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遊樂場】木框築小屋 竹筒運木珠 自由遊戲 孩童創小天地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簡單的物資到了他們的手上,可以變成不同的東西,因為他們都是小孩子。若然用大人的目光去看待,很多爸爸媽媽也許記不起遊戲的重要性,忘了原來他們就是在玩樂中長大。
踏上本來空無一物的大片草地,車軚、木框、水管、竹筒、木板都一一被攤放在地上,遊戲工作員和義工仍未動身準備好,在對面屋邨大樓居住的幾個小男孩看到了物資,問準了媽媽,一個箭步飛奔下來公園,嚷着要砌小屋,要砌滑梯,馬上便動起手來,這時距離實際活動開始時間仍有約半小時。

陽光刺熱地灑在眾人身上,有媽媽提議建一間小屋避暑,半瞇着眼睛的小朋友本來互不相識,此時一同叫「好」,大家圍起來,數個小男生小女生已拿起了木框,旁邊的小男孩迎着堆起來的魔術貼跑去,大家有了共同目標,一起把木框定位,拿起魔術貼固定形狀,陸續加入的小朋友也愈來愈多。

青衣東北公園本來已有兒童遊樂場,但此刻在草地上跑着跳着的小朋友,遠比那邊遊樂設施多,小朋友在公園裏喜歡玩的遊戲,不一定只有遊樂設施。兒童在哪裏成長,哪裏就該有遊戲—這是推動兒童遊戲權的志願機構智樂的宗旨。

智樂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下,在2016年8月成立「賽馬會智樂好玩社區同盟」,目標是把自由遊戲的概念帶到十八區的公園,希望小朋友從住所下樓就可以開心地玩,放學經過公園就可以參與,家長和小朋友可以凝聚起來,現時他們已經開展了四個地區。公園可以很有趣,小朋友可以玩的空間,遠不只遊樂場;小朋友玩遊戲的方法,也可以超出我們的想像。什麼樣的遊戲,才能令小朋友玩得開心?

+1

小朋友們期待着小屋建好後可以進去躲太陽。「我都想砌啊!」「太鬆唔得㗎喎!」「要再大啲啊!」沒有一個發號施令者,大家七嘴八舌地搭着話。長方體差不多成形了,男孩甲拿來一塊大黑布平鋪在上面,女孩乙在那邊幫忙把布扯直,男孩丙再把晾衣夾沿着木框邊緣一個個夾實。女孩丁見狀,在對面也拿起衣夾,皺着眉頭,端詳着夾子與夾子之間的距離,感覺不太對勁,夾好了一個,又再左右移動起來,夾好了整整齊齊的一排十多個,滿足地笑了笑,往後面的水床跑去。

這時長方體的小屋已成形了,五六個小朋友鑽進裏面,再跑來跑去,把在家家酒區的塑膠小鴨子、平底鍋、雞蛋等一一運進小屋內招待客人,卻拒絕讓大人走進去。男孩丙再在木框外加上木板,門也有了,大家就安心在屋內做飯、聊天,把布幕拉下來。

那邊廂的透明水床上,兩個只有一兩歲的幼童安靜坐着,眼睛凝望着水床面,拍打着它,感受着水床微微的顫動;男孩甲跑過來橫躺着,開始全身用力地上下晃動,感受着在波浪上浮浮沉沉;兩個五六歲的女孩也興奮走來,一起站着跳動,看誰站得穩。幼童終於嘗試跳起來,雙腳沒着地,一個屁股坐下來,傻傻地笑……他們到底在玩什麼?大人也許問不出來,那是他們的開心小天地。

社區結盟 小孩親身參與改造

「香港很多家長不太認識什麼是遊戲,有些以為遊戲等於遊戲中學習,等同參加興趣班,但其實真正的遊戲是,你看到小朋友真正地、自發地參與其中,並改造它,一起去設計不同東西去玩。其實遊戲是屬於小朋友的,不是我們成人去想他們應玩什麼,於是參加不同的班,這些是我們覺得重要,希望可以給予小朋友的。」王見好是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總幹事,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希望社會和家長明白什麼是遊戲。

起初智樂辦了很多大型活動,「歷險遊樂日」、「玩玩遊戲街」、「遊戲萬歲日」,都是在容易聚集人群的地方,像是中環遮打道、西九文化區空地等,用不同的簡單物資,變來變去,讓小朋友創出自己的玩法。「不一定是很貴的玩具或是很美的遊戲設施,小朋友也可以玩得很開心。」

「最多人來那次有約二萬人,在西九辦的『遊戲萬歲日』,地鐵和交通近乎癱瘓,人太多。到後來警察也來問我們這邊什麼事,發現原來那只是『遊戲日』。」那對他們來說是很深刻的體驗,因為家長告知,小朋友很需要這些遊戲。「於是我們去想,如果一年只辦一兩次大型活動,其實不能完全滿足家長和小朋友的需要。如果要令香港小朋友真的可以玩,應該要去他們居住的社區,因為小朋友要去中環、西九,要家長帶他去,要放假才能去,但小朋友每天也需要玩,應該在社區內讓他們玩樂,所以我們想十八區,最好區區有遊戲。」

不同的小朋友喜歡的遊戲方法未必一樣,但都有遊戲需求。(黃寶瑩攝)

他們持續地在四個地區舉辦「社區同盟」,其中荔枝角公園已找到地區團體接手,他們希望和更多的地區組織「結盟」,到最後推廣到十八區去。每區每月兩次的遊戲日,不算很頻密,卻已在一些小朋友心中留下深刻的記憶。這些遊戲日有遊戲工作員在背後準備、配合和協助小朋友玩,這些哥哥姐姐也被小朋友們記住了。

遊戲工作員受過專業的訓練,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何時需要介入、如何設置及改變場地等也是學問,他們可以令小朋友玩得更充實,玩得更開心和安全。「遊戲工作員會看整個場,也會觀察這區的小朋友喜歡玩什麼,以及切合不同家長小朋友的玩法。」

單純地玩 濕着身滴着水回家

擔任遊戲工作員八年的張詠詩(Christy)記得有一位媽媽說過,她的小朋友每天從家中的窗望下來,看看他們是否在,一見到了他們,就會馬上跟家人說,他要下來玩。「他也很記得他在公園玩過什麼,一講起青衣東北公園,他未必會馬上想起滑梯、鞦韆,但他會想起玩波波、玩樹葉、玩木珠,小朋友往往印象深刻,常常會期待。我們夏天會玩水,小朋友玩到全身濕透,家長也不介意,因為近民居,孩子上去換件衣服就行,小朋友濕着身滴着水回家,也很有趣。之前去過一些公園,一到放學,小學生中學生穿着校服來玩,有小朋友一邊咬着麵包一邊玩。」她說道。

在這些遊戲日,他們帶來的物資會因應不同地區小朋友的特性和天氣等因素轉變,竹筒可以用來運木珠、木梯加上木板變成小滑梯、習泳棒變成劍讓小朋友追逐、波波池中放入了收集起來的樹葉讓小朋友尋寶、夏天時還開水喉玩水……

現時的家長可能有很多期望,覺得不可以單純地讓小朋友玩太長時間,王見好就是想他們知道,小朋友玩就是單純地玩。「當家長放手,會看到很多很美的畫面,也會看到很多好處。有些家長很amazed,原來小朋友很能幹,原來小朋友可以做到這些事情。平時他們看不到的,現時他們觀察到,原來小朋友可以這麼專注,原本可以這樣和別人合作,他們會見到小朋友的解難能力。這間屋建不出來,但小朋友仍很努力去想辦法。」

小朋友在玩的過程中可以學習到很多與人相處的技巧。(高仲明攝)

家長放手 因為看到孩子改變

她希望推動自由遊戲,因為她相信在小朋友的學習過程當中,大人的教導是一部份,孩子的自主性也是很重要的另一部份。「他們的自主性如何能出來?家長叫他們讀書溫習,很不容易,如果叫他們玩,他們可以很忙很忙地玩。他們會走動,會運用到大小肌肉;他要完成一件事,就要合作。A君和B君要合作,A想這樣,B不想,那就要商討。有說小朋友三分鐘熱度,如果那件事是他喜歡的,他就可以玩很久,專注力就在這裏。自由遊戲當中,你可提升他的素質。家長知道原來提供這些機會,在成長當中需要建立的能力和主動性,就在這裏出現了。」

小朋友在這個場地真的可以玩上一整個下午還捨不得走。「有時候物資不夠,他們也會爭,他們要想方法做他們想做的事情,這裏人人也是皇帝。在家中小朋友是皇帝,個個也是皇帝就是平民了。」

王見好相信,愈來愈多家長看到這些畫面,就會愈來愈放手,因為看到孩子的改變。

相關文章:

【改造遊樂場】不要「罐頭」 爸媽四出尋覓好玩場所 功能豈止放電

【改造遊樂場】傾聽兒童心聲 好玩屯門共融遊樂場如何打造出來?

【改造遊樂場】60至80年代:「沒有」框框 創意百出 前衛遊樂場

上文節錄自第19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3日)《 木框築建小屋 竹筒運送木珠 水床彈跳浮沉 草地自由遊戲 孩童自創小天地》。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