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談判背後 中國美言之下的怒氣與理性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跟我常說的一樣,從我們第一次見面開始,我便享受我們無所不談的會面和通話。」1月底訪美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甫見到美國總統特朗普,便讀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親筆信,更稱「我們將採購500萬噸美國大豆」。在投資者眼中,中方的低姿態自然是有助於談判的好消息,但不少中國民眾卻似乎難以接受。歷史向來是難以預知的。

2001年12月10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前夜,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人民日報》上向地方官員發出警告,「在加入世貿的問題上,地方應無條件服從中央」。朱鎔基同時提到,「各級領導機構要為痛苦且必要的改革做好準備」。當時,離任近一年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恐怕想不到中國加入WTO後,將創造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經濟奇蹟;他更想不到,自己會因為支持中國加入WTO,成為眾多人眼中的「罪人」。

那時,「中國崛起」不過是個夢想。不少人認為,中國開放市場,將令經濟在面對外國強大的競爭對手時遭受滅頂之災。教育部為「統一認識」,在歷史和政治教科書中增設一章「中國入世的積極意義」,必考必修。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表示3月1日是雙方達成協議的「硬性截止期限」(hard deadline),如今看來似乎有些鬆動。(美聯社)

如今中國又走到十字路口。

2018年,中國經濟增長6.6%,為二十年來最低。過去三年,中國經濟增長都處於7%以下,已從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的「新常態」。與當年害怕融入國際貿易體系不同,如今不少中國民眾擔心中國很難挺過與美國的貿易戰。伴隨特朗普上台而站上舞台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ezier)、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等華府對華鷹派人物也磨拳擦掌,準備修正「克林頓犯下的錯誤」。

如今「中國崛起」已成為現實,伴隨而來的是民族主義情緒的復興。華為「太子女」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後,中國民間反美浪潮隨之興起。除了有企業宣稱向用華為手機的員工補貼獎金,並扣除使用蘋果手機的員工獎金外,美國「打壓華為和5G發展」的行徑,也勾起人們對百年前洋行列強肆意打壓民族企業的回憶。曾經主導中國互聯網輿論的親美自由派聲音,逐漸被邊緣化。

走近一步,恐怕令談判破裂;後退一步,逃不掉下跪投降的罵名。在這樣的壓力下,劉鶴再次踏上了訪美之路。

1月31日在白宮中,劉鶴向特朗普解說中方立場。當他提及中國採購美國大豆的計劃時,特朗普即時興致勃勃。(美聯社)

「帝王級待遇」招呼特朗普

1月31日下午,剛剛結束雙邊部長級談判的中國代表團,在劉鶴帶領下進入白宮與特朗普見面。剛剛坐定,劉鶴便取出習近平的親筆信讀了起來。在同一場合,劉鶴還在眾多記者面前,誇讚特朗普的減稅政策為美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又稱讚特朗普的果斷決定直接促成了美朝關係的重大突破。

劉鶴的美言似乎換不來特朗普的善意。在橢圓形辦公室內,身為習近平特使的劉鶴本該與特朗普「平起平坐」,卻被安排坐在辦公枱的另一側;身材魁梧的特朗普高居上位,像帝王召見臣子一般看着劉鶴。照片流出後,在內地引起軒然大波,不少人痛斥特朗普如玩「煮飯仔」,也有人不滿劉鶴「受到侮辱後,沒有立即拍枱離去」。

回看中方與特朗普打交道的做法,這次其實可算是「一脈相承」。2017年底特朗普訪華時,北京便「投其所好」,為他安排號稱「國事訪問+」的高規格接待。除了派出數千位北京市民沿路歡迎,中方還封閉了整個故宮,由習近平夫婦親自陪同特朗普遊覽,並在宮內設宴款待,佐以歌舞表演。特朗普享受到「帝王級」待遇,但其實當時中美關係並不算熱絡,北京此舉不過為了國家利益,為特朗普上演「公關騷」。

12月1日,習近平與特朗普在阿根廷會面,為貿易戰緩解打開談判先機。(路透社)

北京用空間換時間

單靠公關手段不可能「搞定」特朗普。特朗普本身是個無視外交慣例的白宮主人,他背後還有由萊特希澤領導、全世界最難應付的貿易談判團隊。劉鶴與萊特希澤的談判剛結束,美方便發放新聞稿,詳列白宮提出的七項談判議題:包括中國強制美國公司轉讓技術、中國境內保護知識產權、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網絡盜竊、中國產業補貼政策、消除工業產品及農業等准入壁壘和關稅,以及人民幣匯率問題。

與過往不同,中國官方新華社發出的通稿詳細列舉美方的要求,提及「中方將積極回應美方關切」,對北京提出的要求則以「中方關切問題」概括,並沒有列明具體內容。由此看來,中國在談判中正處於守勢。

特朗普上台後的中美談判,雙方能取得共識的往往只有關稅領域。無論是早前傳出北京將在未來五年購買一萬億美元商品以消弭美中貿易逆差、今次劉鶴親口承諾購買500萬噸大豆,還是中方通稿中提及的「中方將有力度地擴大自美農產品、能源產品、工業製成品、服務產品進口」,都顯示兩國在這一領域已基本達成共識。

中美談判,雙方一向能在關稅領域取得共識。今次也不例外:劉鶴就親口向特朗普承諾購買500萬噸大豆。(路透社)

與過往不同的是,北京如今首次在「結構性改革」上鬆口,中方通稿提及「同意進一步加強合作,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符合中國改革開放大方向」。事實上,對當下中國而言,「結構性改革」已非洪水猛獸。

特朗普2月5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提及「協議必須包括真正的、結構性的改變,以結束不公平的貿易做法,減少我們長期的貿易逆差,並保護美國的就業」。可見,在特朗普眼中,所謂結構性改革是過程,而削減貿易逆差是需要達成的目標。換而言之,只要北京方面在貿易數額上給予足夠多讓步,再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做出可實踐的承諾,便有機會令特朗普收貨。

特朗普2月5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提及「協議必須包括真正的、結構性的改變,以結束不公平的貿易做法,減少我們長期的貿易逆差,並保護美國的就業」。(路透社)

不過,在華府鷹派看來,美國的利益建基於其世界霸主地位。相比起美國的利益,令中國難以追趕或超越美國才是重中之重。他們想要的「結構性改革」是中國放棄其產業政策,停止補貼科技產業,甚至放棄國企主導國家經濟的「總路線」。這些條件才是北京難以觸碰的底線。

面對特朗普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勢,北京恐怕從一開始便做好了輸小當贏的心理準備。眼見中國崛起,原本的世界老大陷入零和思維,奮起打壓,本就是意料中事;同樣道理,中國在面對世界霸主時作出退讓,也不令人意外。

對中方來說,如今面對的特朗普依然是個「可談判的對象」,這是值得慶幸的。如同二十年前開放部分市場以換取「全球貿易軌道」的入場券,如今北京也意圖藉作出讓步,令中國在這條快速發展的軌道上多停留一會兒。

站在特朗普身後的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是美國貿易政策的強硬派。(視覺中國)

理性處理 免陷激將法陷阱

本周四至周五(2月14日至15日),由萊特希澤率領的美國代表團將到訪北京,舉行習特會後第三輪貿易談判。而在本周一(2月11日),美國副貿易代表格里什(Jeffrey Gerrish)將先行與中方官員舉行副部長級會晤,令整個談判周期達到史上最長的五天。更長的談判時間,意味着中美雙方能夠交流更多細節,並給結構性改革等「高難度議題」留足時間磋商,也更利於達成協議。早前中國的低調似乎換來了回報。

改革開放以來,「忍一時之氣」一直是中國外交中的重要做法。江澤民執政時期,北約的美軍B-2轟炸機在科索沃戰爭期間,炸毀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為免加入WTO事宜節外生枝,北京選擇低調處理;胡錦濤執政時期,美國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配合《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由國防及經濟兩方面「圍堵」中國,北京則選擇延續中美戰略對話,更許諾改革人民幣制度,回應美方關切。如今中國政府的應對,事實上也是在延續這一「韜光養晦」路線。

江澤民執政時期,為免加入WTO事宜節外生枝,北京選擇低調處理美軍炸毀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事。(資料圖片/路透社)

美國當局頻頻以關稅作威脅手段、在談判前夕宣布檢控孟晚舟、在全球打壓華為、給劉鶴難堪……對於華府種種挑釁行為,中國執政者和國民難免不被激怒,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便直指有關做法是「霸凌行徑」,並說中國不會坐視不理。

不過,北京始終不可能「因小失大」,甚至受情緒左右,在中美貿易談判中「破罐破摔,一走了之」。畢竟,此時美國右派最希望的恐怕便是中美矛盾激化,乃至重演鐵幕降臨時的場面。那樣,他們便大有理由說服特朗普,調動國家資源和國民情緒,進一步封殺中國。

上文刊載於第14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11日)《貿易談判背後 中國美言之下的怒氣與理性》。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