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特爾特想改菲律賓國名 新名不受歡迎因字面意義是…

撰文:盧偉文
出版:更新:

相較於馬其頓和印度北方邦,發生在菲律賓的改名爭議沒有太濃厚的意識形態和宗教因素在背後支撐,但影響的層面可能更廣。當然,造成影響的前提是改名能夠成功。意識形態不濃,或許說明改名動力不大。但在民族主義話語回潮至全球每個角落的當下,菲律賓的身份政治所蘊藏的能量難以估計,而有着「亞洲特朗普」之稱的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Rodrigo Duterte)會打出什麼牌,亦令人好奇。此乃《改名背後:爭奪話語權》系列報道之三

2016年5月,杜特爾特在總統選舉中以壓倒性票數勝選。此前,他在達沃市(Davao)擔任市長長達二十多年,主張嚴厲打擊犯罪。(法新社)

不滿殖民者命名

久前,杜特爾特向外界透露想改國名的信息。2月11日,他在菲國南部一個穆斯林自治區主持土地改革授地活動時說:「我們無可奈何地被稱為菲律賓(Philippines),這是因為(探險家)麥哲倫(Fernando Magallanes)使用(西班牙)國王菲立普(King Philip)的錢發現了這塊土地。不過沒關係,有一天我們可以換掉它。」

杜特爾特更表示相當認同已故前總統馬可斯(Ferdinand Marcos)將國名改為「馬哈利卡」(Maharlika)的想法,「因為馬哈利卡是個馬來語,而且含有尊貴及和平的意思。」他認為菲律賓人將馬可斯視為獨裁者,連帶着也拒絕接受其提出的「馬哈利卡」一名。

菲國南部的穆斯林原住民一直尋求獨立,令棉蘭老島長年陷入軍事衝突。(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他們說馬可斯是個獨裁者。就如我一樣,他們說我是一名獨裁者,究竟我何時獨裁了呢?」他攤開雙手反問。

杜特爾特似乎意識到需要「團結」底下的穆斯林聽眾,將其納入「我們」的範圍,才能激起同仇敵愾,「西班牙人來到這裏,侵略並征服我們,這難道是我們的錯?伊斯蘭教比基督教(Christianity)更早來到菲律賓,但這群狗娘養的(西班牙人)走過來侵略我們,將我們統統殺光。因此,我們的馬來特性(malay traits)在過去四百多年逐步消失。」菲律賓總統發言人帕內洛(Salvador Panelo)隨後在例行記者會上澄清,「馬哈利卡」並非馬可斯原創,而杜特爾特只是在表達一種想法,暫無正式的改名方案,「改國名需要修改憲法,總統若想改,需要提出一個現實可行的方案,以爭取國會支持,並交付人民公投。」

菲律賓總統發言人帕內洛表示正為改名尋求法律意見。(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馬哈利卡」更能代表菲律賓?

翻查1987年施行的《菲律賓共和國憲法》,第十六條第二項確實列明,「國會可通過法律,為國家規定新名稱、國歌和國徽,以真正地反映及象徵人民的理想、歷史和傳統。該法律應在全國性公民投票中獲得人民批准後生效」。

那麼,「馬哈利卡」一名是否比「菲律賓」更具代表性呢?上世紀七十年代,菲律賓的改名運動便已浮出水面,時任參議員伊拉爾德(Eddie Ilarde)於1978年提出草案,建議把「菲律賓」改為「馬哈利卡」。一篇載於菲律賓國家歷史委員會(Nation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the Philippines)網站的文章曾援引伊拉爾德指,馬哈利卡是菲律賓人的「古代遺產」(ancient heritage),早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便已存在。Maha在梵文中有「高貴」或「偉大」之意,likha則是「創造」,因此馬哈利卡是「高貴的受造物」(nobly created)。然而,由於當時大部分人不明白馬哈利卡所代表的意思,這一法案遭到了抵制。據菲律賓全國英文大報《星報》(The Star)報道,儘管支持改名的一方賦予馬哈利卡「高貴」的意涵,但反對改名的指馬哈利卡的字面意義是「大陰莖」(big phallus)。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菲律賓已經出現更改國名的呼聲。圖為2014年6月12日,菲民眾在黎剎公園慶祝獨立紀念日。(Getty Images)

改國名是在掩人耳目?

事實上,馬哈利卡一名在今天仍然不受待見。菲律賓勞動群眾黨(Anakpawis)的代表、眾議員卡西羅(Ariel Casilao)說,杜特爾特應集中精力捍衛菲律賓的領土主權,而不是搞什麼修改國名;另一眾議員、前馬尼拉市長艾天薩(Lito Atienza)則表示,若菲律賓真的要改名,那他更傾向於「菲律賓群島」(Philippine Islands)一名,因為這個名字「立即讓人聯想到這個國家身處熱帶,有島嶼,有群島,有沙灘,以及友善的人民」。

左翼政黨民族第一黨(Bayan Muna)黨主席科門納里斯(Neri Colmenares)與卡西羅的意見相似,認為當中美兩國正「踐踏」着菲律賓的主權,修改國名只不過是在掩人耳目,「重要的是如先輩們所做的那樣去捍衛主權,那才是真正的愛國。」

菲律賓政府是否真的會推動改名,外人不得而知,但其代表的那種追溯民族過往、訴諸民族情感、確認身份邊界的焦慮和衝動,在所謂「歷史終結」的後殖民時期,恐怕只會沒完沒了地延續下去。

上文節錄自第15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4日)《民族主義回潮下的舉動 改名背後:爭奪話語權》。

相關文章:歐洲小國馬其頓改名不是第一次 國家易名背後除大國角力 還有…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高漲 改名只為針對穆斯林?杜特爾特想改菲律賓國名 新名不受歡迎因字面意義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