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黨.深度】非禮、行劫、欺凌頻生 青少年為何墮入法網?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本港中小學生由農曆新年假後停課至今,仍然復課無期。特區政府原本提倡「停課不停學」,冀學生在「疫境」下善用時間、把握學習。然而,近月發生多宗青少年犯罪事件,除了多宗駭人聽聞的「童黨欺凌」之外,還有不少年齡介乎13至19歲的「少年劫案」,引起社會對青少年守法意識下降的關注。有犯罪學家形容事件屬「肺炎疫情後遺症」,但背後因由其實更為複雜。

13歲中一男童涉嫌在大角咀行劫被捕。(陳永武攝)

早在2月,警方已破獲三宗涉及13至19歲青少年的劫案,其中一單有三名中學生被捕,他們涉嫌持刀搶劫尖沙咀找換店、大埔遊戲機中心和私人會所,涉款最少120萬元;上月初,有三名14至17歲的少年,連環打劫三間元朗及屯門區的便利店,涉款約1.2萬元;到上月底,在赤柱街道上,又有四名15至17歲的少年截劫途人搶去手機;日前(4月6日)深夜,大角咀有五童黨毆劫一名夜歸女子並搶去手袋,其中兩名13歲的中一生潛逃至深水埗被警方截獲;直到今日,警方又破獲上月初的南亞裔匪徒持斧頭搶劫元朗金行案,六名劫匪當中,有兩名就讀區內中一和中三的15及16歲學生。

除此之外,以屯門區為例,警方曾於上月底展開為期八日的「踏影行動」,以打擊青少年犯罪活動;期間拘捕60人,主要涉及非禮、盜竊、勒索、販毒等,當中40人年為24歲或以下,其中15人報稱學生。值得一提的是,翻查2016年至2018年間干犯刑事罪行而被捕的青少年人數,平均每年有約2956人;若以此推算,加上因反修例風波而被捕的至少3091名學生,2019年的青少年犯罪人數可能多達6000人。

青少年犯罪問題在香港並不罕見,惟近年數字有所回落而被社會忽視,至最近少年犯頻現,才再度引發社會關注。駭人聽聞的事件背後,其實有不少問題值得思考——他們為什麼會墮入法網?特區政府的防治工作又出現了什麼缺漏?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不少停課的青少年經常流連街頭。(資料圖片)

對於青少年劫案頻發,香港城市大學犯罪心理學家黎定基形容是「肺炎疫情後遺症」,因為疫情之下大量食肆倒閉,青少年少了兼職的機會,部分因而選擇鋌而走險。另外,他們在朋輩影響下,形成小群組,抱有僥倖心態,以為「好易走得甩」。

「心存僥倖」、「鋌而走險」的背後,反映的是守法意識的下降。香港青年協會副總幹事陳文浩分析,近日不少青少年純粹因為「貪玩」或「無聊」而犯案,反映這個年齡層的「危機感不足」,一旦群黨中存在具有更大犯罪動機的成員,就很容易唆擺同齡伙伴共同犯罪,誤以為目前街上人流寂靜,只要敢於下手便輕易得手。

為什麼青少年的守法意識下降?背後原因複雜。其中一個值得探究的方向是,在「停課不停學」期間,主責培養青少年七大價值觀(「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卻被停掉了。因為疫情肆虐而教育局沒有提供足夠配套支援「電子學習」,很多老師疲於學習新技術以追趕常規教學課程,難以顧及德育學科,也就未能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有指反修例風波的違法事件影響了青少年的守法意識。(資料圖片)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主席黃錦良則認為,犯案青少年大多來自問題家庭,而又父母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子女,導致他們終日流連街頭,結識不良分子;加上去年反修例風波的影響,他們的守法意識有所下降,未必清楚了解哪些行為屬違法犯罪。

黃錦良的分析仍然有待社會研究的驗證。事實上,「防治青少年犯罪」除了是社會的責任,也是警務處的工作重點之一。然而,儘管警方一直強調已透過與跨部門和多機構合作的模式,從「預防及宣傳」、「加強執法」、「等級性懲教」及「復康跟進」等四方面打擊青少年犯罪,但有關成效似乎需要重新檢視。

再者,經歷反修例風波,不少執法事件備受爭議,令社會對警隊的信任度跌至歷史新低——如何透過公平公正的獨立調查,以重拾警民關係,疏導仇警情緒,繼而樹立警民威信、重建包括青少年在內的全民法治意識,將是特區政府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陳文浩則呼籲,年輕人要堅拒參與犯法行為,而家長則應該多加關心子女,了解他們如何結識朋友,也應該教導他們倘若遇到經濟困難要循正常渠道解決,並養成正確的理財觀念、學會節流的美德;有需要的話,不妨向社區支援中心尋求協助。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新冠肺炎.深度】停課不停學口號易喊實踐困難 須破除兩大迷思

【深度】迫「口交」、摑32巴、10童圍毆——童黨欺凌誰之過?

【新冠肺炎.深度】K房、雀館延遲關閉之謎——誰在製造防疫漏洞?

【新冠肺炎】200張負壓病床「被消失」 港版「方艙」仍待何時?

【港鐵出軌.深度】公營機構何以淪為毋須問責的「獨立王國」?

【新冠肺炎.深度】每日只驗1000個——香港病毒檢測數量偏低之謎

【新冠肺炎.深度】檢疫設施反反反不完 揭港府社會三大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