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社會福利】內地社工機構規模增長快 專業性未如理想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粵港社工交流,從約十年前開始拉開序幕,自2007年起,香港第一批有心協助內地推動社會工作發展的社工,前往內地成為督導,手把手地把做社工的實務工作、理念實踐等,教曉當地的社工。當年從零開始學起教起,不管對他們這些前線社工還是香港督導而言,都絕不簡單。香港社會服務發展研究中心(下稱「社研」)的陳安發是第一批前往內地的香港督導,他形容當年內地的社工像白紙一張,「他們當時對應該如何做毫無概念,我們同事要手把手教他們做事,尤其當中的外省人,人生路不熟,有些還有語言問題,又不懂實務社工工作,雖說當時有我們來督導,但一個星期只見一次,他們最初無論工作能力、效率和質素也很低。」此文章為《粵港社工十年交流記》系列報道文章之二

【大灣區.社會福利】內地社工發展起步遲 從港人北上督導說起

社研內地社工專業督導計劃統籌主任陳安發說,當年內地社工如白紙一張。(高仲明攝)

陳安發指,當時香港和內地社工的水平相差很遠,香港畢業生一般一、兩個月便能獨立工作,但內地畢業生需半年至大半年。

「問題是我們沒有內地的社工執照,不可以在這邊執業,只可以講給他們聽,讓他們先去做,然後我們再給意見,告訴他們不同的處理方法,再慢慢教他們。所以開始時,他們的服務對象有點像白老鼠,但初期那批肯來做的(社工)有很多真的很有心,很想學實務工作,尤其是第一批堅持下來的。」

王志偉是陳安發第一批督導的社工之一,他在東莞做前線社工前已有相關經驗,故能較快適應及上手。

王志偉是約十年前陳安發第一批督導的社工之一,現時是東莞市社會工作協會會長。(高仲明攝)

王志偉在修讀社會工作本科期間,已和同學創辦一個非政府機構,建立了一個義工服務平台。運作了差不多五年,他才毅然離開了一手一腳建立的事業,選擇回到家鄉東莞重拾專業社工的道路,他形容這段經歷是一個插曲。

王志偉在機緣巧合下聽聞東莞的實務社會工作會在2009年開始落地,於是選擇回東莞發展。「我其中一個出發點,是因為讀書時候在香港看到比較成熟的社會服務機構,有一個憧憬或願景,就是終有一天,我們在內地也能有這麼成熟的社會服務能力,這對社會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部份,或許我們經過一代人的努力能夠接近這個『海市蜃樓』的服務水準。」

就是他們這一代一線社工的使命感,促成了內地今天較為成熟、有規模的社工服務。(高仲明攝)

「也許我們這一代未必做得到,但總有人要去做這樣的事情。既然我們已經學了這個專業,也覺得這是一個可為的行業,那就不妨把自己的時間放在上面。」就是他們這一代一線社工的使命感,促成了內地今天較為成熟、有規模的社工服務。

同樣在深圳接受過督導、現時在深圳擔任社工已約十年的朱紅艷說,深圳的前線社工會按重要性和緊急程度安排每天的工作流程,包括安排定期走訪、面談或電話訪談;執行活動小組的宣傳、招募、籌備物資;整理文書工作;跟其他相關持份者如志願者(義工)、居委會等溝通和洽談,了解他們對社工機構和服務的評價及有何改善方法等。

她所屬社工機構的社工同時要跟進個案、執行小組活動和社區工作等,和香港的社工差不多,但每個社工約跟進十個個案,有別於香港需跟進50至80個(甚至更多)。

朱紅艷現時工作的單位是位於深圳的「東西方社工服務社」,服務的範圍是一個街道。(高仲明攝)

從朱紅艷的回答可以知道,深圳一線社工的工作開始和專業水平接軌,但這種發展水平只限於深圳、東莞和廣州,其他地區的民眾有些甚至對社會工作和社工仍毫無認識。

十年過去,王志偉表示,從規模上說,現時內地的社工發展已超過他的想像。「如果我們十年前問,有沒有一個服務單位的經費可以超過1,000萬,我們或會認為十年、八年內也不會有,但事實是三、四年間就已經有了。」

現時內地的社工機構都已漸見規模。(高仲明攝)

愈向北移 社工認受性愈低

今年2月,中國民政部部長黃樹賢表示,去年內地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已突破100萬人。即使人數急增,但在這個由無到有的過程中,較難確保社工質素能有同樣的提升。為了讓更多人加入社工行列,內地於2008年首次舉辦全國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

然而,這個社工師考試仍是以理論為本,即使考題涉及社工價值觀、社會工作的類別、服務目標等,報考者卻毋須修讀社工專業或有實務社會工作經驗,曾在非政府組織工作的人、公務員及大學畢業生均有報考,坊間更出現相關的考試訓練班和「天書」,認證制度略為粗疏。

除社工人數急增外,社工服務社及社工站(前稱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數量亦大增,特別是發展得最快的廣東省,社研主席邱浩波估計,單在廣州已有188間社工站,每年每間開支約250萬元(人民幣,下同)。他指在香港,三、四年也不知能否建成一座社福設施,但與香港的專項社工服務不同,內地這類中心會同時為長者、傷健人士、家庭、青少年提供服務,並視乎各區的特定需要而訂定相關服務,有點像社區中心的模式,與香港相差甚遠。

與香港的專項社工服務不同,內地的社工服務機構會同時為長者、傷健人士、家庭、青少年提供服務,有點像社區中心的模式。(高仲明攝)

陳安發指,內地的社區工作跟香港不同,在香港,一個區的範圍很大,但在內地,一個街道就是一個小區或社區,故社區工作更像為鄰舍和居民提供服務。採訪當天我們到訪深圳市東西方社工服務社其中一個服務點,那裏有三名社工和三名助理。

當地政府每年都會定下服務類型,然後透過投標方式與社工機構簽訂購買服務的合約,服務主要針對當區的居民需要。由於機構的自主性有限,較難發展出可以獨立於政府支持的項目,而在政府主導下,也難以提升服務水平和項目數量。

即使社工數量有驚人增長,王志偉坦言服務的專業性仍未如理想。儘管現時行業協會希望能提升社工的專業能力、加強社工行業的規範和促進發展,他認為整體水平與香港的社工仍有一段距離。

陳安發指,內地的社區工作跟香港不同。(高仲明攝)

在香港,很多服務需要社工轉介,不但反映出市民對社工的認同,還有對社工專業地位的認可。然而,內地民眾普遍不太理解社工的專業性,現時發展得較好的仍是毗鄰香港的珠三角地區,愈向北移的城市社工的認受性愈低,不少民眾甚至分不清社工、義工和村委會員工的分別。

作為「開荒牛」的王志偉說:「無論入行的門檻也好,整個行業的成熟程度也好,都讓我們未有『底氣』跟別人說社工是個極為稱職的專業。我們發展急速,理論上需要大量受過專業訓練的同事加入,但問題是有沒有那麼多受過良好訓練的同事入行?我對此表示疑問。」

他們作為當地的社工,又怎麼看內地的社工發展的現狀?在培訓、社會認知、行業待遇等各方面,又面臨什麼樣的挑戰?繼續閱讀︰【大灣區.社會福利】行業未成熟難稱專業 待遇欠佳致流失率高

上文節錄自第16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17日)《粵港社工十年交流記》。

相關文章:【大灣區.社會福利】內地社工發展起步遲 從港人北上督導說起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