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室改造.四】上堂小息可砌LEGO 硬件配合創意互動課堂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上回提到,佛教中華康山學校讓學生在IT LAB的課堂中走來走去,透過動手去做實驗,讓學生發揮更多創意。改造了的IT LAB的桌椅可以自由組合,配合更多分組協作的活動,一改以往傳統整齊排列桌椅的做法,更讓學生在不同的角落書寫和設計。改造的另一特色在校本課程方面,兩三年前,學校已經構思如何設計一個LEGO課程,最終,IT LAB設置了一道LEGO牆,讓同學在午休、小息時前來拼砌,他們可以自由設計,作品更可在牆上展示。

承接上文︰【課室改造.三】在實驗中研習 桌椅靈活排列 學生自由走動

五年級學生(左起)黎蔚藍、高瑋浠、梁倬熙和宋浩華都很喜歡在IT LAB砌LEGO積木。(龔嘉盛攝)

砌積木發揮創意 不是玩般簡單

「這不只是玩LEGO般簡單。LEGO積木其實很有用,可以協助教學,其功能更可以無限延伸。一些教學工具可能只呈現某個phenomenon(現象),LEGO卻可以製作出很多具創意的東西。(設置LEGO牆是)希望讓學生有發揮創意的空間。」校長馬中駿表示。

在IT LAB中,學生們最喜愛的還是LEGO,每每說起均興高采烈。五年級學生宋浩華說:「我最喜歡LEGO了。電腦室內一般不會有LEGO,只有電腦,現在可以用電腦學習課程,又可以玩LEGO,發揮創意。」五年級學生高瑋浠亦說:「每級會有不同時間前來這裏玩,午休時出示一張卡就可以玩了。」黎蔚藍也說:「第一次入課室很驚訝,以往是電腦室,現在變成了IT LAB,有新款電腦,又有得砌LEGO。」

數位同學也很喜歡砌LEGO,談起就興高采烈。(龔嘉盛攝)

IT LAB主要配合常識和電腦課使用,同學們的座位會按課堂需要而變動,一般是四個人一組,若需兩至三組合作,就會把桌椅拼合起來。「如果五至六人一組,會減低他們的involvement(參與程度)。但有時需視乎活動而設計,若大家能學到東西,更多人一組也是可以的。」鄭少安說。

師生齊參與構思 沒有固定桌椅

課室的設計主要由助理校長李萊健構思,當中加入了學生的想法。「設計課室時,學校正在做一個3D打印軟件教學,讓學生設計一個理想的課室,再打印出來,希望從他們的想法中獲得靈感。我們還設四驅車課程,需要場地放路軌,若桌椅是固定的話,就很難擺放賽道,所以,我們選擇用流動桌椅,又把地板製作成適合『STEM機械人』走動的賽道,需要測試時,就不用另找地方或貼貼紙那麼麻煩,這在鋪地板時便構思好,既節省資源,又不用浪費時間貼機械人走動的路線。」

他們把地板製作成適合『STEM機械人』走動的賽道,需要測試時,就不用另找地方或貼貼紙那麼麻煩。(龔嘉盛攝)

李萊健解釋,IT LAB的設計能配合課程發展,當中有三大關鍵,一是以資訊科技促進互動教學,二是專題研習,三是從閱讀中學習。「我們希望IT LAB的設計可以令課堂運作更暢順。我們很鼓勵學生閱讀課外書,除了用實體書外,我們亦推動電子閱讀,學校今年成為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學校,不但可用IT教語文,也會推薦電子閱讀方案給小朋友,並向外推廣。」

實驗室多作嘗試 主動投入學習

IT LAB的名稱也有特別意思,「為何不叫電腦室而叫LAB?LAB是實驗室,容許老師和學生有較多空間作嘗試,就算經歷失敗,亦可學懂怎樣做才能成功。我們希望推動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這就需要有地方、有空間培育這種想法,於是有了這個LAB。」馬中駿也有觀察教授光線遊走方式的課堂,坦言沒預料到學生會有這麼多想法、這麼有創意。「他們很興奮,那種投入程度正是這個年代需要的。我們學校是個愉快學習的地方,學生不只是開心,也很投入,他們從中獲得成功感,找到可以發揮的地方。」

IT LAB的門牌由LEGO砌成,校方希望這個「實驗室」容許同學多作嘗試,讓學生發揮創意。(龔嘉盛攝)

改造課室花費不少,如何能知道有沒有預期效果?鄭少安直言,是憑學生的眼神、說話和笑聲。比起以往自己一個人講授,他更喜歡現時這樣上課,「現在課室有時候會很嘈吵,但走過去,會聽到他們在討論課堂的內容,這已是很理想的成效。如果是learning by telling*(講述學習),學習效率會很低,learning by doing(做中學習)是不同的層次。若是learning by experience(經驗學習法),透過他落手落腳做實驗去學,效果會更好。讓他們寫、講、組織、匯報,然後同學及老師給予回饋,可能在最後提交一份報告,以確保成效。我們常說『from information to formation to transformation』(從資訊到知識到超越),若能經歷這幾個階段就好了。」

*learning by experience(經驗學習法)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觀點,他認為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在真實經驗與教育歷程之間建立緊密的關聯。他更進一步提出將表演藝術運用於兒童教育,使學生在角色扮演及模仿過程中獲得經驗。

李萊健負責IT LAB的主要設計,期望學生可以有更多的互動和互評。(龔嘉盛攝)

李萊健補充,課堂強調自評和互評,自評是讓小朋友完成作品後說說自己學到了什麼,互評則是讓同學互相講出別人的優點和可改進的地方,「讓他們自己講出來,可促進互動,經同學提醒後又可以改進。這是一種學習。」

除了常識和電腦課,學校逐步把這種教學模式延伸到其他傳統科目,如語文科。李萊健說:「中文課會有小組形式的課堂,鼓勵同學用Chromebook、玻璃板寫一些概念圖,讓他們搜集資料,嘗試設計。」馬中駿亦說:「我們有200部iPad,老師需要時可以使用,但這不是硬件問題,而是心態問題,老師和學生要慢慢調校。學生有沒有主動參與課堂學習,其實相當重要,整個學校也在推動這件事情。」

馬中駿校長希望將來有機會可以改造所有的課室。(龔嘉盛攝)

學校的長遠目標是改造所有課室。事實上,每種設備的添置,背後都有其意義,鄭少安便提到,以往老師會用黑板講解,現在卻改成玻璃板,而且主要是給學生用,目的是希望學生有更多機會表達意見,在課堂上更為主動。為了增加課堂上的互動,其他課室亦增設智能電視,讓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

「我們教micro:bit(編碼套件),有學生的coding(編碼)跟我們不同,我立即把同學的Chromebook插入電視機,讓大家直接看到他的作品。這樣可以鼓勵其他同學,讓他們知道,若果有好的作品,老師也會拿來分享。」鄭少安說。

電視機可連接學生的Chromebook,實時分享學生的創作。(龔嘉盛攝)

課室改變了,傳授的知識卻沒變,差別在於學習效率。馬中駿說:「比如用iPad,這年代,只要學生有心學習,上網找找看如何製作雙筒望遠鏡,不用懂很多物理知識便能學曉,不像以往先要背書,如光是直線前進等定律。原來真要動手去做,在傳統課室很難講解,在LAB會更易表達出來。我們希望可以(在不同課堂)延伸這套理念,讓學生愉快學習之餘,真的可以做到更自主學習。」

相關文章︰

【課室改造.一】賦權學生自主學習 課室角落成學習空間

【課室改造.二】老師訪學生了解需要 改造硬件重點是教學整體

上文節錄於第20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2日)《 在實驗中研習 合推「經驗學習法」 桌椅靈活排列 學生自由走動》。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