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訪華為法國 更為歐盟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每年都要來一次中國」,這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去年1月訪華時定下的目標。今年,馬克龍果然實現了諾言,不僅按慣例帶上龐大的商務代表團,更有德國聯邦政府部長及歐盟貿易專員傍身,宣示不僅要代表法國,更要代表歐盟開拓對華關係。今次兩國發布的《中法關係行動計劃》規格亦遠超過往的聯合聲明。不過,中歐或中法關係迅速推進,除歸功於馬克龍的個人奮鬥外,亦和雙方的發展戰略密不可分。

馬克龍的訪華行程由上周二(11月5日)開始,當天中午,馬克龍出席上海龐比度中心(Centre Pompidou)揭幕儀式,這是龐比度藝術中心首次落腳海外,也是巴黎龐比度中心部份展品首次離開歐洲。晚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豫園設宴招待馬克龍伉儷,中方在席間安排崑曲和越劇表演,中國藝術家亦用崑腔演唱法國喜劇《椅子》選段。在名勝古蹟設宴招待外國領袖的安排,過去並不多見,上次已是美國總統特朗普2017年訪華時在故宮設宴。這樣的「國是訪問+」安排,也體現北京對馬克龍此行的重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1月5日在上海豫園設宴招待馬克龍伉儷。(新華社)

法國商團嘗到的甜頭

上周二早間,馬克龍更以主賓國元首身份出席了第二屆上海進口博覽會開幕儀式,緊接習近平之後致辭,馬克龍和習近平兩人亦一同參觀進博會法國館。今次進博會上的法國企業,除了有耳熟能詳的歐萊雅、LV、達能、家樂福、標誌先進等日常消費品和奢侈品企業,亦增加不少工業巨頭:包括著名電子設備廠羅格朗(Legrand),全球最大核能企業歐安諾(Orano),以及空中巴士集團。不少企業早已在中國扎根,例如1987年始建的廣東大亞灣核電站機組便由歐安諾興建,而空巴亦在中國建立了生產線,反映中法經濟合作之深。

來華的龐大法國商務代表團嘗到了甜頭,兩國共簽署價值136億歐元合同。航空領域上,中法兩國確認將繼續推進戰略夥伴關係,支持空巴在華投資及中國航空公司採購空中巴士客機。繼A330客機交付中心前年在天津啟用後,雙方亦商定在中國建立新型寬體機A350交付中心。農業領域,20家法國公司獲准對華出口家禽、牛肉和豬肉產品。而趁着英國脫歐「東風」,法國意圖將巴黎建設為歐盟金融中心的構想亦獲北京支持,中國央行將首次發行歐元主權債券,地點便選在巴黎。

馬克龍更以主賓國元首身份出席第二屆上海進口博覽會開幕儀式。(視覺中國)

除了經貿合作,中法兩國關係亦在政治層面深化。今次簽署的《中法關係行動計劃》為馬克龍上台後中法兩國最高規格政治文件。相比今年3月習近平訪法時簽訂的《聯合聲明》着重「維護多邊主義和完善全球治理」,《行動計劃》更在建立政治互信、加強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有所着墨,且論述更為具體。政治領域,馬克龍「每年來一次中國」的期望被制度化寫入文件成為「年度會晤機制」,又計劃啟動高級別軍事交流,在維和行動等領域展開合作。法國亦願意在「一帶一路」計劃中,同北京共同選定第三方市場投資,成為日本之後又一表態的西方國家。

「國是訪問+」到「中法關係+」

馬克龍以「國是訪問+」的特殊規格訪華,毫無疑問是對現今中法雙邊關係持續加強的肯定,但也意味今次訪問的意義不限於中法兩國,更同歐盟相關。今年3月習近平訪法時,馬克龍已開先例同時邀請德國總理默克爾、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前來巴黎進行「四方會談」。當時,馬克龍已清晰意識到,在處理對華關係時,法國必須同其他歐洲國家協調利益。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唯有將法國塑造為「歐盟領導者」,才能在對華關係中提升話語權。

馬克龍以「國是訪問+」的特殊規格訪華,毫無疑問是對現今中法雙邊關係持續加強的肯定。(Reuters)

任何破格的外交安排都有其特殊意義。今次協同馬克龍訪華的除了即將上任的歐盟貿易專員霍根(Phil Hogan),也有德國現任聯邦教研部長卡爾利澤克(Anja Karliczek)。這樣的安排得到德國、中國及歐盟一致背書,亦反映各國態度。儘管默克爾同馬克龍在歐盟改革時間表及程度上意見不同,但在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以分散風險,及加強同北京關係以維護多邊主義秩序方面利益一致。至於布魯塞爾方面,亦希望在既有「中歐峰會」平台外加強對華溝通,而加入主權國家代表團亦符合歐盟「以一個聲音同中國對話」的期望。

北京方面對歐盟和德國代表加入也並不抗拒。今年3月中旬,歐盟曾在《歐盟—中國:策略性展望》報告中,將中國描述為「系統性對手」(systemic rival),令外界一度認為歐盟將步美國後塵,加入遏制中國陣營。但這是外界忽略了該報告裏形容中國為「與歐盟有接近目標的合作夥伴」、「能讓歐盟尋得利益平衡的談判夥伴」等正面定位,也對文件中的首個歐盟對華策略目標視而不見,也即「在清楚定義的利益及原則上,歐盟應在全球層面深化與華合作,以增進共同利益」。

無論是習近平3月底歐洲行,及緊隨其後的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和中國—中東歐峰會,再到歐盟多國派代表出席「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都反映中歐關係正處上升期。

習近平3月訪問歐洲,及緊隨其後的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和中國—中東歐峰會,反映中歐關係正處上升期。(路透社)

對北京而言,歐盟對北京產生警惕乃中國發展過程中必然,雙方在貿易和人權領域亦有許多歧見,但布魯塞爾長期主張的多邊主義同中國外交主張契合,亦以建設性而非「敵我矛盾」態度看待中歐矛盾,北京自然一貫的捉大放小,向歐盟釋出善意。若布魯塞爾擔心個別國家對華外交「過於進取」,讓他們親身看看便是。高度透明化下,中國與布魯塞爾或與個別歐盟成員國外交邊界也將逐漸模糊,中法、中德長期積累互信也將擴展至歐盟全體層面。

中歐關係勢將「戰略化」

同馬克龍訪華同步,中國為加強對歐盟外交,也新增「歐洲事務特別代表」一職,首任代表吳紅波曾任聯合國副秘書長、駐德大使,對歐外交經驗豐富。2005年之前,中國駐歐盟使團長一直由駐比利時大使兼任;為因應歐元區成立及歐盟國際地位提升,中國自2005年起單獨向歐盟派出大使,但其任務大多集中於經貿及文化合作,少涉足政治和戰略層面。吳洪波在中國行政體系中屬比一般大使高的「副部級」幹部。在這一層級新任命對歐大使,除標誌中歐關係重要性已提升至「常任理事國」級別外,亦反映北京對歐盟的外交重心已由原先「關注個別議題」,轉向程度更深的戰略合作。

過去兩年中美貿易衝突及美國的「鷹化」令北京意識到,即使達成協議,中美結構性矛盾爆發也不可避免;為免陷入G2模式下同美撕咬的「修昔底德陷阱」,北京有必要在世界範圍內推動多邊主義。早前同俄羅斯和印度先後建立「戰略對話機制」屬其一環,如今提升對歐關係亦是同樣邏輯。

歐代表在馬習二人(後)見證下舉行簽字儀式。(AP)

歐盟方面亦有類似戰略思考。按目前進程,英國很大機會在明年1月脫歐。過去,同美國擁有「特殊關係」的英國一直以「北約思維」看待歐盟,認為歐盟需同美國協調外交政策,共同應對俄羅斯、中國等「區域外威脅」。但德法兩國,尤其是受戴高樂主義影響至深的法國,則傾向於「歐洲中心思維」,認為歐盟應不受中美俄任一大國制約。在《經濟學人》上周四(11月7日)發表的訪問中,馬克龍直指北約已經「腦死亡」,而歐洲已身處「懸崖邊緣」,必須獨立自強,掌握自身命運。

英國離開後,從「脫歐困局」中解套的布魯塞爾將有充裕時間制定改革方向;法德兩國憑藉其毋庸置疑的核心角色,亦可驅動歐盟向更為獨立方向前進。而特朗普主推保護主義和本國優先政策,令美國「自由主義燈塔」光環盡失同時,也令歐盟內部對「疏離美國」有所懷疑的人士堅定信心。

當然,布魯塞爾和北京看似取得「戰略共識」,雙方戰略關係的建立仍面對不少挑戰。相比中美俄印等大國,歐盟受早前債務危機拖累,經濟成長率常年處低位。而歐盟內部,右翼民粹主義勢力繼續抬頭,德國東部早前地方選舉,另類選擇黨已將聯盟黨擠到第三名。

毋庸諱言,如今歐盟已面對「最後機遇窗口」,如無法毅然走上改革之路,加速發展,便將在當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錯失戰略調適的機遇,乃至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這一過程既需要馬克龍、默克爾等領袖「拼命一搏」,也需要中國等外部國家伸出援手。慶幸的是,中歐高層似乎已達成默契。

相關文章︰

馬克龍結束訪華後 王岐山將赴法國出席巴黎和平論壇

法總統馬克龍叫停中法合建「歐洲城」計劃

中法簽約推進航空引擎產業合作 習近平馬克龍共同見證

上文刊登於第18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1日)《馬克龍訪華為法國 更為歐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