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深度】一文透視港、澳、星洲「派錢」手段的高低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月26日)公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當中計劃動用710億元開支,向每位18歲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派發現金一萬元,以鼓勵本地消費、紓緩經濟壓力。面對反修例風波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雙重打擊,「全民派錢」實屬無可奈何,近日新加坡及澳門亦先後推出現金發放措施。不過,星、港、澳三地的「派錢」方案不盡相同,前者和後者多年來都是以「全民共富」為派錢原則,並且積極透過不同層面的社會保障化解民生困局;反觀香港一直漠視深層矛盾,每每等到民怨大爆發後,才「迫於無奈」要大撒金錢來安撫民心。

陳茂波表示,香港經濟因為過去多月的社會事件及新型肺炎疫情而受到嚴重打擊,而他相信在經濟不景氣和社會氣氛沉重的時候,「即使面對財赤,政府也應多做一點」,因此決定向18歲或以上永久性居民發放一萬元,預計可惠及700萬人,涉款約710億元。人人有錢,坊間可謂「皆大歡喜」,然而,這種「雨露均霑」式的做法,卻未能像新加坡那樣,做到「精準扶貧」、「精準紓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月26日)公佈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當中計劃動用710億元開支,向每位18歲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派發現金一萬元。(張浩維攝)

新加坡派錢重視「全民共富」
社會福利佔政府總開支一半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早於上周三(2月19日)公佈《財政預算案》,當中因應經濟放緩及新型肺炎疫情影響,投放16億坡元(約89億港元)紓解民困,包括向年滿21歲的國民發放100至300坡元(約558至1674港元)的現金補助,金額多少視乎年薪而定,貧者越多,富者越少——年薪低於2.8萬坡元,領取最多的300坡元;年薪介乎2.8萬至10萬坡元,領取200坡元;年薪高於10萬坡元,領取100坡元。對於低收入國民,他們還可以獲得額外不少於100坡元的薪金補助,以及100坡元雜貨消費券。

這套「貧者越多,富者越少」的派錢措施,可追溯至2001年。當時新加坡政府宣布動用27億坡元向320萬名國民分發「新新加坡股票」,與全民共享經濟發展紅利。直到2006年,新加坡改從財政盈餘中撥出一部分現金代替股票發放,而往後的2008年、2011年、2018年及2019年等,也曾實施類似計劃,按國民收入劃分派錢級別。例如過去兩年的「新加坡共享增長花紅計劃」,同樣是以2.8萬坡元年薪作限。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政部長王瑞杰早於上周三(2月19日)公佈《財政預算案》,當中因應經濟放緩及新型肺炎疫情影響,投放16億坡元(約89億港元)紓解民困。(新華社)

無論經濟環境如何,新加坡始終秉持「全民共富」為政府理財的基本原則。所謂「全民共富」,按照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吳木鑾的解釋,當地派錢政策之所以與扶貧掛鈎,是考慮到貧困人口的後代會否遭遇階層固化等困局,以及經濟發展造成的機遇差異,故致力讓更容易受經濟變化影響的人,獲得更多額外照顧,以落實當局的財政觀念——「是讓老百姓覺得他們跟新加坡一起成長」。除了派發現金與國民共享經濟成果、並以收入區分金額級別來達致「精準扶貧」、「精準紓困」之外,新加坡還在教育、醫療、房屋、福利等方面的資源分配上著墨,盡量減低居民的生活成本,藉此改善貧富懸殊及階級分化等問題。例如以香港出租公屋為藍本、享譽全球的新加坡組屋,就幫助全國逾八成家庭以超低成本價購置過千平方呎的大屋,而且每月供款佔收入比率低於三成。

【城規三部曲.片】點解新加坡可以人人住大屋?因為有規劃三寶!

澳門年年派錢催生「熊貓心態」
忽視長期產業結構矛盾

至於在是次抗疫中被譽為「先知先覺」的澳門,日前再次「早著先機」,搶先香港一步宣布,因應疫情對民生經濟的影響,將提早於4月執行「現金分享計劃」,向所有永久性居民發放1萬澳門元,另向非永久性居民發放6000澳門元。

回溯「現金分享計劃」起源,是由前澳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提出,當時主要為抗擊通脹,故額外以發放現金的方式與市民共享經濟成果。然而,經濟危機過後,即使澳門發展穩定,當局依然年年派錢,10多年來未曾間斷,金額亦由當年的5000澳門元及3000澳門元,逐步增加至現時的1萬澳門元及6000澳門元。因此,過去不時有聲音質疑,派錢直接催生一部分通脹,與政策原意背道而馳。

過去不時有聲音質疑,澳門政府派錢直接催生一部分通脹,與政策原意背道而馳。 (資料圖片)

澳門經濟學會曾經撰寫報告分析澳門年年派錢的利弊。學會指出,政策雖有助迅速紓緩民困、促進中產消費、樹立政府威信、維持社會穩定,但亦因而催生澳門人過度依賴政府的「熊貓心態」,導致社會不思進取。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副教授的莊太量,亦曾撰寫《淺析澳門「現金分享計劃」弊端及對策》報告,認為在經濟下行及財政收入劇減時,澳門政府仍然堅持繼續這種高金額的「現金分享計劃」,會影響其財政穩健度,不利於其他未來公共資源投放,和大型基礎建議等長遠規劃。

「澳門方案」另一為人詬病的地方,是以居民身份而非收入多少劃線,令貧富所得均一,某程度上未能達致分配正義。莊太量也指,指從社會福利分配角度來看,最理想的資源分配是分發到最有需要的人手上,但澳門的現金分享卻採取每個人平均受益的方式,雖則人人有份、看似公平共嬴,但似乎未能做好二次分配的職責。

香港兩次派錢均惹笑話
妄想透過派錢遮掩結構問題

反觀香港回歸後三度派錢,根本都不是以「全民共富」為基本原則,也無法仿照新加坡做好「精準扶貧」、「精準紓困」。更重要是,特區政府在公共理財中亦一直未能秉承正義扭轉分配結構,導致由港英年代已衍生的深層次矛盾繼續擠壓,令市民對生活的焦慮和不安持續發酵,再藉一次又一次政治事件大爆發。而每一次,當局幾乎都是等到民怨一發不可收拾後,才「迫於無奈」要大撒金錢來安撫民心。

經濟不景下,「派錢」可解有需要市民的燃眉之急,但特區政府不能以此麻痺社會對不公義財富分配的痛感,更應著手結構性改變。(張浩維攝)

第一次是金融海嘯後的2011年,經濟回穩但通脹嚴重,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宣佈向合資格人士的強積金戶口注入6000元,卻惹起全民反彈,民主派更發起逾十萬人參與的大遊行,他最終轉為向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一次性6000元,有610萬名港人受惠。不難看出,那次派錢基於政治考慮多過實際需要,儘管政府成功挽回民望,但根本沒有改善當時的樓價高企、物價高昂、醫療資源不足等民生問題。

第二次在2018年2月,是陳茂波上任財政司司長後首次派錢之舉。當時政府錄得破紀錄的1,380億元盈餘,財政儲備突破萬億元,不少市民及政黨紛紛建議當局還富於民,但陳茂波並未如人願,結果引起軒然大波。他隨即以「關愛共享」計劃補漏拾遺,向收入較低的280萬名市民派發$4,000元。儘管是次派錢的受惠者是相對貧困人士,但由於當局缺乏像新加坡一樣能夠快速識別有需要人士的系統,需要合資格市民自行申請並提供相關證明,所以手續極其繁複,金額直到去年中才陸續派發到市民手中,期間更消耗了超過3億元的行政費用,而現存的深層次矛盾絲毫未解。

《香港01》多次指出,如不重整分配結構而盲目「派錢」,根本無助解決民生困局。當下社會之所以民怨沸騰,源於港英時代已形成並延續至今的「官商共治」格局,導致特區政府既未能秉承分配正義,亦未能發展新興產業,導致階級流動固化、貧富懸殊嚴重。例如,在一次分配中,根本未能制訂確保勞工階層可以享有更合理收入的按勞分配制度;至二次分配時,又未能通過政府政策的積極介入,有效調整社會資源的供給,藉此提供所有階級的生活品質。

經濟不景下,「派錢」的確可解有需要市民的燃眉之急,但特區政府萬萬不能以此麻痺社會對不公義財富分配的痛感,更應該著手結構性改變,從而達致全民共享經濟成果之餘,又能夠精準地幫助最有需要的一群。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財政預算.深度】派錢、派糖的關鍵 還看三大「迷之數字」

【肺炎.深度】無薪假、八折糧殺到 抗疫基金救不了的兩大死症

【財政預算案.深度】財爺又「全民派錢」?識得派,一定咁樣派!

【武漢肺炎.深度】接回滯留湖北港人的幾點思考

【肺炎.深度】澳門連續13日無新增個案 抗疫神話這樣煉成的

【武漢肺炎.深度】「盲搶」背後 謠言滿天飛的反思

【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這堂經濟課 港府完美示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