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認識才懂珍惜 走訪香港的人、事、物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香港不斷追求經濟發展,舊區重建,城市外觀無異更趨輝煌,只是城裏人生活卻也變得更加壓抑空虛,消遣娛樂漸漸被侷限在千篇一律的商場內。可幸我城還有一批街頭藝術家、文學家、電影工作者等等,在有限的公共空間與發展自由中努力尋求精神生活的平衡,以各類塗鴉、表演、電影作品、著作等,在市井之中增添生氣和色彩,讓活在這座冰冷城市中的庶民,可以得到心靈的喘息和慰藉。

香港文藝界工作者,以手中生花妙筆,為香港人創作出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著作、電影。或許她或他都沒有想過自己的作品會長留人心,但願他日有更多人毋忘初心,為香港人打造更多經典。

相關文章:

【專訪劉香成.下】紀實攝影人眼中的世界:自由民主與中港問題

【專訪.上】寫《Q版特工》廿年 梁科慶:沒有人會寫這種東西

【專訪.下】中學生最愛作家梁科慶︰平生寫作 先求自娛

【張婉雯專訪.一】我城空轉虛耗 無力感瀰漫 文學成最後避風港

【張婉雯專訪.二】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個時代 瑣碎中呈現人性

專訪劇作家莊梅岩 在不快樂的時代寫快樂的故事

【女導演.一】「獨立電影要開拓視野」 許雅舒不取悅市場

【女導演.二】創作空間收窄 許雅舒:我們因而失去娛樂文化

【女導演.三】作品顛覆傳統性別觀念 曾翠珊:用鏡頭溫柔發聲

【女導演.四】遊走獨立與商業之間 曾翠珊:只想說好故事

【女導演.五】由劇場走入電影圈 彭秀慧不斷求變

【女導演.六】《29+1》踰越界限 彭秀慧:沒想過美國人也有共鳴

香港人眼中,塗鴉與街頭表演可能並不算藝術,甚至帶有負面形象。不過,無論是「九龍皇帝」曾灶財還是一眾街頭藝術家;又或者外國街頭表演者和曾經的西洋菜街大媽,他們也曾為城市增添一點生氣和故事。

相關文章:

【香港塗鴉】城市牆壁上的色彩 小眾街頭藝術悄然成風

【香港塗鴉】藝術喚起人文關懷 街頭空間到底如何利用?

【香港塗鴉】塗鴉先驅「九龍皇帝」 街頭書寫逾半世紀

【香港設計】結合傳統與現代元素 突破文創產業局限

【香港味道】少油少鹽少糖少色素 美食少了香港味

【香港味道】美食揚威海外 本土文化須保存

【街頭表演】在自由中發聲 一個城市藝術的困境與抗爭

【街頭表演】後旺角殺街時代 街頭表演生態堪憂

【街頭表演】自由還是監管 街頭表演究竟屬於誰?

【街頭表演】被擠壓的城市空間 藝術在夾縫中生存

【街頭表演】悠久街頭風俗 漸成城市風景

土地問題一直是香港最愛關注的議題之一,很多基層市民日盼夜盼的願望,無非就是「上樓」獲分發公屋。然而,對比往時,現在新建的公屋總感覺缺乏些什麼:是人情味?還是別出心裁的設計?另外,發展與保育在香港竟像天生的仇人,總是對立。當地少人多總成為市民無法安居、古蹟無法立足的理由,我們是否應該反思香港一直以來的發展方式是否正確?

相關文章:

【公屋狂想曲.一】回憶舊蘇屋邨 40年前蕭婆婆的桃花園

【公屋狂想曲.二】 人情建構的溫情時代 公屋中有烏托邦

【公屋狂想曲.三】換湯不換藥的構件設計 香港公屋千篇一律之謎

【公屋狂想曲.四】港建屋制度僵化 建築師:想留一棵樹都難

【古蹟保育.一】從發掘到消失 那些埋藏在磚瓦間的香港故事

【古蹟保育.二】評級無用 香港古蹟的求生記

【古蹟保育.三】活化之路難走 有故事的建築乏人問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