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讀物.五】父母離異怎麼辦?童趣繪本分享家庭價值

撰文:伍麗微
出版:更新:

坊間不少非牟利團體近年亦看到繪本的價值,聯合本地作家及畫家推出不同題材的教育繪本,藉工作坊及讀書會向小朋友傳遞信息。譬如樂施會推出《如果世界是100人學校》、《風吹過,粟米田》、《神奇小盒子》、《妖怪吃掉我的家》、《神秘的可可豆》等繪本,講述貧窮、糧食、氣候變化等議題,做得有聲有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16年亦出版《爸爸媽媽還愛我嗎?》,講述父母離異後依然共享親職,給予子女關懷。去年年底再接再勵,出版《我家來了一頭大象》,講離異或喪親後,家中來了一頭大象,擋在父母與子女之間,小朋友感到徬徨及無所適從。(此為兒童讀物系列之五)

承接上文:【兒童讀物.四】黃雅文:好書未必銷量好,出版也不一定要賺大錢

近年愈來愈多團體透過出版繪本,向小讀者介紹社會議題。(鄭子峰攝)

社聯家庭及社區服務總主任梅偉強指,很多時父母分開,對方會來探小朋友,但又想從小朋友口中套料,小朋友很為難,「我們希望帶出共享親職的概念,因為傳統華人對這個概念接受度較低,離異雙方最好不要見,但西方社會不一樣,甚至會一起商量小朋友的事,所以,我們想透過繪本帶出離異家庭的狀況,反映小朋友夾在中間的難處。這些事情好難講,用繪本的方式講故事,效果似乎比較好。」

梅偉強說,這兩本繪本的對象不只是離異家庭,而是面向社會大眾,因為普羅大眾的認知正正影響離異家庭如何處理親子關係。「《爸爸媽媽還愛我嗎?》得到賽馬會資助,印了一萬本,派發到學校、社福機構,也希望將信息傳達到不同家庭。」許多學校、家庭現時仍向他們查詢繪本庫存,反應不俗,或許與內容貼近現實,容易得到共鳴有關。「我們向前線社工了解個案的常見狀況,繪者也是家庭創作組合,爸媽負責文字創作,囡囡負責畫畫,初稿出來後交給社工同事看看有什麼建議。」

梅偉強認為繪本能夠將難以啟齒的信息帶出,適合親子共讀。(鄭子峰攝)

加入地標港式元素

在構思繪本時,梅偉強不時提醒團隊不要滲入教化元素,畢竟繪本不是教科書、數據分析,「我們一直跟創作者說,不要說教,我們更着重繪圖及內容設計,也會加入一些香港元素,譬如藍屋、立法會、天星碼頭及電車等建築物及交通工具。」他認為,繪本是很好的橋樑,有助推行公眾教育及提升大眾意識,進而鼓勵相關家庭在發生問題時勇於求助。

在繪本中加入本地元素,能夠讓讀者更快融入故事中,更有共鳴感。(鄭子峰攝)

兒童讀物系列其他文章:【兒童讀物.一】繪本盛行 好書哪裡尋?【兒童讀物.二】原創繪本難推 本地欠有經驗的編輯【兒童讀物.三】化解父女心結 溫柏萱:繪本的力量很大

上文節錄自第16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3日)《一同看繪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