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蛇齋餅糭「性本善」?「小白象」與你我有關?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文宣「成功爭取」常在區議會選舉前被參選人使用,但也常會遭到民眾揶揄。同Leo一樣,選民一方面認為區議員成功爭取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一方面又將此作為一項重要考量標準。區議員「保姆化」了的形象,與選區劃分過小和選民對其功能想象存在誤差有關,而這樣的理解誤差卻不止一個。

承接上文:

【區議會選舉】對區議員想象如此低?只識「成功爭取」?

Leo的區議會記憶也有「開心」的時候—參選人會組織一些十幾二十元的超平本地遊。「我們吃好喝好,有時還能吃到鮑魚呢!」他笑言,那時街坊都會表態支持組織活動的參選人,「但最後到底投不投就不知道了。你別看(參加者)有很多老人家,他們可精明呢,吃喝的時候都說會投票,但他們心裏還是會傾向(投票給)那些真的幫他們做點事情如量量血壓、填填表格的人。」

「蛇齋餅糭」已不限於派發禮物,還演變為更多的服務形式。(資料圖片 / 黃永俊攝)

他的開心記憶,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這就是香港選舉特色文化「蛇齋餅糭」的一種—原意是指每逢特定時節,不同黨派的區議員或社區幹事,都會藉此為街坊派發應節食品或舉辦應節活動,例如蛇宴、齋飯、月餅和糭子,但後來演變成參選人為尋求選民認同,不但派飲送食、餽贈物資,甚至會為街坊量血壓、拍攝證件照、舉行低價旅行團。這種選舉手法不時為人詬病,批評其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民眾生活的欲求和想像,例如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曾在《蛇齋餅糭以外的想像》中指出,選民囿於短視的物質誘惑,反映的是長期被褫奪了資源分配權力和政治參與機會的狀態,倘若地區工作者只把民眾的日常需求狹窄地歸結為「蛇齋餅糭」,或會令社會生活難以提升、令公民質素無法成長。

有趣的是,如果從事地區工作的政治力量,完全拒絕所有與「蛇齋餅糭」相關的行為,卻又會被民眾譏為「離地中產」、「不懂民間疾苦」、「漠視群眾需求」,因而流失基層選票。回到問題根源—「蛇齋餅糭」真的「十惡不赦」、毫無存在的必要嗎?似乎也未然。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人類需求分為「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實現」等五層需求,當中後兩者為次高和最高層。以「蛇齋餅糭」的主要目標群體老年人和低收入人士為例,它正好滿足了他們的物質和情感需求,既有實際的「着數」,又有心理的關懷和安慰。

梁啟智也認為,地區工作者透過「蛇齋餅糭」與街坊「聯絡感情」,其實並非不重要或不必要,但有關工作絕不可以只停留在這樣的層面。因為,當物質「着數」變成選舉常態,就會變成黨派之間物資上和「創意」上的競爭,即從「派禮物」過渡成更為巧妙且不着痕迹的「小恩小惠」,或會衍生畸形的 「選舉生態」,令人人樂意用手上的選票交換短期的物質利益。結果,無論是常常被詬病用好處收買人心的建制派,還是會用免費幫小朋友補習、辦興趣班等方式「突圍」的泛民或獨立人士,都被捲入這個漩渦,只能按着遊戲規則走。

梁啟智指「蛇齋餅糭」需要放眼更高的層面。(資料圖片 / 郝子雨攝)

當片面的「蛇齋餅糭」成為整個選舉生態的重要一環時,區議員的「保母」形象就會被無限放大,部份選民也會誤以為「區議員」的職責就是為大家提供「小恩小惠」。梁啟智擔心,長此下去,或會削弱選民的公民意識,「很多人被問到對區議員有何想法時,都會說『沒有想法,沒有期望』,覺得無所謂,以至於浪費手上一票。」—看來,對於選民和區議員而言,如何在滿足「蛇齋餅糭」需求的同時,又能超越「蛇齋餅糭」的局限,令選票轉化成更符合公平正義的資源分配和政治參與,都是我們「公民實踐」路上一個智慧的考驗。

「濫用撥款」:「小白象」叢生,你我也要擔責?

「濫用撥款」是「區議會」另一受人詬病之處。自2008年起,特區政府每年透過「社區參與計劃」及「小型地區工程計劃」,向全港區議會撥款3.6億元和3億元,以支援由區議會通過的地區活動和地區建設,至今已加碼至4.616億元和3.6億元;到2013年,港府再增設「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為每區區議會預留1億元撥款,以支援由區議會負責推展的具規模項目,而該撥款需經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至今全港27個項目仍有一半尚未竣工。然而,權力的下放和資源的增撥,不但沒有如期強化地區行政工作,反而惹來「濫用撥款」的批評,例如有不少工程項目被指是造價高但不實用的「小白象」,包括觀塘的海濱音樂噴泉(5,000萬元)、鰂魚涌的「不能避雨亭」(21萬元)、荃灣的巨鵝雕塑(77萬元)等。

談及「小白象」,Leo說,他的社區裏,也有一些無用且可笑的工程:「一個樓梯拆了建,建了再拆,公園裏一整排的搖搖馬等這些,完全不明白在搞什麼。我甚至懷疑這些工程都是他們自己freestyle出來的。」既然不明所以,那為何不找區議會一問究竟、甚至向有關部門投訴?對此,Leo坦言,香港雖是投訴之都,但這些事不關己,他也沒心思精力去管,花的不是他的錢而是政府的錢;況且,他有種無力感,覺得自己根本無法改變些什麼。

地區性「小白象」工程的新聞層出不窮。(資料圖片 / 林若勤)

除了華而不實的地區工程,還有琳瑯滿目又被懷疑涉及「利益輸送」的文娛活動。2017年4月《審計報告》曾經審查「社區參與計劃」的落實情況,發現在2011至2015年間,所有計劃開支由2.7億元增加17%至3.2億元,但參加人次卻由2,149萬人減少13.3%至1,863萬人;而以2015至16年度所花費的2.1億元撥款為例,當中有71%用於藝術文化、康樂體育、以及節日慶典,但用於公民教育和樓宇管理的撥款,卻各佔不足2%,分別只有242萬元和170萬元。審計署亦指出,在2016年,76位區議員在進行利益申報時,未有披露自己在計劃推行機構所擔任的職位,另有34位區議員在審議計劃撥款時,未有申報自己與有關機構的關連。

負面新聞層出不窮,也難怪區議會在香港市民心目中的認受性愈來愈低。例如香港青年協會智庫「青年創研庫」9月發表的「強化區議會的角色與職能」研究顯示,有高達74%的受訪者表示不信任區議會,有74.1%受訪者不認為區議會具高透明度,另有75%受訪者認為自己有責任監察區議員。

不過,以「社區參與計劃」為例,計劃列明區議會可邀請參加者就活動表現和成效提出意見,而區議會也會透過網站、告示板和區報等,公布獲資助項目和活動名單,以供公眾監察。問題是,有多少人曾經認真翻閱過相關文件、提出反饋意見?

相關文章︰

【區議會選戰.一】素人對上建制 民眾想要怎樣的區議員?

【區議會選戰.二】重奪區議會 談政治還是談民生?

【區議會選戰.三】投票看習慣 選民霧裡看花?

【區議會選舉】素人參選缺資源零印象 如何說服街坊投你一票?

【區議會】素人盼由下而上 改革失效區議會

上文節錄自第18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18日)《選民手中有票,是否心中有數?》。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