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港青憂被徹底同化 抗拒內地心病難醫

撰文:黃奕霖
出版:更新:

經濟發展停滯、階級流動失能、生活水平低落、物價樓價飛升,認為分配不公、前途茫茫,似乎是港台青年共同感受。不同的是,台灣在高度的主體性及民主制度之下,面對諸多社會問題,年輕人大多將此歸咎於政黨惡鬥的內耗與政府的無能;相較之下,香港回歸中國二十一年,與內地交流日益密切,加上硝煙不斷的政治爭拗,許多香港青年將「特區政府」視為「北京政府」的傀儡,認為一切都是「一國兩制」種下的惡果。然而,那堵自築的高牆,以及各種模糊的恐懼,究竟是醜惡的巨人,還是虛妄的幽影?

台灣太陽花學運爆發時期,「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口號在年輕人之間不斷傳遞,香港人也高舉「請台灣人踏在香港人的屍體上遠離中國」的標語予以回應,許多中港矛盾下的不滿被插畫家以漫畫形式提出控訴,包括「香港看似光鮮亮麗,其實被弄得一團糟」、「物價房價漲到滿天飛」、「拜託台灣守住民主」,這類「香港人的心聲」在台灣引起廣大迴響,台港青年間似乎有了共識——「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變得面目全非,台灣務必把香港當成前車之鑑,努力守護現有的民主制度。」暫且不論香港回歸下的「一國兩制」,與台灣「解決政治對立」下的「一國兩制」有着根本差異,也先不探究香港的社會問題與民主制度的落實是否有實質密切的關聯,目前香港青年所遭遇的處境,真的如他們所想的悲觀,抑或是對中國大陸抗拒下的想像?

港台兩地對於中國威脅的恐懼常有一致共鳴。(網路資料)

「我們2016年做過一個香港、台灣、澳門的民調,詢問三地青年應該與中國保持距離還是加強融合,結果香港有72%認為要多保持距離,是三地中最高。」採訪一開始,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趙永佳就拿出這份民調,結果顯示香港青年普遍認為應與內地保持距離,台灣是約一半一半,澳門與內地來往的意願最高。他說:「我第一眼看也覺得很訝異,香港竟然比台灣更『獨』啊?可能台灣與大陸隔着一個海峽,覺得有一點距離吧,香港是沒有距離的,年輕人覺得再來就完蛋了。」儘管中央不斷推出各式惠台政策,願意前往大陸念書、創業的台灣青年也愈來愈多,但台灣與大陸間始終保持着一個台灣海峽的「安全的距離」,且台灣人大多認知自己為獨立的政治實體,多一點接觸交流,不會造成太大實質影響;香港畢竟已身處「一國」的架構之下,加上內地城市急速發展追趕,香港青年更擔憂過多的融合將全面喪失自身獨特性。

趙永佳認為,上一代與年輕人的經歷不同,自然也會有不同感受。(資料圖片/鄧倩瑩攝)

香港青年憂被「強國」徹底同化

「日本漫畫《進擊的巨人》看過吧?大陸就是漫畫裏的巨人,(以為)內地人來香港要把你壓垮,很多本土的想像就是這樣子。香港有一幅圖改得很好,漫畫裏的城市有幾道高牆,最外是文明道德、中間是『一國兩制』、最裏面就是人權法治,隔壁的『強國』巨人要慢慢跨過來把你吃掉。年輕人真的有這種想像。」除了過度融合可能被「徹底同化」的恐懼之外,趙永佳也提到,台灣在經濟長期停頓的困局下,年輕人很關注工作、社會流動的問題,大陸若有更好的前景,他們並不排斥前去尋找機會,但對香港青年而言則不盡然。他說:「台灣人會很務實地看待,跟大陸融合能否給他們比較多機會。但香港這方面的問題其實並不大,我們失業率很低。當然現實與想像會有落差,你若問年輕人對生活的滿足感,香港可能比台灣好,年輕人要出來找工作有問題嗎?沒有的。你說是不是很好?可能不到很好。他們有沒有訴求?可能有很多訴求,但生活真的很差嗎,我想並沒有那麼差。」

香港人擔心與內地的過度融合將使法治、人權遭到侵蝕。(網上圖片)

香港社會當然並非毫無問題。回顧香港電台每年就各項政策所做的市民滿意度調查,政治方面的得分由高變低,房屋政策的滿意度也在2010年後急遽下滑,而教育政策一直以來都是普遍不滿,近年來醫療問題也頻頻浮上枱面,但經濟狀況的滿意度相對平穩,整體的生活狀況與社會福利制度也尚屬平穩。香港既存未解的問題,又在本土論述中與「中國因素」扯上關聯,各種輿論直指港府不但沒有為年輕人着想,反而一味採取「中國導向」的施政方針,讓內地人過度融入香港、造成本地公共資源被稀釋、生活質素受影響、競爭加劇、文化被侵蝕……儘管年輕人對此未必有親身經歷,但在這種論述下,他們仍會義憤填膺地認為,香港果真在中國的強勢入侵下變得千瘡百孔。

有公立醫院醫生曾反映,每日150個單程證配額加重公營醫療服務負荷。(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毒奶粉」重挫對中國認同感趙永佳說:「你看整個雨傘運動,一點社會經濟訴求都沒有提出來,它只有政治訴求,就是怎麼去處理跟內地的關係。生活因素可能確實影響到他們出來的意願,覺得內地的介入影響了他的生活,但這只是火上加油,有多少人真的住在上水?有很多上水的居民去參加嗎?對很多年輕人而言,在媒體裏看到(水貨客擾民)的這些事,就更肯定他們對中國的看法,儘管這跟自己不一定有直接關係。」他分析,雨傘運動的參與者,並非生活最底層的那群人,反而是一些有向上流動經驗、但沒有到最上面的大學生,他們基於理念上的感召,認為缺乏民主制度的政府會將香港帶向崎嶇的未來;儘管,他們對於一個市場體制下的政府能有多大作為、一個民主體制下的特首又有多少能力來改善年輕人的生活,同樣心存疑問。

三鹿毒奶粉影響數萬嬰兒。(資料圖片)

生活未必如此不堪,是否起因於民主體制的不足也尚待證實,但可以確定的是,對內地的負面標籤,已深深烙印在許多香港青年的腦海中。若提到內地人帶來的影響,在眉頭一皺之際,他們還能滔滔不絕地提出各式各樣的例證。在媒體與社交平台推波助瀾之下,許多年輕人加強了內心的確信,並將香港近年來面對的問題歸咎於中央的全面管治與融合方針。「有些地方一定會有影響,不能說沒有,譬如自由行的量太大,很多地方變成內地人買東西的據點,這些如果沒有處理好,年輕人看主流媒體都可以見到,不需要別人去助謠。這些都是現實發生的事情,未必跟很多人切身相關,但香港跟中國融合後有什麼影響,他都會看在眼裏。」中港之間的問題與矛盾,就如同發炎甚劇的傷口,每發作一次痛一次,甚或往其他部位蔓延。隨着疼痛的次數愈發頻繁、病灶日漸加深,香港在急着刨除病根之際,或許也該釐清,難以痊癒的原因是真的「病入膏肓」,還是「身病易解、心病難醫」?

上水區居民常受水貨客的滋擾問題,阻塞通道及亂拋垃圾的情況更是常見。(資料圖片)

「回看香港回歸的二十餘年,2000年左右,香港對中國的認同是慢慢上升的,很多人在頭十年對內地的看法相對正面,甚至認為中央政府比香港政府更好,在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那時候誰都是中國人,香港真的跟內地同一呼吸、同一感覺,大家都在說怎麼去救災。緊接着是當年8月北京舉辦奧運,大家也都跟着一起歡呼、一起慶祝,此時香港的中國認同達到一個高峰。」但這高峰持續不到一個月,內地爆發三鹿「毒奶粉」事件,許多家長對國產奶製品失去信心,湧入港澳搶購奶粉。這讓正鬧「奶粉荒」的港澳居民大感不滿,年輕人也開始驚覺,眼前的中國,竟然與課本上「美好又強大」的國家有着如此落差,繼而批評「我們在北京奧運中取得了最多的金牌,卻連給小孩一個安全的奶粉都要到香港爭搶。」

繼續閱讀:【中港矛盾】洗腦式歌頌難奏效 年輕人如何認同中國人身份?

延伸閱讀:【雨傘運動一】從希望到失望 香港青年的沉寂與落寞【雨傘運動.二】如何帶給年輕人新希望? 民主派欲振乏力【雨傘運動.三】香港的政治困局? 年輕人該悲觀以對或樂觀以待【雨傘運動.四】民主為何而生? 香港青年難以轉變的身分認同

【太陽花學運 ‧ 一】從覺醒到覺悟 台灣青年的「轉型」之路​【太陽花學運 ‧ 二】藍綠依舊控制大局 說好的政治新生態呢?【太陽花學運 ‧ 三】覺醒青年由紅轉黑 年輕人從理想跨向現實?【太陽花學運 ‧ 四】意識形態戰失效 藍綠卻仍在彈老調

上文節錄自第15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18日)《港青憂慮的來源:自築的城牆與想像的巨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