺中國)

喜茶就是把飲品與文化、空間三者結合起來,打造一種新的餐飲模式——為消費者提供一個文化氣息濃郁的空間,品嘗一種快捷且新穎的飲料,創造新的生活方式。聶雲宸曾經表示:「自己的產品不僅僅是一杯茶飲,環境和體驗也是重要的組成,並且品牌文化都是依託於空間呈現的,小店沒有任何文化可言。」於是,聶雲宸決定將茶飲文化發揮到極致,使得代表着「快消文化」的街邊茶飲店變成了「慢文化」的代表,他選擇自己挑選茶的種類,甚至推出茶的禮盒;打造舒適時尚的店面空間,在一些地方更出現了概念店「喜茶lab」,甚至將觸角伸向前端科技,推出了「喜茶GO」小程式,讓餐飲體驗能夠全方面、多角度詮釋品牌文化。

在香港,茶飲店儘管隨處可見,但往往只是一個檔口、一個舖位,走的是「低端親民」的小吃路線。曾經出版《香港味道》的作家歐陽應霽說:「如果非要讓我用一種美食來形容香港的文化或精神,那麼我覺得應該是奶茶。它是一個中西文化、高檔跟庶民、權力跟遊散、繁忙與休閒的混種,可以賦予它很多種意義。」 但是,港式奶茶似乎還沒有被賦予更多的意義,如果這個文化符號能像內地的茶飲文化一樣被包裝,年輕人不但關注到飲品本身,背後的茶文化和年輕人喜歡的共享空間更能夠讓香港傳統文化得以衍生發展。

喜茶把飲品與文化、空間三者結合起來,打造一種新的餐飲模式。(視覺中國)

無論是「海底撈式服務」還是「今天你喝喜茶了嗎?」的時尚,在香港年輕人群體中的流行現象值得關注。「開飯喇」上的數據顯示,海底撈和喜茶的評分都很高,本地互聯網平台上關於這些內地餐飲店的討論也十分熱切,高登討論區上甚至有專門文章,介紹在香港流行的內地美食。隨機採訪的香港年輕人中,絕大部分也接受這些內地來港的新型餐飲店。Ivan表示,這些內地餐飲店為香港的休閒生活增添了選擇,但他同時希望,新經營模式進入香港之後也可以入鄉隨俗,「例如喜茶進入香港之後,我希望店面的空間佈置可以更加香港化。」

兩地潮流互相滲透

從口味到生活方式的改變,不僅是一次餐飲界的變革,更有助加強兩地的文化互動。近年,陸港兩地在各個領域上都有全面的交流和合作,內地新鮮事物襲港已經不足為奇。

電子支付諸如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之類的出現,使得向來有現金支付傳統的香港小商家,這幾年來也被移動支付攻陷,改變了人們出門一定要帶銀包的習慣。二維碼和支付寶的標識充斥大大小小的店舖,不禁讓人們感慨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即將到來。同時,這也帶動了互聯網購物的風潮,讓網購進入了香港年輕人的生活:在家就可以享受購物的體驗,完全符合生活節奏急速的香港人的需求,內地網絡購物巨頭淘寶逐步進入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購物方式的變革。

從餐飲出發的服務、空間以及帶來的衍生品,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圖為喜茶的周邊產品。(視覺中國)

共享經濟亦影響香港。共享單車在香港隨處可見。2018年西九龍高鐵站的開通,也讓香港人出行多了一個選擇。放眼望去,如今一度改變內地人生活的「新四大發明」(高鐵、網購、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現在都已經成為香港人日常生活模式中的一部分了。

從餐飲出發的服務、空間以及帶來的衍生品,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這些消費及生活習慣正在慢慢改變香港,這些軟實力有助消解兩地文化和意識形態的隔閡。內地市場紛紛將新的技術和創業模式帶來香港,這其實是件好事——正如高博所說,希望自己創立的餐飲模式可以給年輕人帶來榜樣,讓兩地的資源進行有利地對接。

西九龍高鐵站的開通,讓香港人出行多了一個選擇。(視覺中國)

內地曾一度被香港文化影響,粵語流行歌曲和香港電影成為一代年輕人的集體記憶,港式文化是一種標籤,內地人稱之為「港風」或者「港味」。如今在此消彼長的城市軟實力競爭中,內地人把自己的特色傳入香港,或許可以成為另一種「風味」,也能為香港帶來不一樣的發展。

無論如何,如若把其稱之為文化衝擊,不如將其視作為兩地新一代年輕人形成共同的文化經驗,這種融合或許會是未來的良性互動,也可能成為如今倡導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兩地文化軟實力的一種共同進步。

上文節錄自第14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31日)《網紅餐飲店掀熱潮 內地新味覺滲透港飲食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其他有關內地文化的《香港01》周報文章:

【延禧攻略】港女瘋狂追看 斷送本地流行文化?【跨境代購】電商法即將出台 灰色生意有望走出陰霾【中國潮語】關鍵詞串聯各界現象 新地標宣示新時代來臨【中國潮語】2018年度漢字出爐 國家願景VS小民自嘲 網民點睇?【娘炮】聽教聽話的國產偶像 「Man」定「娘」不是重點【娘炮】陰柔美橫行 看流行文化戰場怎樣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