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政策】生活成本高 人才視香港為「跳板」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上述種種數字反映非傳統優勢產業角色日益重要,具有龐大發展空間,在個別領域具備特殊專長及知識的人員便愈加吃重。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出版的《人口政策——策略與措施》(2015)寫道,香港經濟在過去三十年年均增長4.6%,當中1.4%源自勞動人口增長,其餘3.2%來自生產力增長。在勞動力質與量兩大問題脅迫下,財政司司長轄下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推算香港的經濟增長率會逐步放緩至2026至2041年的約2.5%,同時人口老化會令醫療和長者福利服務開支上升,對公共財政構成影響。

承接上文:【人才政策】香港自視過高 「以為只要開門 別人便排着隊進來」

多年來,香港致力吸引人才,他們來港從事什麼行業?(資料圖片/黃永俊攝)

面對如斯迫切問題,提升勞動人口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無可否認,近年來政府在人才培訓方面着墨不少,例如金融管理局成立金融學院,培育金融服務業領袖人才和推動跨界別的應用研究;創新及科技局亦推出博士專才庫,資助博士後專才在研發崗位工作。不過,現時社會不乏傳統行業面對明顯的人力短缺及招聘困難,遑論發展新興產業。

在全球各地,人才計劃都是不可或缺的。前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成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解釋:「當(經濟)有所傾斜、人手不足時,便要考慮優才及專才計劃,除非你認為自己能自給自足。」遠水不能救近火,除了鞏固及培育維持香港長遠競爭力的人口,並擬定未來發展方向,有控制地從外地吸納高質素的勞動力不但能迅速回應需求,亦能推動本港多元經濟,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那麼如何才算是理想的人才政策,而過往的就業措施,又為香港帶來了什麼人才?

過往的就業措施,又為香港帶來了什麼人才?(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香港有什麼?

人口遷移如持單程證人士、外傭等是本港過往人口增長及補充人力資本的主要來源,偏偏高技術人才所佔比例並不顯著。葉兆輝說:「香港人總會說為什麼那麼多人來?但你有沒有發覺你真正想他來的沒有來,但不想來的就來了。」

參考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文件,大部分外來人力均透過「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來港就業,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尚未用盡每年配額,僅維持在400多個水平。在2017/18年度,上述六個主要計劃獲批數字為66,108人(見圖一),而據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2018年第四季的勞動人口為397.8萬人,換言之經上述計劃來港人才數目只佔總勞動人口約1.66%。

若按行業或界別分類,於2016/17年度至2019年2月底間循「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獲准來港的人才中(見下圖),最多為藝術文化界人士,有22,533人(14.7%),其次為學術研究和教育人士(13.7%)及金融服務(12.7%)。惟循首兩項計劃來港工作的人士,逾半申請者不足一年便離港。

香港早已步入人才荒的年代,從建立人才庫的角度而言,外來人才以過客形式在香港暫住數年便離開,難以推動本港長遠發展。若香港不適時吸納人才,除了難以推進產業轉型外,其他方面的投放如硬件也會付諸流水。人口老化、生育率低為香港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固然不能忽略,但如何能更有效吸引外地人才,卻是長久以來未觸及的事。

人才求什麼?

葉兆輝感嘆,香港的移民政策仍流於認為人人排着隊,只要一開門便有很多人入來的錯覺,他打趣道,即是「皇帝女唔憂嫁」。然而,時移世易,如今年輕一代有別以往,他們大多出身中產家庭,不需撫養父母,「現時專業人士找工作不是講要餬口,而是要講創意、生活質素,生態環境、政治、整體可居住性。他們強調生活質素及工作滿足感,香港可以給他們嗎?」他觀察到,工時長、文化差異、本地人的友善程度影響着人才去留;再者,即使再好的人才帶着新思維來到香港,但不少人只視香港為踏腳石,這些雙向問題亟待解決。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去年公布《2018年IMD世界人才報告》(下稱《報告》),瑞士在63個經濟體中連續第五年位列第一,香港不但被新加坡超越痛失亞洲榜首,在全球排名亦較2017年下跌6位,跌至第18位。《報告》是根據各地在「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及「人才準備度」三大指標上,再分析教育、在職培訓、生活質素、薪酬等各領域表現,評估各經濟體競逐人才的表現。《報告》顯示香港在三大指標均下跌,當中生活成本及生活質素細項指標更只排61及32。事實上,吸引海外人才來港工作絕非易事,年輕、高學歷、高技術的人才競爭力高,富有流動性,一般只會短期居留,不論香港還是其他城市都受人才流失率高問題困擾,因此任何政策均須考慮挽留人才的問題。

不少非本地畢業生視香港為跳板,畢業後離港發展或繼續進修。(視覺中國)

現時政府最大的障礙,在於欠缺全面審視吸納人才計劃的能力,往往過於着眼人才對香港的貢獻,僅僅維持不同的來港渠道,及容許按某些計劃獲准來港人士可申請其海外及內地受養人來港居留,卻忽視檢討自身條件及輸入人才的障礙,如生活成本高及託兒所不足等。

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於2013年10月發表題為「集思港益」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認為香港的輸入人才計劃應提供大量針對性機會予人才,是時候重新考慮配合香港的宏觀經濟發展策略,但本港產業迄今仍過度集中,並未建立完善創科或其他產業的發展生態,以致不同優才及專才在港欠缺發展機會,最終無奈轉投其他地區。

上文節錄自第15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23日)《量質俱未達標 拖經濟發展後腿 成效不彰的人才政策》。

相關文章:【人才政策】成效不彰 量質未達標 拖經濟發展後腿【人才政策】香港自視過高 吸引力大不如前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