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區選慘敗 北京需要反思什麼

撰文:楊語濤
出版:更新:

上周一(11月25日)區議會選舉結果出爐後,內地媒體一片「沉默」。直到下午2時左右,官媒新華社才發布一條題為《香港特區第六屆區議會選舉結束》的新聞稿,除了說一些過去五個多月香港暴力活動升級、社會情緒撕裂之類的話,對選舉結果隻字不提。這實在是因為泛民主派獲得385個議席、建制派僅獲59個議席的結果太過意外。應該說,從建制派、港府到中央政府都意識到,在反修例風波持續發酵的背景下,選情對建制派不利,但相對普遍的觀點是「不至於一敗塗地」。然而,最為難堪的結果也該足以讓北京方面徹底清醒:香港問題的解決刻不容緩,已經到了啟動治港體系全面改革的時刻。如果繼續任由一些部門、一些人「粉飾太平」,無助於香港恢復穩定和「一國兩制」的實踐。

此次區議會選舉結果出乎中央和港府、建制派的意料,證明他們事前對選舉形勢出現嚴重誤判。回顧近六個月的修例風波,歷次遊行人數不斷破紀錄,6月16日民陣發起的遊行便宣稱有多達200萬人參加,為香港歷來最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但是在進入11月之後,尤其經過激進示威者佔領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後,香港社會的民意似乎有所轉向,有較之前多的市民站出來回擊示威者暴力的行徑及干擾社會秩序的做法。

11月12日,中大二號橋位置,警方與示威者爆發衝突。(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誤判形勢

這種變化通過視頻、文章報道的形式在內地網絡上流傳,以至於中央、港府、建制派,乃至很多內地網民,一度以為香港社會民意發生了轉移,香港人已經「受夠了」。因此在區議會選舉前,內地媒體普遍將此次區議會選舉包裝成一次「反暴力」公投,央視發評論稱「這是一個以票止暴、挽救香港不容錯過的機會」,號召香港「沉默的大多數」必須反擊;《人民日報》在社交媒體發布視頻,眾多香港明星呼籲停止暴力,重建「大家認識的香港」;《環球時報》在Twitter聲言「你是要一個和平和繁榮的香港,還是暴力野蠻的香港」;甚至連《北京日報》也發出評論「期待更多香港市民看清真相,堅持以選票和更多行動守護家園」。

可事實上,主流民意即使有所轉向,也僅僅是處於「初級階段」,對暴力行為的擔憂並不足以明顯扭轉港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以及遷怒於建制派的情緒。的確有一些「沉默的大多數」站了出來,但主要群體是年輕人以及很少出來投票的白領階層,這兩大人群大多把票投給了泛民陣營。

今屆區議會選舉投票率創下新高。(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粉飾太平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誤判」?這一方面既體現了中央、港府仍然對於香港社會主流民意不了解、不清楚的現實;另一方面,也是內地媒體、中央涉港機構過去二十二年來「粉飾太平」的結果。風波已經到來,他們還抱着幻想,以為香港基本盤沒變,仍然認為「建制派常年在基層和社區深耕細作,不僅早已與選民建立了感情基礎,而且以民生牌為主,具有政治資源和經驗優勢,在解決各種社區問題時,效率比泛民高」,所以在區議會這種「以諮詢和服務為主而不是那麼熱血的政治場所」,「建制派具有先天優勢」。這種錯誤的認識又被傳達給中央和內地的民眾,結果就是自欺欺人,滿盤皆輸。

區議會選舉結果公布當天,內地媒體除了《環球時報》發表一篇社評鼓勵建制派「不要灰心」之外,其他媒體均默契的假裝出「天下無事」的樣子。在官方評論「缺位」的情況下,各種小道評論就有了發酵、傳播空間,甚至有內地網民稱,「正是因為香港建制派『平暴』不力導致民意轉向」,令人啼笑皆非。

香港回歸後的二十二年,內地宣傳部門、中央涉港機構粉飾太平,讓中央覺得香港「都挺好」,使得香港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不斷激化,終致無法收場;修例風波至今,宣傳部門又在內部宣傳上掩蓋民意,央視《新聞聯播》上出現的畫面絕大部份是「愛國愛港民眾」譴責暴力行為,好像大部份港人都支持港府、支持建制派;對於200萬人上街的報道,陸媒仍然用「一小撮人」來形容,更將風波的起因幾乎全部歸結到「外部勢力」上;一點點民意變化都「如獲至寶」,結果又誤導了內地民意、高層判斷,使得問題沒有得到真正反思。

11月25日,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失去大部分議席,建制派第一大黨民建聯召開中委會,會後見記者。主席李慧琼表示今次選舉受到重大挫敗,向市民致歉。(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膿瘡不揭破,癥結永遠在,更何況粉飾太平者的行列中總有人重複犯上偏聽則蔽的錯誤。香港《大公報》上周二(11月26日)在報道區議會選舉結果時表示,「建制派堅持反暴,得票增55%」。該報道稱,建制派在持續暴亂及泛暴派的抹黑、攻擊下,最終獲得59席。堅持反暴力的建制派總體獲123.5萬票,較2015年增加逾44.1萬票,增幅55.5%。

報道所言雖然都是事實,但只是局部事實,而且對於建制派遭遇堪稱雪崩式的大潰敗這一更為重大的事實選擇性失明。本次區議會選舉投票率高達71.2%,總投票人數逾294萬,不論整體投票率還是總投票人數,均創香港回歸以來歷次選舉新高。建制派雖然「總體獲123.5萬票,增幅55.5%」,但並不能遮蓋泛民得票總數及增幅都遠超建制派的事實。更別提建制派只得59個議席,對比泛民的385個議席,以及上屆選舉建制派曾拿下292個議席,無論對比哪項資料,都屬於天壤之別的差距。

修例風波已把香港存在多年的各種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充分暴露出來,建制派的潰敗正是許多港人對港府不滿情緒的投射,僅僅粉飾建制派的選舉結果,而不深思和化解過去多年的深層次矛盾,怕是無濟於事,亦難以服眾。更何況,在香港媒體環境如此多元開放的城市,資訊的傳播非常便捷,一家媒體如此避重就輕,甚至公開地粉飾太平、報喜不報憂,恐只會削弱在香港的公信力。特別是《大公報》這種親北京的香港媒體,往往被港人視為「中國官媒」,許多港人會從其報道中解讀北京的態度,試想如此做法,會讓港人如何看待北京?

《大公報》這類親北京媒體,往往被港人視為「中國官媒」。(資料圖片/莊恭南攝)

北京怎麼辦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面對大敗,建制派、港府,特別是中央政府,都需要反思。有評論用「變天」來形容此次香港區議會選舉,這一形容也對,也不對。說「對」,是因為建制派的確遭遇大敗;說「不對」,是因為「一國兩制」這個「天」並沒有改變。在某種程度上,中央政府與內地媒體的尷尬,恰恰是香港民主和法治價值的體現,或者說「一國兩制」的「兩制」特色。

民主選舉本就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所謂民意如流水,選舉結果在絕大多數時候難以預測。更重要的是,選舉結果,或者說「民意」,可能並非完全理性,甚至會被刻意的政治操弄或情緒所左右,對於局勢發展也不一定做出正向的票面「回饋」,有時又會反應過大。但也需要坦率承認,在選票政治的環境中,這就是民意的正常表達,其所傳遞的信號需要當局去讀解。對於本次香港區議會選舉,北京其實不妨坦然面對民主選舉所難以避免的現實,客觀理性地看待選舉結果和選民的不滿,將其當作「一國兩制」下的一種正常選舉現象,尤其是當結果不利的時候,更應該被視為一種有益的「回饋」和自我檢討的契機。

(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北京需要客觀看待此次選舉結果,不要被看似不利於己的局面打亂節奏或擾亂對香港問題的認識。制度自信不應該只是口號,繼續堅持「一國兩制」應該是中央堅定不移的態度。同時,修例風波和區議會選舉就像兩個信號,北京要從過去「天下無事」的幻象中猛醒,找到偶然結果發生的必然原因,看到香港社會彌漫的不滿情緒,檢視既往治港工作存在的疏漏,積極回應香港社會關切,督促並監督港府啟動結構性改革,包括治理體系和官員治理能力,徹底搞清楚香港究竟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並做好內外溝通解釋,化解陸港對峙情緒,避免陸港民間敵意與不互信任的螺旋交替上升。

中央政府更需要意識到的是,藏在香港修例風波後面,還有台灣問題,關乎「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能否在台灣得到更廣泛的認同。因此,如何全面改革香港治理體系,如何給「一國兩制」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如何讓香港變得更好而不是沉淪下去,才是這個時代香港治理的核心議題。

上文節錄自第19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2日)《建制派區選慘敗 北京需要反思什麼》。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