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困境】家境影響求學 輸在起跑線便輸一世?

撰文:賈婉琳
出版:更新:

除了「窮忙族」現象,過去不同階段的香港研究早已指出香港社會階層固化的趨勢。上世紀八十年代,本地教育學者曾榮光就已利用香港人口普查資料分析發現,香港的社會流動存在階級的封閉性,並指出八十年代中期社會階層的封閉性開始鞏固,代際的向上流動機會下降。此文章為「青年困境」系列報道之二

承接上文:【青年困境】沒有父幹如何向上流? 香港的「窮忙」悲歌

2007年,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學者黎熙元和莊麗華詳細分析了本港父代與子代職業地位的階層分布與社會流動關係,發現上層階級的代際職業繼承性比中層階級明顯,中下、中中和中上層階級內部只存在短距小跨度的代際社會流動。也即是說,社會中下層至中上層的社會流動並不明顯(見圖)。2010年,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委託圓桌研究所及其網絡成員圓思顧問有限公司進行研究,發現1976至1990年出生(研究稱其為「第四代」香港人)的受訪群體在過去五年,主要呈現階級停留(見圖)。同時「第四代」受訪者對社會流動機會的看法比之前世代的人負面,之前世代中也有逾50%的受訪者覺得如今社會階層流動會停滯或倒退。

2011年,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通過採訪發現,52%受訪者認為目前向上流動機會並不足夠,65%受訪者認為比十四年前差。2014年,智經研究中心發表《激發原動力,開拓新思維,助青年闖出一片天》研究報告,再一次指出近十年香港青年向上流動收窄。

父母收入為本港最低10%的組別,其子女(18至24歲)只有19.7%曾入讀或正就讀大學學位課程;但父母收入為全港最高的10%組別,該比例則高達47.3%。(資料圖片)

事實上,從多個方面都可以看出,如今基層青年想憑藉個人努力向上走,變得愈來愈困難。階層的固化早在求學時期就已開始。2016年,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 的《年輕成人貧窮與改善生活機會研究》顯示,父母收入為本港最低10%的組別,其子女(18至24歲)只有19.7%曾入讀或正就讀大學學位課程;但父母收入為全港最高的10%組別,該比例則高達47.3%。教育大學社會政策講座教授周基利解釋,「清貧學生在升讀大學前,因較少資源跟家境佳的學生競爭,令他們落後於人。」

家庭背景的差異,造成了在學習資源上的不平等,削弱了個人努力的效用。2016年,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下稱聯席)表示,基層兒童因無錢上興趣班、補習班及買電腦,往往「輸在起跑線」,未能躋身好學校脫離跨代貧窮。2017年,聯席與嶺南大學研究生部的調查顯示,受訪的414個基層家庭中,約兩成家長表示家中從來沒有電腦。2018年,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進行的調查指出,香港超過四成兒童因為無法負擔補習、課外活動費用,而在這些學習資源上落後於家庭較好的學童。同時,立法會前議員羅冠聰也提到這樣一個問題,「清貧學生從小受限於家境,分擔家務、兼職及財政重擔……」難以像家境較優的青少年一般,輕鬆專注於學業。

直資學校的學費把很多基層子弟拒於門外,但很多傳統名校近年都轉為直資學校。圖為拔萃女書院。(資料圖片)

早在校園時期,站在起跑線上的青少年們就已分出了高下,有人裝備齊全,有人卻赤手空拳。然而香港社會所做的並不是打破階層固化,增加社會流動。相反,它的一些措施進一步加深了階層流通之間的障礙。比如1991年開始推行的直資學校計劃,2001年更允許直資學校加學費。眼見直資學校有利可圖,2001至2015年間,雖然學生人數由95萬降至69萬,中小學總數減少233間,但直資學校卻由29間增至82間,增幅近兩倍。

直資學校的學費和入學考核都在鞏固階層區分,將基層子弟拒之門外。大部份直資學校收費高昂,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表示,從前基層小孩可以憑個人努力爭取到的一席名校學位,如今大多都因為經濟問題止步。直資學校入學面試大多包含體藝這類需要家長有額外財力支援培養的課外項目,也加重了基層子女的劣勢。周基利也指出,直資學校的增多變相減少了基層學生接受較高質素教育的機會,連帶影響其入大學的機會。縱然當局規定直資學校「最少撥出學費總收入的10%作為學費減免和獎助學金計劃之用」,但受惠的基層學生畢竟只是少數。相對於個體的努力,家庭背景的差異帶來了更多學習資源上的不公,而許多直資學校的存在,無異於用學費、課外活動進一步鞏固了階層之間的經濟壁壘,關上了基層孩童向上攀爬的大門。

繼續閱讀:【青年困境】產業單一致學歷貶值 大學生不再吃香

相關文章:【青年困境】活在全球生活費最貴城市 談何理財?談何追夢?

上文節錄自第17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2日)《階級固化  青年難以逃脫窮忙怪圈》。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