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風波】避談政治回歸商業 接納華為乃應有之理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過去一周,華為創辦人任正非一改過去溫文形象,透過媒體放出不少狠話。他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說,「西方不亮還有東方亮,這個世界離不開我們。」接着,英國、新西蘭及德國紛紛調整立場,表示願意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接納華為作為5G供應商。北京政府是否「背後發功」尚不得而知,但正如任正非所言,歐美國家轉軚的根本原因在於「離不開我們」。上周一(2月18日),英國政府機構表示華為5G設備的安全風險可被管控,等同向華為設備開綠燈。認為華為產品「安全風險可控」的報告來自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NCSC),NCSC隸屬英國政府情報體系,其報告將呈交至文化、媒體和體育部門,在今後作為華為安全評估的一部分。

NCSC高級官員接着在上周三(2月20日)表示,英國並未掌握華為從事惡意活動的證據,美國對中國可能利用華為從事間諜活動的指控並不準確。NCSC作為軍情體系一部分,在安全問題上極為嚴謹,今次做出如此評估,華為通過安全審查應不是問題。NCSC主管馬丁(Ciaran Martin)雖然表示政府未作出最後決定,但證實未發現華為設備的安全風險,又指英國對華為的審核可謂世上最嚴謹,認為當局可以管控相關安全風險。

英國開放綠燈後,與其關係密切的新西蘭隨即改變立場。早前,新西蘭政府通訊安全局(GCSB)曾以「嚴重安全風險」為由,禁止該國最大電信公司Spark使用華為提供的5G通訊設備。但新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上周二(2月19日)卻對外表示:「政府正與Spark討論如何消除風險,華為從來沒有被排除。」除此之外,德國也改變口風,稱在5G網絡建設上,政府並未排除任何科技企業。

新西蘭總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上周二(2月19日)對外表示:「華為從來沒有被排除。」(路透社)

英紐德轉軚 挫美「施壓戰略」

撇除NCSC的報告,英國政府雖然並未就「完全禁止華為」明確表態,但過去一年卻透過各種方式限制華為在英國的活動。去年12月,英國最大電訊商英國電訊集團(BT Group)收到政府指示,宣布將華為產品由其現有3G及4G網絡核心設備中移除,這一決定並不影響主通訊網絡,只針對英國部署、在天災戰爭等情況下啟用的「緊急網絡服務系統」。

與英國同屬「五眼聯盟」的新西蘭,當初打壓華為的手段更凌厲。去年11月,新西蘭情報機構向國內電訊商發出指引,以「重大的國家安全風險」為由,禁止華為參與5G網絡建設投標。政府更否決了Spark關於使用華為5G網絡的方案。由於中國是新西蘭最主要貿易夥伴,佔其進出口份額三成之多,不少當地政治人物擔心出頭行為將「遭到中國報復」,更有人將中國赴新西蘭留學人數下降視為中國的「報復行為」。因此,英國反轉立場的舉措,頓時令「喊打喊殺」的新西蘭有些尷尬。

美國呼籲盟友抵制華為設備,但英國、德國、新西蘭等國近日對封鎖華為的態度有所轉變。(視覺中國)

作為與美國具備「特殊關係」的西方盟友,英國的舉動一直受各國關注。一方面,即將面對脫歐震盪的英國,若再因華為風波與北京交惡,無疑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英國是美國「最忠實的盟友」之一,若英國打響「在符合安全條件情況下接受華為」的第一炮,其他國家勢必仿效。不過,相比起倫敦政府一直以來的隱晦,新西蘭如今想要回頭,似乎需要更高的「倒車技巧」。

從英國到新西蘭,對華為態度最為強硬的「五眼聯盟」中已有兩員放軟身段。原本在此事上與美國有芥蒂的德國當然也轉變立場。畢竟,美國向各國施壓也是以潛在安全危機作為理由,若英國能制定出「管控安全風險的措施」,則是最合適的脫套方式,其他國家照做便是。美國的「施壓戰略」可謂遭受重大挫折。

技術價格佔優 華為極具吸引力

對大部分歐洲及大洋洲國家而言,電訊商選擇設備時大多出於純商業考慮,政府只有出於國安考慮的「禁制權」,並無「決定權」,而大部分企業也將基於商業利益作出最優考慮。在此基礎上,發出禁令不但會令這些國家與中國關係受損,也損害了通訊公司的利益。

以處於風口浪尖的英國為例,儘管早前華為被勒令撤出該國經濟通訊網絡,但日常通訊業務卻不受影響。除英國電訊外,三家主要電訊企業O2、EE及Vodafone不僅已採購,甚至開始測試華為通訊設備;李嘉誠旗下的3UK亦已和華為達成20億英鎊的採購協議。政府若不開綠燈,勢必遭遇經濟損失。

除英國電訊外,三家主要電訊企業O2、EE及Vodafone不僅已採購,甚至開始測試華為通訊設備;李嘉誠旗下的3UK亦已和華為達成20億英鎊的採購協議。(路透社)

另外,華為對在尚未佈建5G網絡的國家也具強大吸引力。由於技術上的優勢,此前制定5G標準時,華為與美國高通(Qualcomm)幾乎各自囊括半壁江山,令其毋須再像3G和4G時代一樣,向愛立信、摩托羅拉等企業付出高昂專利費。加之同樣制定5G標準的高通並不生產通訊設備,華為是當下唯一提供設備的標準制定者,價格優勢更為明顯。

與此同時,其競爭者諾基亞、愛立信雖已完成商用研究,但在可靠性測試等領域仍落後華為。

華為最為商界讚譽的,是其高效的售後服務。這一名聲最早在中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打響。華為以其龐大的外派工程師隊伍,在非洲各地駐點,保證設備出現問題時可「隨傳隨到」,而競爭對手則需多於一周的應變期。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後,華為亦以高薪招募當地工程師,維持類似的服務效率,從而樹立口碑。

2018年,華為在歐洲通訊設備市佔率已近40%,甩開「土生土長」的愛立信及諾基亞,證明其商業價值。與此同時,華為每年投入研發資金高達150億美元,超過中國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大互聯網巨頭總和,也比諾基亞及愛立信兩大對手相加還要多。對西方通訊商來說,盡早選購華為產品也是對其未來商業前景的認可。如今各國轉向,與其說是「對中國釋放善意」,不如說是「回歸商業邏輯」的正常決定。

同為北歐電訊老大哥的愛立信,1876年創立伊始已是靠製造通訊器材起家,業務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一直向外拓展。(VCG)

美國粗疏施壓惹盟友反感

去年7月,中國最大通訊企業中國移動宣布與諾基亞達成10億歐元的5G框架協議,在工業領域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消息一出,國內輿論便傳來批評聲浪:「當歐美國家打壓華為時,為何作為國企的中移動卻將訂單給了諾基亞?」這樣的決定自然有商業考慮,諾基亞在5G工業網上具技術優勢,且早前中移動4G網絡由諾基亞主導,由其提供升級服務符合成本效益。不過,中移動作為國企,此番決定亦具政治考慮:既然中國並無對歐洲企業關上大門,歐洲自然也不該打壓華為。

建設5G網絡須在升級舊設備及新建基站兩方面齊頭並進。當下,中國盡量做到雨露均霑,升級工作主要由熟悉舊設備的外國廠商完成,新建基站則大部分交給華為及中興兩大通訊商。合併來看,如今華為及中興只佔國內55%的5G設備市場,餘下45%仍由以歐洲企業為主的外商共享。

華為及中興佔據國內55%的5G設備市場,餘下45%仍由以歐洲企業為主的外商共享。(視覺中國)

北京的善意,某種程度上將西方國家對美國施壓的反感放大。一直以來美國奉行「胡蘿蔔+大棒」策略,早年為防止西歐國家向蘇聯靠攏,不惜出動重金,落實「馬歇爾計劃」;為支持歐洲國家配合美國全球戰略,更長期默許盟友維持低軍費,「搭便車」維護國家安全。

不過,現任總統特朗普上台後,高調推行「美國優先」的外交路線,日益破壞與盟友間的互信,難逃離心離德的命運。

無論是早前透過外交和情報體系施壓,或是如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走訪各國,以駐軍、關稅等問題施壓,對於歐洲各國政府、電訊商來說,美國只是重申戰略要求,卻沒有如以往給出實在的補償措施。這樣粗疏的施壓手段,難以成事。

或許在特朗普及其國安團隊看來,過去數年奧巴馬政府太過「縱容盟友」,認為憑藉美國強大的國力,單有棍棒已足以令一眾國家屈服。今次的華為風波,該會令特朗普了解奧巴馬等前任總統的「難處」,不再為自己幼稚的外交理念沾沾自喜。特朗普若真想在任內留下「捍衛美國通訊科技優勢」的美名,不如多作正向思考,將資源投入美國科企,在未來與華為上演一場「君子對決」。

上文節錄自第15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25日)《避談政治 回歸商業 接納華為乃應有之理》。

相關文章:【5G浪潮】中美角力關鍵 封殺華為目的是阻礙5G進程?【華為孟晚舟被捕】中國最強民企 打拼30年締傳奇【華為孟晚舟被捕】以狼性文化自居 華為牽全球5G佈局博弈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