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困境】產業單一致學歷貶值 大學生不再吃香

撰文:賈婉琳
出版:更新:

在過去,「知識改變命運」是人人信奉的真理。學而優則仕,教育的確在中西方歷史中都充當向上流動的叩門磚。知識是否等於學歷固然言人人殊,但放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香港的大學畢業生仍能憑一紙大學文憑,實現生活的改善、階層的提升。智經根據政府數據調查得出,2002年的學士畢業生,在畢業十年內收入中位數仍能跳升八個級別,至收入最高的20%。研究生、自資和資助副學位畢業生亦分別爬升三個、十個、八個級別,反映當時各種學歷均有一定的向上流動性。此文章為「青年困境」系列報道之三

承接上文:家境影響求學 輸在起跑線便輸一世?

然而如今,專上教育這塊叩門磚似乎正在逐漸失效,完成專上教育的在職貧窮人口不斷上升。2017年,政府發表的《2016年貧窮情况報告》顯示,擁有大專或以上學歷的在職貧窮人口連續第四年上升,由2012年1.84萬人增至2016年的2.83萬人,當中擁有大學學位者高達1.7萬,較2012年的9,300人多約八成。新世紀論壇2017年的研究指出,1996至2016年間持大學學歷者的收入中位數下跌5.5%,其中收入最高的10%人士的入息跌幅更達13.6%;該組織另一份研究更指出,副學士或高級文憑等大專畢業生的收入中位數在1995至2015年間跌幅更達17.4%,以至於他們在2010年的收入中位數與高中學歷勞工幾近相同,而在1995年時,前者比後者的收入中位數高出19%。

為何這一條過去最為尋常的向上流通的道路,如今逐漸行不通了呢?其中一個核心原因在於單方面增加專上學額後,勞工市場無法做出相應調整,提供足夠的高技術職位。

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學資助學位一直保持在14,500個,入學率只有18%,遠較其他亞洲地區,譬如內地、新加坡的入學率低。2000年初,政府為決定擴展專上教育,承諾將專上教育普及率由33%提升至60%。專上教育急速擴展,僅最初的十年,擁有專上學歷的15至24歲青年人口比例,就已上升近20%。

近年,擁有專上學歷的青年人口持續增加,但勞工市場卻未有相應的職位,可以吸納他們。(資料圖片/吳煒豪攝)

然而勞工市場並沒有做好準備接納徒增的專上學歷持有者。2016年,立法會《人力調整為香港帶來的挑戰》指出,1994至2015年新增85.4萬學位持有人,令持學位的人佔整體勞動人口比例由1994年的9%大增至29%。可是,同期的經理及行政人員、專業人員、輔助專業人員等較高技術職位只有66.6萬個,即不到新增專上學位持有人的八成。即便經理、專業人員及輔助專業人員等較高技術職位有所增長,但根據人口普查,從2000年初起,這一類的增幅主要歸功於相對低技術性的輔助專業人員(由1991年的10.3%上升至2011年的21.1%),意味着薪酬較高的經理及專業人員職位相對有限。勞工市場根本沒有做好準備接納擴招後的專上學生,以至於更多的大學生只能流向低技術職位,導致學歷通脹問題,減少了教育促進社會流動的可能性。

學歷通脹是「學歷通貨膨脹」的簡稱,是指學歷過剩。這是由於經濟發展和教育體系完善,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學位的人愈來愈多,但高學歷需求的工作卻供不應求,令高學歷者「向下流動」從事低學歷需求、低薪的工作,甚至失業。簡而言之,即是學歷與工作性質錯配的結果。學歷通脹令更多專上教育畢業生下流。

2008至2015年約有26%持大學學歷的新增工作人口從事文員、服務及銷售等工作,為1994至2001年的12%的兩倍多。《2016青年報告》顯示,35.6%的青年工作人口為「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高於全港比例(18.8%)。同時,22.9%的青年工作人口為「文書支援人員」,亦高於全港比例(15.5%)。學歷職位錯配之下,青年容易流向低技術崗位,自然導致專上學歷在職貧窮的增加,也讓專上教育難以再成為促進社會流動的重要工具。

在階級壁壘已經成為香港青年爭取專上教育機會的阻礙的同時,專上教育本身也逐漸喪失打破階級壁壘的作用。對於如今的香港青年來說,「寒門再難出貴子」,「書中再無黃金屋」。貧窮青年欲向上流,難上加難。

學歷職位錯配問題日益嚴重,專上教育逐漸失去打破階級壁壘的能力,令向上流變得愈來愈困難。(資料圖片/鄧倩螢攝)

除了工作與學歷錯配,產業結構單一也是大部份年輕人難以向上流的關鍵。現時香港的產業發展偏重金融、物流、專業服務和旅遊業,無論行業還是具體職位,青年人的選擇範圍都相當有限,成為窒礙社會流動的因素。

首先,產業結構單一會是導致部份青年學歷貶值的原因。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就指出,由於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偏重工程、金融、醫科等等,欠缺相當數量的人文學科、純理科等相關學科的職位空缺,以至於這些接受這類學科教育的青年難以找到相匹配的工作,發揮所長。最終只能流向普通文員、銷售等崗位,難以向上流。正如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的分析,「本港產業鏈狹窄,部份大學生仍在從事只需要中學學歷的工種,市場上沒有適合他們的工作,難以被吸納,向上游機會低。」扶貧委員會的《2015年收入流動性研究》就印證了這一問題。報告比較了2006/07與2011/12學年各學系資助學士畢業生首年的相對實質收入,發現人文學科學生收入跌幅高達8.9%,為眾學科之首。

香港的產業偏重金融、物流等行業,令青年的選擇變得狹窄,窒礙社會流動。(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然而這個問題不僅僅存在於接受過專上教育、但專業匹配度不高的的青年群體中。任何青年,若是有志於發展目前主流產業以外的行業,都面臨着難以向上流動的困境。比如創意、藝術等新興產業,由於相關行業在香港未得到大幅開拓,其發展的空間亦不大。對於不想從事主流產業的青年來說,其要麼只能在感興趣的行業做一隻艱苦的拓荒牛,要麼只能流向飲食、零售、倉務等基層職位。產業的單一,限制了許多青年發展的可能性。

無奈的是,根據現時發展情況,香港的產業結構難有突破。勞工及福利局《2022年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預計,2022年時四大產業的人力需求將佔屆時總人力資源需求51.9%。那麼部份青年人要麼從事自己不擅長或不感興趣的香港支柱產業,要麼教育無法找到對口工作的情況會繼續惡化。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研究員車苑瑩、秘書長鄭媛文於2016年2月撰文指出,從數據可預期,短期內香港的產業結構不會有太大變化。產業結構多元性不足的最大影響,是市場對勞動力需求過度集中於支柱產業。如果未能有相關措施,產業結構單一導致的勞動力需求失衡將持續影響很大部份青年人的職業生涯,進而形成向上流動的阻力。

上文節錄自第17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2日)《階級固化  青年難以逃脫窮忙怪圈》。

【青年困境】系列報道其他文章:沒有父幹如何向上流? 香港的「窮忙」悲歌家境影響求學 輸在起跑線便輸一世?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