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吳作棟傳】非首選接班人 為何能繼建國之父擔任總理?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香港與新加坡,面積人口相若,同樣有英殖背景,互相爭奪亞洲第一,素來被描繪為「雙城故事」。不少時事評論員喜歡比較兩者優劣,點出「香港模式」與「新加坡模式」的利弊,印證城市發展的「正確走向」。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之際,兩個政府的反應毫不意外成為話題。由處理危機的手法、應對內外的策略,以至政治領袖的素質,都被一一點評。席捲全球的抗疫戰,如果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各自著書立傳,必成一話。談起新加坡政治人物傳記,每每集中在建國之父、第一任總理李光耀身上,無論是他自己撰寫的回憶錄如《李光耀回憶錄》、《李光耀觀天下》等,亦或他人之作如《超越島國思維:李光耀的建國路與兩岸情》,素來都是新加坡政壇、評論界,或者想了解獅城發展歷史的讀者必閱之作。然而,若想對新加坡的政治發展史有更深入了解,這本講述新加坡第二任總理、前國務資政的《吳作棟傳》可謂近年不二之選。
撰文:羅乃智

兩度爭取「出走」商界

《吳作棟傳》原書由新加坡資深傳媒人白勝暉以英文所撰,名為《Tall Order: The Goh Chok Tong Story》。既表示吳作棟在李光耀這位「巨人」手上接棒管治新加坡的任務艱難,也明顯與主人翁高挑身形相關,簡體版順理成章翻譯為《高難任務》,台灣版則名為《吳作棟傳:新加坡的政壇傳奇》。

不過,若然單純比較傳奇元素,吳作棟當然不及建國之父,他只是普通人——背景、人脈、關係、野心等從政者需要的元素,可謂通通欠奉。對從政者而言,以上種種無啻是缺點全身,但事後觀之,卻反而成為吳作棟的優點。普通人的出身,讓其更貼近民眾,對他日後推動協商式民主,更添說服力。

吳作棟後來平步青雲、官拜總理,帶領人民行動黨贏得多場大選,傳奇度實在一般。不過,當中還是有精彩情節,筆者認為最引人入勝的,卻是他尚未涉足政壇,以公務員身份在國有企業供職的歲月。

吳作棟出身普通人家,背景、人脈、關係、野心等從政者需要的元素可謂通通欠奉。(Getty Images)

話說,家境一般的吳作棟於萊佛士書院完成中學後,憑優異成績成功考獲政府助學金,惟條件是畢業後必須到公共部門服務,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以經濟學一等榮譽畢業加入政府。不過,擔任小小公務員過於沉悶,這位優秀學生曾爭取「出走」至蜆殼石油公司,並順利過五關斬六將,跳槽之舉卻被時任副總理的吳慶瑞硬生生攔截下來。後來在上司支持下,吳作棟遠赴美國威廉士學院深造,以經濟學碩士的學歷重返公務員行列。然而,安穩的日子無法滿足吳作棟,他再次萌生「出走」念頭。在機緣巧合下,成功外調至國有企業新加坡海皇輪船公司,算是得償所願。

這位經濟學尖子靈活變通,也有足夠空間大展拳腳,既讓「海皇」符合國家戰略發展,亦不失商業操作,他逐一審視企業的財務策略、保險政策、企業文化,擺脫固有的官僚作風,讓海皇由寂寂無聞的初創企業,在三年內轉虧為盈,搖身發展為包玉剛、董浩雲等船務大亨難以忽視的新勢力。1973年擔任「海皇」董事總經理那年,吳作棟才不過32歲。在當時以經濟發展為軸心的新加坡,可說為國家打了一支強心針,也為他的履歷添上華麗一頁。

將海皇起死回生的經歷,也讓吳作棟對政府人才多元化的重要性有所體悟。多年後,他官拜總理,認為前公務員擔任高官勝任有餘,卻會物極必反,如果企業優秀能幹人才不願意被招攬入閣,政府班子的思維方式將愈趨單一。此觀點對大部份都是政務官出身的林鄭班子而言,可謂當頭棒喝。

將海皇起死回生的經歷,也讓吳作棟對政府人才多元化的重要性有所體悟。圖為位於亞歷山大路456號的前海皇東方大廈。(資料圖片/Thaejas from Wikimedia Commons)

和善木訥 卻得民心

傳記的另一看點,乃是吳作棟與李光耀迥異的作風。基於性格、成長背景、經歷與李光耀不同,這位接班人在從政的風格上,可謂與自己的恩師大相逕庭。李光耀在國會辯論上咄咄逼人、精於演講、天生具有政治魅力,卻也動輒對政敵或媒體發出律師信,風格強硬;吳作棟雖然精明能幹,身邊同事朋友卻總是冠以「和善」(後來更被李光耀加上「木訥」)的形容詞;官僚體系出身的吳作棟並不擅長公開演講,往往夾雜大量數據資料,學術論文多於公開演講,無法鼓動人心,卻也因推動協商式民主而頗得民心。

可能礙於性格或其他考慮,吳作棟在整本書中似乎不太願意自我推銷,反而三句不離「李光耀」,字裏行間提及這位恩師的次數恐怕比自己還多,與《李光耀回憶錄》中、主人翁處處流露出的自我,形成強烈對比。

透過吳作棟的憶述,讓讀者窺見李光耀的觀人之術。話說1981年政壇新星吳作棟領軍安順選戰,黨員以為勝券在握,卻讓人民行動黨迎來十三年首次選舉失利。書中透露,讓李光耀震驚的是,事前從來未有一絲訊號,突如其來的失敗降臨,許多人以為這是領軍者吳作棟迎來政治前途上的終結,卻沒有想過李光耀以此審視這位接班候選人面對失敗時的反應,測試他是否有資格真正接棒。

李光耀在國會辯論上咄咄逼人、精於演講、天生具有政治魅力,而吳作棟的從政風格與其大相徑庭。(Getty Images)

失敗後的通電中,吳作棟敢於承擔,沒有諉過於人,也迅速冷靜分析敗因,讓李光耀加分不少,就此篤定人選。換言之,選舉敗陣,卻讓吳作棟換來李光耀的信任,如果吳作棟當時反應稍有不同,或許從此在政治上消失,新加坡的歷史走向也會不同。

閱讀人物傳記,樂趣當然不是在於爆料揭秘(較有話題性的應該是李光耀曾向吳作棟推薦女兒李瑋玲擔任國會議員),而是觀察主角如何面對起伏的一生。尤其當難題來臨,如何面對才最有參考價值。

要順利接下像李光耀這強人的棒,最考功夫的莫過於「拿捏」二字,既是政治智慧,也是做人的藝術。在白勝暉的追問下,吳作棟接班人的智慧亦表露無遺。他憶述,1985年以後,基本上是時任第一副總理兼國防部長的吳作棟班子正式掌權,惟李光耀仍是總理,當中如何相處的分寸拿捏,成為大學問。

吳作棟最終獲得李光耀的肯定,順利接班,其逆境智商及抗逆力,可見一斑。(新華社)

心領神會 「拿捏」藝術

吳作棟認為,如果開始耀武揚威、得意忘形,將讓李光耀認為他未「坐正」已經想越界,乃是大忌;若因過度擔心時時面對考驗而慎小謹微,則缺乏大將之風,也是下下之策。面對兩難,有何對策?

吳作棟表示自己與李光耀透過長期相處、定期單獨食午餐,建立默契,知道李氏大局為重,深知彼此角色與任務,吳氏也了解自己定位,清楚要推行任何政策,就要成功說服總理及其團隊,以及自己的內閣,至於三者有否先後次序,吳作棟沒說,白勝暉也沒追問,一切只能靠讀者心領神會。

儘管如此,在吳作棟於政壇迅速冒起,並準備接任李光耀總理職位的時候,卻遇上始料不及的變數:李光耀公開表示吳作棟並非自己心中首選,並點評他在作風、演說、性格上的缺陷,甚至勸籲他去看精神科醫生,以克服公開演講的某種心理障礙,引致舉國嘩然,身在風眼中的吳作棟尷尬萬分。

外界諸多揣測,甚至認為李光耀這位被評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獨裁者準備鋪路讓兒子李顯龍接任,以鞏固「李氏皇朝」。面對壓力,吳作棟卻依然選擇對這位外界眼中的獨裁者深信不疑,更積極改善自己的缺點,最後再次獲得李光耀的肯定,順利接班,其逆境智商及抗逆力,可見一斑。

吳作棟(左)在書中堅決否認,重申李光耀從沒推薦過李顯龍(中),而是自己一手發掘的。(Getty Images)

吳作棟在書中多次強調,自己並非選擇了政治,而是服務國家。雖然是政壇「第二代」,但吳作棟每時每刻、念茲在茲的均是新加坡如何達致長久穩定發展,雖然與開國時期的艱難處境有所不同,但危機意識卻早已根植在新一代領導班子當中。當時部份同期的新興國家,在第一代領導離世後分崩離析,也令吳作棟警覺醒悟。

說起「李氏王朝」,夾在中間的吳作棟只是「暖席者」角色,以完成「隔代世襲」的任務,更有所謂「父、子、聖吳」的嘲諷說法。吳作棟在書中堅決否認,重申李光耀從沒推薦過李顯龍,而是自己一手發掘的。他原句是這樣說的:「可能是我天真吧。人們的結論是我很笨。但我並不是任何人的奴才。重點是我們三人(李氏父子和他)合作關係十分融洽。」字裏行間反映其為人作風,至於是否「很天真很笨」,相信後世自有公論。

這本《吳作棟傳》只聚焦在1941至1990年的歷史,然而,吳作棟在2004年才退下火線,白勝暉預告將有第二冊,雖然傳奇度不足,卻依然甚有參考價值,值得期待。

《吳作棟傳:新加坡的政壇傳奇》,白勝暉著。(資料圖片)

《吳作棟傳(1941-1990):新加坡的政壇傳奇》作者:白勝暉
譯者:林琬緋
出版社:天下文化(台北)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更多《香港01》周報書評:

【書評.動盪】從撕裂中走出的妥協政治

【書評.大辯論】從左、右派之爭中尋找公約數

【書評.毛澤東的新世界】建國初期的政治文化巡覽

【書評.大英帝國的經驗】從微觀出發 見樹又見林

【書評.天崩地裂時代下的皇族】崇禎死了 朱明宗室怎麼辦?

【書評.血雨華年】回眸文革 書寫血腥歲月

【書評.孫中山與美洲華僑】當中國革命運動在美國

【書評.余英時回憶錄】華裔史學家憶述香港緣

上文刊登於第20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16日)《《吳作棟傳》 非首選接班人的上位之道》,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