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設計】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 突破文創產業局限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這是一個十分「香港」的展覽,不只展出香港設計師的作品,或展品主題圍繞香港文化,而是在整個「成都創意設計周」的場地裏,唯有這展館採用四通八達的設計—交岔相疊的展牆,不時突然岔開而去,為一萬呎的香港館分隔不同區域,同時又開創眾多入口,恍似去中心化,每個入口都可以成為觀看香港創意的可能。
撰文:張存一

「香港館:乘聚散」採用四通八達的設計,交岔相疊的展牆開創眾多入口。(香港設計總會提供)

「如果從上俯瞰會發現每個展區之間互相回應,各區非線性分隔,一如香港設計。以前我們教設計時喜歡每個範疇分得清晰,現時整個產業更應是multi-discipline及cross-displine。」說話的是成都創意設計周「香港館:乘聚散」展覽的聯合策展人劉君璧(Grace)。

這時,我們正站在其中一個入口的主打展品前,那是一輛用貨櫃改裝而成的香港時裝設計流動展示車,一如上年香港館主打展品之一的微型居所O-Pod水管屋一樣,十分「香港」—因應香港缺乏土地而以各種彈性與流動的方法設計。這種貫穿整個香港館的開放連結概念,以及各個展品體現的彈性處理,亦如香港設計產業的隱喻。但要怎樣擅用香港的開放、連結與彈性?這趟跟Grace一邊在香港館散步,一邊聽她細說香港創意產業這些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成都創意設計周」的香港館一隅,以貨櫃改裝成的時裝設計流動展示車,別具香港特色。(香港設計總會提供)

因為缺乏所以創新

「缺乏」總好像與香港連在一起—缺乏土地,所以需要移山填海,所以有水管屋與流動展示車的出現;缺乏市場,所以,開拓市場更是近二十年的主旋律;若說唯一不缺乏而所有人都認同的,是香港不缺乏人才。我們沿展館邊走邊談,展場內不乏有心表現香港特色的設計,比如Knob-Knob一系列「覓現香港」袋款,將油麻地、上環、深水埗的地標融入設計,有本土原創「小不啦嘰」以不同地區風格設計的筆記本,內藏香港各區的明信片與介紹。

因為缺乏,所以設計師們總以設計去補足不同限制,比如可自由組合的家具。黃兢設計的「PAKT Chair拍椅」以極簡理念為主,線條設計利落,但靠背與椅腳的弧度充滿細節。椅子特色是可單獨使用或組合為兩人沙發,「拍椅」的「拍」字取用了廣東話「拍埋一齊」之意。

缺乏文化根底與工藝技術,也是一般人對香港設計的看法,但香港設計師卻最懂得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轉化出新的事物。蕭俞的「求生桌子和椅子」,有一半長椅的背部是用求生繩結的方法建構出來。黃嘉慧更在習得傳統的榫卯結構工藝後,將傳統的木材改為紙材,設計出可任意創造形態與大小的「Dooough Shell」燈罩,符合不同空間與美學。

蕭俞的「求生桌子和椅子」,有一半長椅的背部是用求生繩結的方法建構出來。(香港設計總會提供)

這趟Grace將這些設計帶往內地,示範了香港設計師如何將傳統工藝舉重若輕,化作不同的現代設計產品,「國內設計師是技術為主,這與他們的設計教育歷史有關,很多國內設計學院的前身是藝術學院,他們教工藝與技術都很好,但看事情不夠宏觀。而香港設計師因與國際接軌,夾在中西文化間,故更懂得將不同範疇的物事融合。」

多年在香港理工大學教書的經驗更讓她察覺香港設計若要發展,本地設計教育要追上改變,不要將設計範疇分得太細碎,「最簡單的例子,你去餐廳吃飯,放下菜單後卻碰到餐具,又或桌子不適合對坐的客人各自打開菜單,這是因為設計空間的人只想着空間與家具,設計菜單的人又沒留意空間有多大。所以,做設計要宏觀,要全面看整個環境。近年,香港設計師更留意設計與環境的互動。」

聯合策展人劉君璧認為,要推動文創產業,先要將設計看得更宏觀。(香港設計總會提供)

或許就如Grace列舉的例子,香港也像這張細小的桌子,有諸多限制,反而因此訓練出很多能以不同方式去思考、打破限制的設計師。展覽中其中一個設計案例是AaaM建築設計工作室的「潛望。胡同」,結合了創意教育的社會參與式藝術裝置,以胡同為主題,帶領孩子看世界:把潛望鏡放在北京白塔寺胡同區的舊四合院裏,類似氹氹轉的公共遊樂設施,讓素來只能看到屋前空間的胡同孩子,可以透過這個潛望鏡張看外面的世界,以設計打破原本的空間限制。

AaaM建築設計工作室的「潛望。胡同」,結合了創意教育的社會參與式藝術裝置,以胡同為主題,帶領孩子看世界。(香港設計總會提供)

Grace又提起徐啟軒的兩件公共家具「搖擺」與「玩.啓動」,前者以中國傳統建築中的門洞元素設計出水泥椅子,兩個相對的水泥椅由一個帶弧度的基座連接,形成類似安樂椅加蹺蹺板般的產物,兩人面向對方而坐才能搖動。後者一樣是坐在一起的人利用平衡來感受對方,以家具呈現開關掣的動作。

「我教書時常舉(日本)六本木山的例子:六本木山重新規劃時找來數十個設計師做了很多公共裝置,嘗試將藝術作品放在日常場域。這是很好的嘗試,可惜這些作品又未能完全融入環境。徐啟軒近年着力公共家具項目,有意以家具讓城中人有更多互動體驗,探討怎樣去與空間產生關係,怎樣去讓空間裏的陌生人互動,這亦是以設計回應香港人本身缺少溝通的現象。」Grace細細說來。

她在展覽中也選了一些香港設計師在內地的設計案例,發現香港設計師擅於將商業與藝術融合,也重視用戶的體驗。設計師高少康早在十年前就進入內地市場,他與團隊為深圳友誼書城的新店做品牌形象,將新書店定名「覔書店」,還在店內設計了「覔夢想樹」,讓讀者將自己的夢想書寫在夢想樹垂下的便條上,喻意書店讓不同的靈魂在這裏探索、尋回自己。展場裏複製了這棵夢想樹,讓觀展者可以在樹下休息。對Grace而言,設計、商業與文化從不相違,「設計同營商的關係是整個產業鏈的關係,創意產業與經濟掛鈎後,更要帶出城市文化與人文質素,文創產業涉及衣食住行。」

「覔夢想樹」讓讀者寫下夢想並懸掛起來,這些如一片片葉子的「夢話」,更成為夢想樹的一部份。(香港設計總會提供)

連結推動知識經濟

香港設計師雖然有國際視野,有最前沿的觸覺與組織能力,但是Grace卻覺得這種優勢愈來愈面臨挑戰,「可能我做廣告出身,覺得任何事情都有其優劣,和做一個廣告campaign一樣,一個咖啡杯不在其好壞,而是有什麼賣點可sell。事實上,雖然香港設計與國際接軌,但我們的進步比鄰近的城市要慢,他們的競爭力愈來愈接近,因為他們有極端想發展的慾望。」

若香港文創是一隻咖啡杯,偏偏政府不懂得怎麼去sell這隻咖啡杯。「最基本的問題,現在的文創產業是民間主導,政府雖然在資金上支持民間主導,但業界亦真的需要更多支援。我記得2011年去台灣做交流團,察覺他們的文創產業苗頭,不過很短的時間,台灣政府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升格為文化部,透過文化部支持文創發展。香港政府在政策上並沒有整體的發展方向,只有撥款政策。」

雖然香港設計與國際接軌,但我們的進步比鄰近的城市要慢,他們的競爭力愈來愈接近,因為他們有極端想發展的慾望。
策展人劉君璧

因為這樣,所以跟民間的連結就更寶貴。比如這次展品中不乏不同設計師之間的聯乘,學院與商家的聯乘,當中文化實驗室公司的「十二肖」更是橫跨十二年的設計項目:以十二生肖為主題,每年邀請亞洲區內優秀的藝術家及設計師合作,創作一系列具中國及亞洲文化特色的藝術品及優質趣味生活用品,以設計探索文化。

當一個民間組織也以十二年去做設計項目的規劃,不知道政府對未來十年香港文創經濟的規劃又是怎樣?

相關文章︰

【持份者】香港設計師:有自由,才能向不喜歡的事情說不

【香港設計】專訪自潔門柄設計師 如廁經歷啟發出不一樣消毒方法

【香港製造】香港設計委員會五十周年 研討製造業發展優勢

【香港雙品牌館】 深圳展出過百「香港設計」X「香港製造」產品

上文刊登於第19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16日)《聚散於成都 香港設計脫圍而出》,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