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學習推行多年 不「停學」淪「不停」學?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停課不停學」,有人說是口號,有人說並非不可行。電子教學在港推行多年,各校步伐相差甚遠,忽然又要拍片又要Zoom,有老師疲於奔命,亦有老師從中得到啟發,這個時期的寶貴經驗,對將來的電子教學發展定必影響深遠。如何在這段期間做到真的不「停學」,而非盲目追求「不停」學?

事實上,停課期間的教學窘態,更突顯過往數十年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包括過於着重「老師教」而非「學生學」、追課程進度而難按學生能力教學、老師因為行政工作過多而難再發展電子教材、學校及學生的資訊科技存在資源鴻溝等。

教育界正好可以在這段時期期間深思:電子教學的目的為何、如何真正促進學生學習,以及從中培養學生成為面向未來的人才。

部份學校推行實時網上教學,因應不同校情,有老師疲於奔命,亦有老師從中得到啟發。(黃寶瑩攝)

把學校變為創意場所

要追溯政府何時開始推動電子學習,可以回帶到政府在1998年發表的《與時並進 善用資訊科技 學習五年策略1998/99至2002/03》文件,政府早有心推動資訊科技融入學與教,希望學校教育由主要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轉向較為互動及以學生為中心。在第一章第四節明確指出運用資訊科技教學的目的何在:

•讓學生成為主動性強、具探究精神和創意的學習者。應用資訊科技,能促使教與學逐漸轉向較具活力、較為互動,並具創意的模式,令教與學更有成效,也能激發學生發展具創意的思維; •讓學生有機會探索網上的知識和資訊世界,使他們獲得廣闊的知識基礎,並培養廣闊的世界觀; •培養學生有效並迅速地處理資訊的能力。我們必須教導學生在尋找、吸收、分析、處理和表達各項資料時要審慎判斷、明智選取; •培養學生終生自學的態度和能力。資訊科技能激發學生按其本身程度學習,養成自學的習慣,令他們終生受惠。

由此可見,若電子教學應用得宜,好處的確甚多,但學校如何落實,推行時側重點在哪裏,影響着這些目的是否可以達到。這次停課來得突然,很多中小學未有充分準備就轉用網上教學,甚至有些學校盲目追從其他學校,要求老師做實時直播、上載大量教材,這令師生都感到吃不消。

現今的資訊科技環境及發展,早已無法和當年相提並論,當時在文件中提及成功改善大部份學校的電腦硬件及連接網絡基礎建設,完成基本程度的教師資訊科技培訓,更成立了超過20所學校組成的「資訊科技教育卓越中心」,促進學校間的協作。但在現今看來,電子教學仍未足以在全港大規模實行。

若電子教學應用得宜,好處的確甚多,但學校如何落實,推行時側重點在哪裏,影響着這些目的是否可以達到。(黃寶瑩攝)

若然要培養學生網上自學的態度和能力,設有常規化的網上系統,讓學生可以隨時按需要使用,明顯是基本要落實的條件之一。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甄沛豪博士過去研究電子課程設計與實施,在停課期間,接觸教育界很多做電子學習的老師和相關的科技公司,他發覺對學校來說,挑戰挺大。單是學校用來發放資訊、教材及跟學生溝通的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簡稱LMS)是否得以普及應用也是問題。過往,他到訪中小學參觀,看到學校的差異很大。

「有個別中小學這十年八年很積極很有前瞻性去推動e-learning,他們運用政府的優質教育基金或其他資助推行LMS,很努力把教材電子化,也花了很多人力物力去做校本教材。」他說。

甄沛豪指出,即使教育局有推動的願景,但在學校層面,能否成功應用有效的電子教學,有前瞻性及推動變革的校長及管理層是關鍵所在。「我們見到一些學校做得很優秀,比如他們會打着旗號推動自主學習,學生需要做很多學習的準備,甚至找出自己的弱點和困難,回到學校做討論,透過合作,希望有更深入的學習。當時有很多學校做了,視乎學校的校本政策、校長的熱誠、對電子學習的認知,加上學校有不同的專注範疇。」他估計,本來也有用到LMS的學校只佔約兩至三成,今次是一個契機,讓學校開始思考如何推動電子教學。他說,要做好網上教學,老師要掌握三種技巧。除了要純熟地傳達學科知識外,還要選取內容去吸引學生聽課,更要調節到適當的教學方法。「面授和網上教學不同,要了解學生的反應,要提供空間去思考,甚至使用到一些軟件讓他們可以分組,引入其他多媒體元素,多用YouTube和一些網站,以及其他軟件。」

他認為現時的學習模式較強調合作學習,轉為網上教學也較難做到。他更觀察到,在資訊科技應用層面上,如何做投影片截屏、如何預錄影片,不少老師仍需進一步學習。

即使教育局有推動的願景,但在學校層面,能否成功應用有效的電子教學,有前瞻性及推動變革的校長及管理層是關鍵所在。(黃寶瑩攝)

遙距教學和面授教學始終不同,也需要調整,老師不能單純把在平日課堂要講解的內容直接錄一次,正因為教學媒介改變,老師更不應只着重於內容而忽視教學需要達到的目的。甄沛豪認為,有三大範疇要注意,第一是專注,學生除了出席,也要參與,老師需要設計不同活動,而不是單向地看影片;其二是學生需要互動,他們要主動提出自己的意見,找出書上沒有的答案或共識,也可以邀請更多專業人士或嘉賓參與網上學習。課堂後,老師和學生需要檢討,並再調整。

最後就是評核方式,也不只限於默書和測驗。「網上教學中,老師除了是一個講解者,還要同步察覺每個同學的參與度,能否學到是很重要的。因為就算有同學睡着了,或是心不在焉,要用YouTube或用提問,引起興趣,讓學生參與,老師也看到他們學到多少,再訂下一個的目標。」

評核也要給予回饋,像是預錄影片這些非同步網上學習,老師未必知道學生學到多少,參與多少,需要更多後續的跟進工作。「老師能否因應個別的學習差異或是成效,去給他們回饋?老師需要做統整性的小測或是提問,要視乎網上系統,同學閱讀或是消化能力上是否會有負面影響,老師就要平衡。」

停課期間的電子學習,重點不在於形式,更應理解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和需要,引發學習興趣及培養長遠的自學能力。(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電子學習重點不在形式

網上學習評核的把關也同樣重要,老師不在現場,小測能否反映同學實際的能力?「同學默書測驗會否出貓?我們看過老師去教英文,利用網上教學,最後有quiz,有些同學很厲害,他們在互聯網上搜查答案,有同學很快找到,這是不公平的評核能力,老師也要把關。」他進一步解釋。

停課期間的電子學習,重點不在於形式,有沒有用到實時教學軟件,或教學進度會否落後,回歸基本,教學背後更要理解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和需要,引發學習興趣及培養長遠的自學能力。如何讓學生在家中也能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到他們回到校園時仍可以透過不同的體驗活動和師生、生生互動提升個人素質,是學界需要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