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教育】學生創科能力倒退 香港教育走錯了路嗎?

撰文:林嘉淇
出版:更新:

自STEM走進政府教育藍圖以後,當局大手筆投放資源。除了中小學各獲10萬元及20萬元的一次性津貼外,每校還可額外申請優質教育基金下最多200萬元的「公帑資助學校專項撥款計劃」,以及從5.5億元的教育發展基金申請津貼。今年財政預算提出在未來三個學年撥款5億元推動「中學IT創新實驗室」計劃,用以購買資訊科技設備及舉辦創科活動。名目眾多,也脫離不了一個「錢」字。不同學校拿著這筆「錢」各施各法,對推動STEM教育有自己一套做法。有的學校早已把STEM融入正規課程內,有的則是安排在課後一兩小時的課外活動內。我們要問,這種校本自主方法真有利推動STEM教育嗎?

【STEM教育】摒棄應試文化非朝夕之事 創科教育沒統一指標難推動

前文提到,不少學校用政府撥款購置新技術設備,也有不少學校用津貼向外面機構買服務:聘請額外導師到校設一次性的工作坊丶協助設計課程……這種由校本自行決定STEM教育的做法,無疑拉大了學校間推動STEM的差距。我們想問的是,假如政府真視STEM教育為教育新方向,那麼這種完全交由學校自行決定教法的方法可取嗎?

學校遇教授難題 需自尋外援

部分推動STEM教育較為主動的學校,因在發展過程中發現局限而向外尋求幫助,樂善堂余近卿中學便是其中之一。該校的珊瑚養殖海洋中心與海洋公園合作,由對方提供珊瑚幼苗及養殖技術。而他們將會開幕的人工智能中心,則是與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團隊創立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商湯科技合作,獲取技術支援。這個中心未來除了供校內學生使用外,也希望與其他學校合辦課程。

部分推動STEM教育較為主動的學校,會因在發展過程中發現局限而向外尋求幫助。(龔嘉盛攝)

副校長文可為表示,學校三年前決定推行STEM教育時,曾赴新加坡取經。他記得,新加坡當時已有由政府辦的STEM培訓課程,要求相關老師修讀。另外,新加坡的STEM教育背後還有不少業界支持,但香港情況正正相反。回到香港後,校方堅持STEM必須作為課程之一,每位學生也必須修讀,但文可為坦言當時不無憂慮:「當時決定走校本課程,擔心『只有你自己覺得(課程)點就點,出到去全世界都不知道你在做什麼』。」為了提高STEM課程的認受性,校方聯絡了幾間大專院校協助設計課程,以及在教學上提供意見。

文可為說,找外力支援是必須的,因學校老師未必能完全掌握STEM的知識。「不要以為自己學,慢慢會變『得』。這個歷程可以是需時很長的,最後可能也未必『得』。但如果你到外面看看有沒有其他人也做到,可能很易成功……就像辦人工智能中心,不是關上門自己派五位老師便成事的,所以我們找商湯(科技),傾了三次,了解對方有心,便簽agreement(合作協議)。」

樂善堂余近卿中學副校長文可為認為,當學校在推動STEM教育時遇到困難,可主動找外援。(龔嘉盛攝)

並非每間學校也會尋求「外援」,結果是拉遠了學校之間的STEM教育差異。其實教育局也洞悉問題所在,故在2017年宣布於藝術與科技教育中心內成立一個讓不同學校共享資源的空間——STEM教育中心,用作舉辦STEM活動,以及為教師舉辦例如3D打印、微控制器、鐳射切割技術等課程。

藝術與科技教育中心校長陳章霖表示,當初成立STEM教育中心是應教育局邀請,在三個方面支援學校發展STEM,包括以工作坊、中短期課程培訓老師,同時營運及設立「創客空間」,添置設備供資源相對較匱乏的學校借用,另外還舉辦STEM比賽,提升學生興趣。

李世德是STEM教育中心的教師,時常到不同學校交流。他解釋,中心有一些夥伴學校,他會幫忙到學校直接授課或協助學校設計教案、舉辦課外活動等等。

李世德老師(左)與陳章霖校長(右)均認為中心的成立有利資源相對較匱乏的學校有足夠的設備進行STEM教育。(曾梓洋攝)

教育局把STEM教育中心定位為「向學校提供更全面的STEM教育支援服務」,但不少受訪學校表示,由於中心位置與大部分學校有一定距離,如果想吸引學校在中心共享資源,減輕學校購置設備的財政壓力,當局應考慮在不同地區設置類似中心,而非僅設於樂富。

課程架構須重整 STEM討論須完備

要拉近學校之間在發展STEM教育進程上的差異,不是只講資源共享、讓學校多點交流的機會便能達到。事實是,當推動STEM教育的決定權全交由學校手中,無可避免地會有學校走得前點,有的則落後人前。故此,STEM教育的問題早已超越學校得到的支援是否足夠,而是政府對學校推動STEM教育有沒有一套統一、明確的指引。即使撥款加倍,但用非其所也無助STEM在中小學的發展達到最大效益。

教育局於過去幾年着力修訂中小學數學、常識、資訊及通訊科技科的課程指引,加入STEM元素,例如在初中的科技教育課程加入百分之三十的課時教授程式編寫。

STEM是否要加入恆常課程之內?還是應當作課外活動由學校自主決定?值得學界丶政府詳細討論。(鄧倩螢攝)

但在繁多的中小學課程中再加入新內容,卻令前線教師壓力更大。去年曾有研究指,七成中學教師認同課時不足是推動STEM教育的一大困難。對此,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鄭銘強回應,STEM不是全新課程,而是透過現有相關的課堂進行,毋須額外增設課時。當前線老師反映課程已非常緊湊,額外的STEM教育是包袱的時候,當局的說法似乎過於「離地」。

雖然教育局堅持STEM教育是現有課程的延伸,不是全新科目,但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出,STEM確確實實有新的元素在裏頭,例如編程、新科技等,教育局在推動STEM教育前,缺乏周全思考:究竟是與現行課程割裂,還是以某種方式融入?不同學科的課程內容可以如何調節?

葉建源表示,要創科產業成功發展,必須先做好中小學STEM教育培訓足夠人才。(鄧倩螢攝)
但教育局完全沒有展開這方面的檢視。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

葉建源以中國歷史為例,時間過了十年便會多了十年的歷史,這新的十年歷史要分開教?抑或檢討原有課程,將新內容加入其中,而刪減部分原有內容?他重申,課程不能無限量膨脹,否則只會令師生壓力上升,故此,教育局要做的是重整所有課程架構。情況如同STEM教育一樣,不能強行加入一些新內容,但原有課程維持現狀。

「但教育局完全沒有展開這方面的檢視。」對於STEM教育,葉建源有一個基本問題——到底在政府眼中,STEM教育有多重要?對他而言,假如答案是非常重要的話,自然是全民都要接受STEM教育。既然如此,便要把STEM放進學校的正規課程,不能作純校本的操作。正規課程不同校本,前者需要經由課程發展議會制定,透過制定課程綱要及相關文件等檢視整個課程調動,不單牽涉到學校,更牽涉到教科書、學科設置,以至整個課程架構。

不少學校的STEM教育是以「課外活動」形式來推行。(黃寶瑩攝)

在這個模式下,學校只能就校情作微調,純校本操作卻截然不同,掌控權全在學校手上,只要學校認為是與STEM教育相關的都可以去做,不需遵守課程綱要文件,「有老師喜歡讓學生做實驗便去做,喜歡教什麼便教什麼」,學校是完全自主的。

在葉建源眼中,政府與整個社會都重視STEM教育的發展,只要看創科在近幾年的政府政策出現次數便體察得到。問題是,不少學校的STEM教育是以「課外活動」形式來推行,還出現學校對STEM各自演繹的情況。他強調,「現在是用課外活動的方式處理一個很大很重要的課題,但其實這個課題(STEM)是需要進入正規課程之內的。」

現在是用課外活動的方式處理一個很大很重要的課題,但其實這個課題(STEM)是需要進入正規課程之內的。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
不少調查指,香港學生的科學能力排名下降。(龔嘉盛攝)

重產業資助 輕人才培育

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籌劃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每三年會調查不同地區的學生能力。在2015年的評估中,香港學生的科學能力排名由2012年的第二名跌至第九名,較其他亞洲地區,例如新加坡、日本、台灣及澳門差。負責該研究的學者指,港府有必要檢視科學教育的推行。

「(科學能力)我們過去是不錯的,但這十多年來,我們不知不覺地削弱了。」葉建源指,當政府對科技的投入與期望愈大,而科技發展在社會上愈來愈重要的時候,我們要去思考的是,在中小學教育中可如何強化這方面的培訓,才能支撐日後的創科產業。他特別提到,藝術發展與創科發展如出一轍,「在西九我們有很大型的文藝表演場所,超出香港過往的水平,但我們中小學沒有培養足夠高質素的表演者與觀眾。日後會有足夠的觀眾嗎?會有足夠的表演團體嗎?這些都牽涉到我們中小學的教育。現在我們(在藝術教育)做得很弱,就與科技教育一樣。」

上文節錄自第15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4日)《空有目標 卻無路徑 大灑金錢能辦好STEM教育?》。

相關文章:相關文章:【STEM教育】中小學同遇困難 豈是大灑金錢就能辦好創科教育?【STEM教育】摒棄應試文化非朝夕之事 創科教育沒統一指標難推動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