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一周年】當移民不是選項 港人該如何逆境重生?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綜觀過去一年,香港經歷的「反修例運動」幾乎未曾間斷。由起初200萬人遊行,到以顏色作區分的群體對立,再迎來數之不盡的暴力衝突,以及市民對於警方執法不公的質疑,統統貫穿着整場運動的每段脈絡,更為身處這場風波中的港人留下烙印。為了平息亂局,全國人大早前正式決議通過授權人大常委會制定直接在港實施的「港版國安法」,惟此舉進一步增添市民恐慌,更開始喚起對香港前途的擔憂,在網絡上搜索與「移民」有關的關鍵詞頻數更於短時間內飆升,恍如喚起一場「應否與香港走下去」的全民討論,叫人不得不反思「究竟我們要如何走下去」。

承接上文︰【反修例一周年】國安法降臨 恐慌下移民成唯一出路?

對不少港人而言,移民未必是他們當下的選項,而若要繼續留港生活,便需思考如何修補社會撕裂。(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當移民不是選項

更務實地來看,對於不少港人而言,海外移民未必是他們當下的選項。畢竟,移民的風險成本甚高,不少人更可能選擇留在香港繼續生活,未必樂意飄泊異鄉。故此,當選擇繼續留港生活時,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究竟當下社會嚴重的撕裂對立能夠如何解決?如何與「香港」攜手走下去,探索出一條適合港人的出路?

在呼籲港人移民自保的另一端,社會上也有人正默默呼籲港人留下,共同將苟延殘喘的香港治愈。近期暢銷的著作《社運心理學》創作團隊Lo's Psychology心理學科普平台,便於其著作中提及,「我們若然愛香港,就應該跟香港談戀愛,你深愛的人生病了,你絕不會離她而去,相反,你會希望能好好照顧她,直至她痊癒。」故此,我們不妨也思考一下,這片可能與你相處了數十載的土地,是否能說捨棄便捨棄,轉身投入他鄉的懷抱?

不可否認的是,目睹香港近年的狀況, 社會的確生病了,而且病得卻不輕。古語有言,對症下藥方可藥到病除,若要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首要條件當然是認清社會現狀,準確理解問題的成因,再提出可行的建議並加以解決。而觀乎過去一年,相信最困擾港人的莫過於嚴重的社會撕裂,不少人更與朋友和家人因政見不合反目成仇。

觀乎過去一年,相信最困擾港人的莫過於嚴重的社會撕裂。(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自我懷疑」是解決困局第一步

「要認清每個人掌握的內容都會有偏差,Self-Doubt(自我懷疑)永遠都是解決困局的第一步。」陳濬靈咬牙切齒地表示,回顧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關係撕裂的主因往往在於各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所掌握的資訊可能有偏差,並且不一定是最全面和客觀的。「按照我的觀察,不同立場的人都深信自己才是真正守護社會公義的一方,並指摘對方是破壞者。然而,當黃藍撕裂持續下去,我會疑惑香港會否因而沉淪。同時,當各人都互不相讓,矛盾與困局也漸漸形成,雙方的關係也會因而持續僵化下去。」

陳濬靈搖搖頭,不禁慨嘆起來,表示民主社會的精髓,其實在於能夠包容與接納不同意見,「你不能否認,即便是警察也好,示威者也好,白衫人都好,他們的一票都有被聆聽的價值。」可是,當目睹社會嚴重撕裂,各方都開始容不下異見聲音,「當大家都不願意犧牲自己少少(立場退讓半步),團結與凝聚力也會因此慢慢失去。」他盼望每個人在走向衝突之前,不妨先自我懷疑,問清楚自己是否全面正確,是否下錯判斷。若然很多事物都難以改變,他建議大家可以在僅餘的選項中尋找共識,覓得出路。

Lo's Psychology心理學科普平台創辦人Dr. Lo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出,人類與生俱來的接收資訊的模式,再加上社會動盪的氛圍,往往容易出現「群體極化」現象。他解釋,人類在接收資訊時都有不同程度的確認誤差,即人類會傾向接收與自己想法一致的信息。「即使發現反方意見make sense(合理),人類都會傾向找理由反駁。」在這種情況下,他深信在充滿情緒化的社會氛圍中,各人接收到的信息的「偏頗性」,也只會愈趨嚴重。

而要修補撕裂的關係,Dr. Lo直言十分困難。他指出人類傾向與「同聲同氣」的人埋首,當看見朋友立場偏激,基於要維繫彼此關係,他們未必樂意公開指摘對方,更不可能嘗試走向敵方立場去思考。

不過,他不否認的是,社會上確實有部份人在處理資訊時,可能會較為客觀,會嘗試跳出固有立場框架。然而,他指這部份人只佔少數,若要求全港700萬人都捨棄立場,從心理學角度而言,是有違人類本性的,也是天方夜譚的想法。

不少BNO持有人都希望獲得居英權。(資料圖片)

「同溫層現象的湧現,大概是我們都習慣了心理上的舒適吧。」 Dr. Lo解釋,由於人類長期處於同溫層,思想行徑容易偏激,不少決定也開始變得由情感主導。特別是聽到敵方理據後,大多數都不願意承認其合理性,第一反應便是直接採用「Blocked」(阻隔)作回應,而這種偏鋒態度,往往都是關係撕裂得厲害的元兇。回想起反修例運動開端,新聞不時都會有社會極化及情緒化的報道,例如有年輕人與家人意見不合,選擇離家出走;部份人更在社會氣份刺激下走向極端,包括手持利刀在街頭胡亂斬人;還有人選擇了結束寶貴生命來對社會作出控訴。

的確,人類都是傾向依附相同理念的群體,更會傾向相信自己有足夠的批評性思維,動輒便批評敵方立場愚昧,堅信已方立場才是真理。Dr. Lo表示,在撕裂嚴重的氛圍下,人類會有此觀念是再正常不過。他舉出一些理論來解釋,表示人類與生俱來便有「自利性偏差」,意思是我們的本性會傾向將成功歸功於個人特質,會不時替自己「講好說話」,而吹捧自己「夠理性」、「夠客觀」便是一些常見的例子。

再者,他指出了人類的本性是具備「信念頑固」特質,意即我們作出決定後,便很難輕易將之改變。例如,當我們將自己歸類藍黃陣營後,大腦便不會再願意消耗更多能量去改動立場,這是人類在演化的過程中,大腦慢慢培養出的一種天性習慣。

頗為有趣的一點是,Dr. Lo提出了一個名叫「鏡像感知」(Mirror Image Perception)的概念。這個概念指出,人類往往會認為自己是站在真理的一方,敵對陣營才是阻撓和平的始作俑者。當身處同溫層愈久,人類的思考模式便會愈趨簡單化,更會對敵方陣營存有更多刻板印象,撕裂也就會持續下去。Dr. Lo提出的這個概念,與提倡「自我懷疑」的陳濬靈不謀而合。

反修例風波已持續一年,大家還願意繼續嗎?(資料圖片 / 鄭子峰攝)

「手足之情」難成替代品

自反修例運動開始,不少年輕人都因政見而與家人關係破裂。在抗爭者的論述中,他們都喜歡用「手足」來形容同路人。他們可能互不相識,部份更連容貌都未曾見過,惟基於大家擁有共同的理念價值。「手足」這個詞語無疑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同時更為各同路人提供了共同邁進的推動力。不少年輕人更曾公開表示,與政見不同的血親相比,覺得與擁護相同價值的「手足」一起更自在快樂。

「若果認為與同路人相處得更舒服,當然會更傾向與他們更頻密走在一起。」Dr. Lo表示,人類生存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Social Support(社交支援),當抗爭者無法從家人身上獲得慰藉,轉投同路人懷抱,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決定。而每個人的價值觀能獲得他人肯定,無疑會提升個人幸福感。

不過,陳濬靈對於青少年處理「手足之情」卻有一些擔憂。按照他的觀察,發現自從反修例運動開始,不少昔日以「家庭」為核心的保護網都開始瓦解,取而代之的,便是他們自以為擁護相同價值的「同路人」。同時,這個概念也因而產生「黃色經濟圈」等衍生品。可是,他對於「手足之情」的營運方式充滿疑惑,更對這種「同路人」關係不感樂觀,認為不單無法取代「家人」的角色,而且其持續性也成疑。他特別擔心失去家人支持的「手足」們,他們可能要坐牢,那在放監後的生活如何自處?抗爭者們又是否願意照顧他們餘生?

年輕人於反修例運動中不時有手足(同路人)互相扶持。(資料圖片 / 羅國輝攝)

無可否認,過往一年,社會衝突連連,不少人每天都處於撕裂狀態,他們的精神健康情況絕對不容樂觀。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黃仁龍早前出席立法會時更表示,未來的精神健康服務需求將有如「地震之後的海嘯」。當我們選擇留下來與香港共進退,以照顧香港直至痊癒,又怎可以忽視成功的先決條件便是每個香港人都必須保存健康的體魄,再共同努力堅持下去?

要保持一個精神健康狀態, Dr. Lo表示,市民若感到精神崩緊,不妨可以「Take a Break」(休息一下),讓自己暫時抽離一下,從而分散注意力,避免將自己陷入得太深,相信能換取更多的舒適感。惟他特別強調,市民縱然感到辛苦,也不應以「Quit」(放棄)的態度回應,認為這種態度比較消極,絕不是值得鼓勵的做法。

要達至「社會復和」,陳濬靈則指出,大眾在思考未來出路時,不妨注意四個事項。首先,大家都應撥出「時間」,好讓雙方都有空間沉澱,從而思考未來應該何去何從;其次,他認為「關係」也要得到充分處理,特別是不少市民在處理政見議題時,都要思考是否要犧牲人際關係;再者,他認為當權者也要負上責任,特別是要展示應有的勇氣,嘗試聆聽更多反對者的聲音,積極考慮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以還各方一個公道;最後,便是要理解清楚「世代之爭」是人之常情,希望大家能學懂「尊重」不同意見,縱然子女可能視父母看法「老套」,抑或父母視子女思想「不現實」,惟大家也要理解不同立場也會出現「認知偏差」,絕不應全盤否定對方。

反修例風波一周年回顧︰

+25

相關文章:

【移民.一】反修例掀移民潮 愈認同本土價值愈想離開

【移民.二】對政府失去信心 情侶計劃遠走新加坡

【移民.五】從澳洲回流香港 青年:這裏還有可做之事

【基本法23條.倡議】一國兩制下護國安 五措並舉開展立法

【港版國安法.倡議】立法兼顧五點 助「一國兩制」化危為機

港版國安法〡約翰遜在港發文 稱已準備延長BNO港人簽證至12個月

上文節錄自第21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15日)《移民潮或湧現 再思香港如何走下去》。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01倡議】聽四代人之苦 解深層次結構矛盾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