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場上的平權 開展「自訂性別」新風氣

撰文:李道
出版:更新:

荷爾蒙檢測還可能引起其他法律爭議,因為除了先天的雙性人運動員,後天的變性人(Trans)也受新例影響。當在法律上肯定了變性人的性別身份,她就不應在參與運動項目時受到歧視,包括被納入DSD而須接受荷爾蒙檢測。美國的《平等法案》(H.R.5) 便指明,體育人員不得以生物學上的性別歧視運動員;故此,在新例之下,美國國家隊或只能挑選沒有接受荷爾蒙療程的變性人入隊。

承接上文:若運動員是「她」也是「他」 該如何安排出賽?

雖然變性人身份在體育上仍存在爭議,但隨着社會風氣愈來愈開放,人們也會因此制訂出新的規則以適應新的形勢需要。比如,現在不少歐洲國家及個別美國州份,已在逐步推動按自我認同(self-identify)決定心理性別,簡言之即是「自訂性別」。在運動比賽上自訂性別,也開始漸漸地為人接受。去年9月,加拿大大學生運動會便接受了自訂性別,當中不考慮荷爾蒙因素。美國包括華盛頓在內等18個州,高校學生亦可自報參賽項目;其中,康涅狄格州的兩名變性女生就包辦了州內100米賽跑的冠亞軍。

現在不少歐洲國家及個別美國州份,已在逐步推動按自我認同(self-identify)決定心理性別,簡言之即是「自訂性別」。(資料圖片)

的確,性別本來是與生俱來的,從出世一刻身份證已作界定;然而,隨着社會自由呼聲日漲,後天地根據自己意願改變性別,又或依循心理而非生理去定義自己性別,已逐漸成為世之顯學。

去年10月,英國便完成有關變性人的諮詢,擬進一步放寬2004年引入的《性別認同法》(Gender Recognition Act, GRA)。該法原已保障了跨性別人士各方面的權利,包括可自行改變出世紙上的性別,但前提是,必須通過心理評估確定有否性別焦躁症,並在過去兩年完全以其心理性別生活;至於新建議下的改革,則大幅簡化程序並去除了政府角色,容許人們毋須通過任何關卡便能改變自己法律上的性別身份。

法例於2004年生效時,僅約5,000名英國人改變了性別,不過,政府估算全國跨性別人口高達65萬,佔全國人口約1%;相關落差,反映在法律上登記變性尚非輕易踏出的一步。尤其是,所謂變性未必牽涉荷爾蒙療程甚而手術,過往便只有三成變性人接受過手術,其餘大多數只通過化妝或易服來「變性」,許多變性女仍保留着男性性徵。

美國總統特朗普則重申,變性人沒有法律權利去決定自己性別,法律上及社會學上的性別(gender)只能按照生理上的性別(sex)。(資料圖片/路透社)

當然,英國走得較前,相對地,美國總統特朗普則重申,變性人沒有法律權利去決定自己性別,法律上及社會學上的性別(gender)只能按照生理上的性別(sex)。但無論如何,展望未來,世人對性別以至性取向等的看法料將愈來愈開放,LGBTQIA(見附表)的權益勢必有增無減,這特別見諸較重視自由平等的北歐、澳紐及加拿大等地。

無疑,這會衍生新的社會問題,影響到舊有的男女秩序。除了運動場上她們(或他們)究竟應當歸入哪個競賽項目,她們(或他們)究竟應進入男或女的洗手間、更衣室、宿舍,以至監獄,也引發了很多討論。到底法律上的定義,跟包括體育在內的其他各個範疇,能不能夠互相兼容?一旦兩者出現矛盾,又應以何者定義作準?

退一步言,隨着科技和訓練技術不斷發展,女性已在體壇上取得不少「巾幗不讓鬚眉」的佳績。早於1984年的奧運,馬拉松女跑手Joan Benoit的成績已勝過1956年所有男性紀錄。游泳項目的男女差距則更小,而着重靈活性、協調性等的滑雪項目,兩者分野更是似有若無。就連長跑比賽,1994年奧運15公里的女性紀錄已勝過1992年的男性紀錄,而1992年的30公里女性紀錄更勝過所有男性奧運紀錄。

說到底,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男女本來存在差異。不過,由外觀分辨、基因分辨、荷爾蒙分辨,以至法律上的分辨,哪一項才是最好的男女分辨方法?甚至乎,男女是否真箇有分別?至少在哲學上,所謂「共相」亦即普遍性,到底是自然存在的(唯實論),抑或由人類強加(唯名論)?也無確切答案可言。譬如鴨咀獸,牠應被歸類為鳥類還是哺乳類?又如恐龍,牠是爬蟲類還是鳥類?踏入LGBTQIA平權時代,男女到底應否作出區分?而且如何作出區分?

荷爾蒙檢測乃當前體育界的男女分辨答案,但歷史反映,分辨方法在將來不排除會推陳出新。由男女難分界,到難為男女作分界,相關爭議相信會持續下去。

年逾60歲的Joan Benoit今年參與波士頓馬拉松,成績輕鬆達標。(資料圖片/美聯社)

相關文章︰「男扮女」跑接力疑雲 體壇性別爭議:難為男女定分界

上文節錄自第18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23日)《「他們」混合「她們」接力賽跑? 體壇性別爭議:難為男女定分界》。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