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陸生.三】悲情城市 寶島想像 陸生對台依舊熱愛

撰文:張家佳
出版:更新:

兩岸本是同根同源,不少內地年輕人一直對海峽對岸懷抱美好想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台灣流行文化曾給內地人帶來思想衝擊,成為幾代人的集體回憶。從偶像歌星、電影電視到文學作品:最早期的台灣校園民歌及鄧麗君歌聲是內地青年愛的啟蒙,後來的周杰倫和五月天成為不少人的童年天籟,瓊瑤劇俘獲了萬千年輕人的心,余光中和白先勇的文字深入人心,楊德昌和侯孝賢的電影帶來了最初關於南國寶島的印象。

承接上文:【在台陸生.二】九年浮沉飽受無形排斥 陸生在台的悲與喜

台灣文化給內地人帶來不少衝擊,成為年輕人的集體回憶。(Getty Images)

千頭萬緒 陸生對台感情複雜

官方往來的停滯並不妨礙民間熱切的嚮往,對於仍舊選擇去台灣求學的陸生來說,他們希望憑一己之力架構起兩地溝通交流的橋樑。阿普說,在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喜歡看關於台灣的新聞。作為專門研究華人社會及兩岸三地族群身份認同的大陸學子,對台灣本土社會的關心更甚,誠然,很多陸生當初赴台的原因就是對寶島抱有期望。

共歷悲情 難解兩岸糾葛關係

台灣教育中的悲情歷史包括馬關條約、台灣民主國和抗日運動,把台灣數百年來的歷史詮釋為悲情和不由自主,可藉此來突顯台灣的抗爭精神與獨立自主的意識。儘管兩岸在歷史上所承受的屈辱與苦難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基於共通的「悲情」經驗,兩岸都應該學會包容、尊重與理解對方的情感、經驗與歷史記憶。如果兩岸之間能夠從理解彼此的苦難與悲情開始尋找出和解的方案,對於世界上其他處在苦難、對抗與仇恨中的人們也將有重大的啟示意義。

本年初,台灣暫緩中國籍旅客入境,陸生亦被列入暫緩名單,疫情期間只可留在內地,返台升學日子遙遙無期。(美聯社)

當陸生回到大陸生活,讓遊子們更多感覺到的是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大陸人民很團結,也逐漸在進步。如果非要比較兩地,露西說,「台灣的教育很重視多元發展,大陸的教育特別重視效能。我覺得沒有哪個更好,只是會培養出有差異的學生,正因為這些差異,才讓赴台陸生和在大陸求學的台生更特殊,更有意義。因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迹。」

上文節錄自第22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7月6日)《悲情城市 寶島想像 陸生對台依舊充滿熱愛》。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相關文章︰【在台陸生.一】因疫情滯留無法回台上學 陸生進退兩難無聲抗爭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221期《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港獨思潮——從萌芽到覆滅

《港區國安法》的通過,幾乎預示着本地「港獨」思潮末路。本土派「國師」陳雲宣布退出香港社運,為此作了註腳。然而,這股激進思潮從何而來?如何將香港拖入政治撕裂的境地?今後又將往何處去?

【深度解讀】港區國安法對中國刑法的繼承與調整

細審《港區國安法》,不難看出條文基本上以中國《刑法》作為基礎,可謂是中央在法律層面嘗試統合「一國兩制」差異的首次嘗試,不管隸屬任何政治立場,都有必要冷靜理性看待這條新的香港法律。

【01倡議】四方面着手與年輕人復和

反修例運動爆發一年後的今天,被捕人數直逼9,000,面臨法律檢控,當中多為年輕人。僅靠刑事後果未必能令年輕人守法,《香港01》倡議在法律、心理和社會關係層面支援年輕人,幫助其解決問題,真正修補社會撕裂。

【其他精彩內容】

在台灣,無聲抗爭的陸生面向無門

迎戰雲端遊戲 主機如何不死?

疫情促使改變 歐洲藝術界走近大眾

陰謀論何以得逞? 無知是恐懼的最佳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