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基因編輯應用漸多 道德難題逐步逼近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基因剪刀」CRISPR-Cas9自2012年發表而來,迅即被視為基因編輯神器。即使經過賀建奎事件,基因編輯研究仍未有因而停步。上月底美國博勞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生物化學家劉如謙及其團隊就宣布,研發出稱為「優質編輯」(prime editing)的改良版,比現有更安全、準確和高效,欲真正發揮「尋找與取代」DNA功能。但他也指「首個研究只是開端」,其團隊將仔細評估優質編輯在不同細胞和生物上的效果。

承接上文︰【科技.未來】或成大規模殺傷武器 基因編輯可有解藥?

Prime Editing如何比現有CRISPR-Cas9更優勝。(香港01製圖)

潛在應用的新研發無奇不有。例如上月初發表於《自然:通訊》( 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生物學家David Edgell的團隊在實驗中設計了一種CRISPR-Cas9,令沙門氏菌作出致命自殺編輯,或有助研發以基因編輯作為未來抗生素。

初創公司Navega Therapeutics行政總裁Ana Moreno則試圖模仿出一名巴基斯坦男孩的罕見「無痛」基因變異,她利用CRISPR短暫阻擋老鼠脊髓傳達痛楚的神經元其中一個關鍵分子,希望藉此研發基因療法,阻擋由糖尿病、癌症,甚至車禍所引致的各種痛楚,毋須使用有上癮效果的鴉片類藥物。

有生物科技公司正研究以基因編輯治療痛症。(示意圖;Getty Images)

甚至,使用基因編輯設計嬰兒的慾望也從未在科學界消失。今年6月《自然》一篇報道揭發本來寂寂無名的俄羅斯國立醫科大學遺傳學家Denis Rebrikov,跟賀建奎一樣計劃以CRISPR改變人類胚胎DNA。Rebrikov迅即成為全球科學界焦點,外界批評他不顧後果地博出位。

Rebrikov最初想找患有愛滋、對抗反轉錄病毒藥物(ARV)無效而又想生小孩的婦女來實驗,但尋覓不果,於是改為找一些因為名為35delG的同源基因突變而有聽力問題的夫婦。35delG是由於單一錯誤的DNA鹼基,導致GJB2基因無法在內耳等地方產生有助細胞間移動化學訊號的蛋白,是最常見的失聰遺傳成因,Rebrikov希望以CRISPR來修正。面對質疑和批評,他顯得從容:「大家通常都很保守,很正常。」曾經是桑搏(Sambo)比賽冠軍的他又說,若有重大好處的話,他十分願意冒上高風險:「在體育學校裏我們被教導要獲取勝利,毋須考慮問題的程度。」

Rebrikov想用基因編輯替失聰父婦誕下聽力正常小孩,但是否值得冒上失敗風險,並非容易決定。(示意圖;非當事人;Getty Images)

有些醫生和聽力專家認為,這些夫婦不應該冒險編輯他們的胚胎。其一是因為35delG突變有時只會造成輕度失聰;而且已有現存可靠的另一選擇:人工耳蝸。那是一個刺激聽覺神經的電子設備,可以幫助患者恢復某程度的聽力,特別是小童接受植入手術之後。Rebrikov卻不表同意,主張應該由這些父母在知悉風險下作出決定:「他們如何衡量孩子的生活品質?沒錯,失聰不會關乎生死,但父母也可以說:『我們極之希望小孩能夠聽到聲音。』」

《科學》(Science)期刊曾採訪一位只願透露姓氏為Yevgenievna的俄羅斯婦人,她和丈夫正是因這種遺傳原因而失聰。她自出生就失聰,聽不到音樂,但在助聽器下能夠聽到少許聲音,擅長讀唇。丈夫也部份失聰,現時兩人育有一女,出生時無法通過聽力測試。醫生最初只以為是剖腹分娩造成的暫時問題,但一個月後,他們帶女兒到專科診所,被告知「女兒完全沒有聽力」。這對夫婦正考慮生第二個小孩,但不希望遺傳他們的失聰基因。今年夏天,當Yevgenievna決定接受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時,透過專家得知Rebrikov的研究,並接受Rebrikov為他們做了全基因組檢測:「我們被告知(要有聽力正常小孩)的唯一方法,是基因編輯胚胎。」

Yevgenievna表示,Rebrikov解釋了CRISPR的潛在風險和後果,令她「對於實驗既支持又反對」,而丈夫卻十分支持:「我們都被這新科技所驚艷,當我們都沒有聽力,孩子卻聽得到,就像是奇蹟,我們對這奇妙的可能性深受感動。」不過,當她向聽力專家諮詢後:「很多都說,替失聰孩子植入人工耳蝸,好過一個基因編輯嬰兒。」她說丈夫願意冒險,並十分支持Rebrikov的研究,但把最終決定權留給她。當然,前提是研究得到監管機關准許。

隨着基因編輯技術愈見準確,愈需處理隨之而來的道德難題。(美聯社)

除了基因編輯到底是否比人工耳蝸更好的選擇,Yevgenievna還對基因編輯的第一個步驟,即以荷爾蒙刺激排而卵讓醫生收集卵子充滿疑慮。「聽到音樂,還是患癌受苦,哪個比較好?這就是問題。」

這種故事未來也許會發生在更多父母的身上。正當新工具以更方便和易用作招徠時,正如英國生物學家Nessa Carey對賀建奎製作基因編輯嬰兒的批評:「確實突出了基因編輯最神奇又最令人擔心之處,就是真的很容易使用。這技術已經極度民主化,除非社會有共識,否則,不可能看到它可以如何受控。我們從未有過這麼容易使用、後果如此強大的東西。」

劉如謙確實說得對,這只是開始。更多像優質編輯般更準確、更方便的新工具將會陸續出現。「復原鍵」會否被研發出來,或能夠做到什麼程度,也只會令問題的複雜程度有增無減。隨之而來的是,一條條模糊不清的道德界線也正等着我們面對、堅守或跨越。

相關文章︰

基因編輯新工具 真正做到「尋找與取代」?

基因編輯誤中副車 農場動物時有畸胎

基因編輯食物難逃監管 應視為基因改造生物?

黑客編輯肌肉基因 基因編輯有幾神奇?

美國不規管歐洲不放行 基因編輯食物重燃基改爭議

上文節錄自第18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4日)《更準確VS更危險 新版基因編輯問世 人類面對道德抉擇》。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