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漏洞、欠監管、無罰則 「保就業」計劃保僱主還是員工?

撰文:郭文德
出版:更新:

上周三(4月8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了新一輪「同心抗疫,共渡時艱」措施,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保就業」計劃。政府預算用800億元向全港合資格僱主提供半年工資補貼,藉此換取對方承諾不會在這期間裁員。儘管這個「保就業」計劃的詳情尚未出爐,但坊間已經熱烈討論此一措施,有人認為它無法真正惠及僱員或失業人士,也有人批評計劃落實時可能出現大量漏洞。

根據現時政府已公布的資料,「保就業」計劃將向所有為僱員作出強積金供款的僱主提供六個月的工資補貼,但並不包括特區政府、法定機構及政府資助機構聘請的員工。計劃款項分開兩期支付給予僱主,第一期預計不遲於2020年6月發放,約有150萬僱員落入涵蓋範圍;補貼金額會以僱員工資的一半作為基礎計算,獲補助的工資上限為每月18,000元,水平大致等於去年第二季間本港僱員的每月工資中位數。此外,計劃又會特別向未加入強積金計劃的飲食、建造及運輸行業提供支援,這部份約涉及80萬名僱員;至於約21.5萬名自僱強積金供款人士,亦可以在計劃下獲提供一筆過7,500元的資助。選擇接受「保就業」計劃補助的僱主,必須承諾在此期間不會將員工解僱、減薪或「停薪留職」。

「保就業」計劃特別向未加入強積金計劃的飲食、建造及運輸行業提供支援。(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設計無意堵塞漏洞

計劃宣布不久,坊間隨即流傳各種讓僱主申請補助無本生利、中飽私囊的「妙計」。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上周六(4月11日)在一個電台節目談及「保就業」計劃時指出:「如果我們真的要盡快推行這個項目,有一些部份可能要容許它鬆動點,因為如果我守得太緊,設計及推行的時間可能會長很多……只要不是欺詐,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之下,有些事情倒轉來看可能都是好事,那反而就沒有什麼問題。」在節目後,他又向記者重申:「所謂無傷大雅是指有時如果制度太複雜,所付出的代價是遲發放,以及令程序太複雜,我們便要衡量、秤一秤,從該角度而言,究竟可否容許這些較小的問題。」這兩段發言折射出港府官員推行這個計劃時的苟且態度—為了加快落實,不惜放任漏洞出現。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羅致光在同一場合上被問到申請補貼的僱主可否要求僱員放無薪假期時,他竟然回應指這些僱主需要承諾不會要求僱員「停薪留職」,然而這段話實際是答非所問,因為「停薪留職」一般是指僱主方面向僱員作出暫時不發薪酬、停止工作的安排,但無薪假期卻可以是由僱員一方向僱主提出請假休息的要求。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俗稱沙士)疫情襲港時,政府就曾向立法會議員表示:「僱主須事先得到僱員的同意,才可作出無薪假期的安排。」正正是基於這一原因,近幾個月香港勞工市場上出現的許多無薪假期,在形式上都是僱員們被僱主勸誘,甚至威脅而自行申請的。如果政府沒打算將相關問題納入規管範圍,那麼,計劃恐怕仍然難以堵塞僱員被繼續要求申請無薪假期的漏洞,跟官員們掛在口邊的「保就業」目標有所違背。

從「保就業」計劃可見,政府只是打算用應付短期失業率高企的問題,未有嘗試思考如何改善大局。(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疏於監管不訂罰則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官員多次聲稱「保就業」計劃是要保護僱員的工資收入,但對監管僱主如何運用補助資金一事並無清楚交代,像林鄭月娥宣布「保就業」計劃後在記者會上說:「整套計劃是非常透明的,我們會發放申請『保就業』計劃的僱主資料,讓僱員知道他們的僱主已經向政府申請幫助他們留住工作的『保就業』資金補貼。如果不給予僱員(資金補貼),我相信僱員應會有所行動,香港亦有一些非常活躍的工會,我相信工會亦會代這些僱員『出頭』,所以我並不是很擔心僱主在這個共渡時艱的情況下,會再去濫用工資補貼……」假若她沒有緊接其後輕輕帶過一句「政府一定會嚴格地審計和跟進」,有關言論幾乎足夠令人誤會行政長官有意單靠公開申請者的資料,來讓工會越俎代庖進行監督。

另一方面,對於未來可能違反承諾裁員或不將金額用在員工身上的申請補貼僱主,政府官員也無意對他們制定具阻嚇力的懲罰機制。林鄭月娥在公布「保就業」計劃當天只提出:「如果發現他有裁員,我們會收回這些金錢,甚至可能要附加費用,這個我們將來會寫在細則上……政府一定會嚴格地審計和跟進。」羅致光則補充了兩個懲罰的方法:「一個方法我們稱為drawback,即收回該筆工資補貼;第二個方法是在緊接的月份,我們提供的工資補貼會有折扣……我們會有一些條款,容許我們扣回和收回該筆錢。」後來有記者不只一次追問羅致光會否考慮為參加計劃的僱主加入刑事責任規定,他始終不肯作出正面回應。再結合前述政府官員放任漏洞出現的心態,可以預期,「保就業」計劃最後很大機會不再有進一步的處罰安排。

離地樂觀無補於事

政府官員之所以會以為一個存漏洞、欠監管、無罰則的「保就業」計劃可以讓廣大勞工階層受惠,最大理由無疑是他們異常「離地」的樂觀心態。早在2月21日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批300億元防疫抗疫基金的會議上,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便說過一句自己相信香港「有良僱主多,無良僱主不多」,並且以此為藉口,來避開議員關於如何確保資助款項能「撐企業、保就業」的問題。當羅致光舉例說這次「保就業」計劃漏洞可能會讓無經濟困難的僱主領取工資補貼而給予員工花紅時,其思想方向顯然亦與張建宗的「有良僱主論」相一致。參與設計「保就業」計劃的人,大概都沉迷在公務員職級結構薪酬長年只增不減的世界之中,完全漠視公開市場裏僱主才是掌握着一眾員工薪酬的人,被降職減薪是實實在在可能會出現的事情。

鍾國斌指出,不排除可能會有僱主於獲得津貼之後,將原本承擔的員工薪金降低,或要求員工放無薪假期。(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日前本港勞工市場上個別僱主的回應,已經足以證明現實與官員透過「離地」觀察得出的評估存在很大差距,譬如部份大型企業為了顧全自身形象,率先表明不會申請項目資助;相反,有一些小僱主是苦苦等到政府公布這新一輪措施,並且評估其潛在補助收入與未來虧蝕後,才正式決定關門倒閉,這些事例與政府起初預料計劃將鼓勵僱主增聘人手以申請更多補貼的情況大相逕庭。自由黨黨魁、紡織界議員鍾國斌批評,「保就業」計劃設想過於理想化,他不排除可能會有僱主於獲得津貼之後,隨即將原本承擔的員工薪金降低,或要求員工放無薪假期;如果這些情況真的發生,將變相導致補助僱主支薪開支的比例增加,同時又減少了僱員的整體薪酬數額,讓原本應該受計劃保障的對象得不償失。

社會固然樂於看到管治班子終於願意承擔責任,大力動用財政儲備紓緩民困,但在促使相關項目盡速推出之餘,仍然需要保證資助真正惠及廣大市民,並且繼續考慮相關問題未來的可持續發展。無奈的是,在「保就業」計劃一事上,政府官員似乎正往相反的方向走,只是打算先用巨額款項補貼僱主,應付短期失業率高企的問題—既非真正保障僱員利益,亦未嘗試思考改善大局。趁着現下還有些許時間,「保就業」計劃的負責人何不考慮將其改弦易轍、直接容許員工不經僱主申請津貼?或者結合同樣備受質疑的救濟失業者政策,轉為資助一切未退休的基層勞動人口?若將目光放得更為長遠去看,是不是還可能將它拓展成為一個本地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實驗機會?

相關文章︰

抗疫基金︳批基金未能拾遺補漏 何啟明:「保就業」措施只救老闆

防疫抗疫基金|1375億元救市補就業 措施一覽 林鄭月娥問答全文

抗疫基金│第二輪基金惠及16界別 如何受惠最多?仍有何疑團?

上文刊登於第20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14日)《存漏洞、欠監管、無罰則:「保就業」計劃保僱主還是員工?》。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