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五】把治療融入課堂 砌積木悟出新路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五彩繽紛,唱歌跳舞,全是歡笑的泉源。雖然不是藝術家,但大家樂在其中,眾樂樂可以遠離煩惱。藝術治療不但可以運用在心理治療中,也可以靈活變通,令社區與學校活動辦得更貼心。撰文︰鄺國惠

以藝術提升精神心理衞生的活動愈來愈多。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聯合情緒健康教育中心在社區舉行「表達藝術治療小組」,讓受抑鬱或焦慮情緒困擾的人士參加,提供減壓的方法。他們又舉辦親子小組,以表達藝術治療的方法,協助有過度活躍症的家庭。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社亦利用音樂、舞蹈等多樣藝術形式,讓受情緒困擾的人從活動中自我探索,以及加深認識自己。

近年,受情緒壓力困擾的人有年輕化趨勢,學校是重要的橋頭堡,令年輕人有愉快的校園生活,建立正面的人生觀。寶安商會王少清中學是其中一間中學,利用賽馬會的資助在校園推行表達藝術治療,甚至融入課堂中,增加學生的幸福感,預防勝於治療。負責老師、視覺藝術科科主任鄺啟德說,計劃運用正向心理學,令學生及整個校園的氣氛都有改善。

鄺啟德將表達藝術治療的技巧融入課堂中,譬如他身後是學生的自畫像,鼓勵學生了解自己,面對自己。(龔嘉盛攝)

「可能是提供一個挑戰,他成功做到了,會更投入校園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些學生遇到不好的人際關係會變得不開心,失去生活意義。我希望利用藝術作為手段,在學校這個環境去提升、改善學生的生活。」他說。

執教九年的鄺啟德表示,他在初中的美術課堂,也會融入表達藝術治療的技巧。「課堂上會運用治療技巧,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在學校這個環境做些藝術創作,鼓勵他們去表達,令他們有機會抒發情感,這樣,我作為老師及治療師,便可以了解學生遇到的一些問題,然後做不同程度的跟進,包括輔導。」

替學校設計「吉祥物」、畫曼陀羅(Mandala)都是鄺啟德常用的方法,既可以刺激學生了解自己,亦可以改善校園氣氛。他指出,譬如畫「吉祥物」,需要先培養學生對學校的信任,覺得自己屬於學校,同時又可以令同學更加團結。雖然師生天天都相見,但在日常相處時也不會隨便吐露內心疑難。鄺老師說,遇到這個情況,表達藝術治療便最有用,因為只是交功課,但同時在無意間表達了自己,反映了心理狀況。

鄺啟德指畫「吉祥物」,需要先培養學生對學校的信任,覺得自己屬於學校,同時又可令同學更加團結。(龔嘉盛攝)

鄺啟德指出,「譬如遇到升學問題,選科問題,可以畫畫,透過畫畫去表達自己。有的時候,我們不會把問題說穿,只是透過創作去表達對未來的一種盼望,於是有些同學會表達,只想生活過得舒服一些,又有些同學希望出淤泥而不染,諸如此類。這些問題若要說出來,很可能會覺得難為情,但如果透過藝術,譬如造一個陶泥公仔,便可以把自我形象表達出來。」

創作過程沒對錯 投射出心理狀態

鄺啟德又特別提到,同學升讀高中時會畫自畫像,這個課題最能切入同學的自我形象,而老師也要份外小心處理。

鄺啟德認為,「這些技巧有關個人成長,如何畫自畫像,就是自己如何看自己,別人如何看自己。有些同學一邊畫一邊哭呀。我會問為什麼?是不是遇到什麼問題呢?很可能他是回顧了家人及朋友,如何看自己,有一些感受,於是自然流露了出來。我希望在班裏形成互相支持的氣氛,不要批判,要多給予同學同情與支持,這些是要教給學生的。」

鄺啟德認為,如何畫自畫像,就是自己如何看自己,別人如何看自己。(龔嘉盛攝)

若遇到個別同學的問題比較大,便要特別跟進。「一般不會全班同學都有問題,只是個別同學,從藝術作品透露了出來。遇到了問題了,我們要跟進,也可以找專業人士,因為可能有角色衝突,譬如成績問題,評分的就是老師,這樣便轉交其他專業人士會更合適。」

學校獲賽馬會資助在校園開闢了一個進行表達藝術治療的角落,叫做「融軒」。Aleck是參與這個計劃的表達藝術治療師,負責處理需要跟進的同學,活動採用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譬如小朋友經常玩的樂高積木也是其中一個道具。在治療中,他會請同學回顧過去的日子,一歲(一年)找一件積木做代表,譬如不少同學都覺得一歲的自己像白紙一張,會選一件白色的積木,然後逐件排開,這樣便會有十五、六件積木了。

Aleck是參與「融軒」計劃的表達藝術治療師,負責處理需要跟進的同學。(龔嘉盛攝)

「在創作過程中沒有對錯,樂高積木有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疊砌有更廣闊的想像空間,可以投射他的心理狀態,也幫助他們去回想現時生活有什麼特質。」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Aleck說。在過程中,同學總結過去的經歷,譬如升讀中學後可能覺得沒什麼特別,天天不外如是,也可能浮現不願上學的心情。

Aleck會進一步誘導同學了解自己。「譬如請他自我介紹,會怎樣砌積木呢?有些同學會砌成樓梯的模樣,上上落落,也是心情的一個反映。有些同學會砌一間屋,甚至支離破碎、不完整的屋,反映他家裏環境不太好,可能來自單親家庭,在家裏感覺不到溫暖,關係不太好。」

個案難一概而論 教學效果大不同

輔導治療最主要是找到出路,要做得更好。砌積木會把目前的處境呈現出來之後,Aleck會再進一步鼓勵同學作出改變。

「叫他選一些積木,拿走一塊兩塊積木。譬如我會叫他想像一下,三年後的情況會是怎樣的呢?這樣,有些同學會想到一些從沒想過的可能性,他會領悟到原來我是有選擇的,只是自己從無想過而已。過去會覺得家人我沒有選擇,讀不讀書我沒有選擇。但在遊戲中發覺,有些東西原來我可以不再選擇它,也有些東西可以加進來。譬如原本一個沒有上蓋的屋,可以加一個蓋,有屋頂,很美的東西。我也可以有一個家。」Aleck說。

Aleck會在砌積木過程誘導同學了解自己,譬如請他自我介紹。(龔嘉盛攝)

治療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明白,未來是掌握在手裏,有改善的空間。Aleck稱,「排列出來的積木只是過去,是歷史,這些不能改變了,但在此時此刻,他可以選擇,可以加,也可以拿走一些東西,但拿走不等於忘記過去。」

Aleck舉了一個讓他印象深刻的例子:「有同學拿走一塊黑色的積木,這一塊他很不喜歡,放在一旁,但並沒有把積木丟棄。雖然不喜歡,但認為那是成長的一部份。」

一般而言,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譬如自閉症患者、過度活躍或專注力不足的同學,會易受惠於表達藝術治療。不過,鄺啟德卻指出情況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人人不同,教學效果也不一,就算同一個學生升了年級,由中二升至中五,情況也完全不同了。

鄺啟德指出,「是不是萬能?是不是用了表達藝術治療,所有問題都消失了?當然不是,是因人而異的,也有的人試過了,覺得藝術不能表達到自己,也遇過這樣的例子。」

鄺啟德說,「莫說是治療,老師上課教書,也不能班班只用一種方法。我想,要使用『觸覺』。是一種觀察別人眉頭眼額的感覺,運用『觸覺』,其實與做藝術也很相似,對人有一種『觸覺』,揣摸對方身處於怎樣的一個境況,然後試一試不同方法。」

放手讓學生摸索 走自己想走的路

鄺啟德也比較傳統藝術科,與表達藝術治療的異同,前者着重教授技巧,後者則看重與學生建立關係,較接近輔導工作。

鄺啟德認為,「教育局沒有訂立這方面的教學要求,不會要求愈能表達自己,教學層次便愈高,沒有這些,但我覺得在藝術教育中,要令學生表達自己。我希望同學能忠於自己去進行創作,不要為讀而讀,不要為考試而考試。」

藝術代表說話,一扭一揑,一筆一畫,可助紓解心中鬱悶。(龔嘉盛攝)

女媧造人,是鄺啟德對自己工作的譬喻。他說,以藝術做治療,對學生的影響可以很大,就如搓陶泥一樣,把學生「搓圓揉扁」,當看見學生有改變便最開心。

「享受對人的工作,讓學生發揮專長,只要學生能處理,我都會放手讓他們自己摸索,你先去試一試吧。我不會有太多指導,說這裏用什麼色,那裏用什麼色,不要這樣。要給學生多些選擇,讓他們選擇自己想走的路。」鄺啟德說。

相關文章:【藝術治療.一】母親的話如刀鋒利 童年傷痕如何消除?【藝術治療.二】學業受挫感覺無力 如何走出情緒困局?【藝術治療.三】焦慮如形隨形 為逃避恐懼「連子女也不接觸」【藝術治療.四】以創造力表達自己 藉藝術疏導情緒【藝術治療.六】社會風波觸發情緒 畫曼陀羅抒解情感

上文節錄自第17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2日)《藝術治療 散放情緒的通道》專題報道中的《把治療融入課堂 砌積木悟出新路》。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