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移師網上 是無奈之舉還是新發展路向?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這場疫情,或許沒有改變當代藝術商品化、資本化和市場泡沫化的生態、政府的資助思維,但藝術家和藝術組織、機構在疫情期間尋找方法靠近民眾—無論為了轉移市場推廣模式抑或出於肩負起社會責任—皆已然發生。由此,這些組織如何反思、蛻變?或者只是短暫的過渡和變更?
撰文:若山

承接上文:英國藝術界告急 連查理斯王子都幫口呼籲救亡

今年3月,德國柏林Berliner Ensemble劇團在其駐場劇院Theater am Schiffbauerdamm作出了一個繞有趣味的改裝。他們把原先密密麻麻的700個座位拆走500個,以達到政府1.5米社交距離的要求。剩餘的200個座位以單座或兩座為一組,其中70%為二人座位。這個於1949年由貝萊希特和演員妻子Helene Weigel成立的劇團不但改造座位、演出不設中場休息,他們還允許觀眾隨時進出如廁,顛覆了現代社會的觀劇規條—舞台是神聖的,是需觀眾全神貫注的,如中途離場解手是不被允許重新入場的。如今,為了避免大批觀眾於演出前後和間場期間於洗手間聚集而作出改動。

德國柏林Berliner Ensemble劇團拆走其駐場劇院Theater am Schiffbauerdamm的500個座位,以滿足政府1.5米社交距離的要求。(Getty Images)

移師網上 連結觀眾創意

要數今次疫情令藝術界最大的改變,或許就是眾所周知的藝術經驗走向網絡、虛擬化,例如各大小博物館如羅浮宮、大英博物館也為現行展覧作網上虛擬導覧(Virtual Tour)。另外,表演藝術的現場串流(Live Streaming)也很受歡迎,娛樂一眾市民;還有各式各樣的網上講座、工作坊、課程。

然而,在平面電子世界模擬身在博物館360度環顧觀展,在網上聽/看現場演出,自然引發很多討論和思考:關於虛擬感受作品的模式、現場感受作品的感官體驗(Sensational experience)、跟藝術家和觀眾能夠互見的重要性等等的討論。與此同時,有人欣賞以網上形式走出固守的觀看模式,認為傳統藝術終於躍進了網絡世界,以電子思考藝術傳播的可能。

其中一個例子是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蓋蒂博物館(Getty Museum)。該館受Instagram用戶Between Art & Quarantine啟發,在網上招募困在家中的市民,以家居物品重構、模仿他們館藏的名畫,結果引起很大迴響,網民紛紛獻出搞笑創意。一個來自美國的女網民戲仿宗教名畫《Madonna and Child》,用深灰色的浴巾覆蓋頭肩,氣質竟若聖母瑪利亞的綠綢布,眼神同樣慈悲;最啜核是聖母手中抱着的嬰兒時期的耶穌,女網民以家中的八哥狗代替—而八哥狗竟能造出堪比畫中耶穌投向瑪利亞天使般的思慕和嚮往。這種顛覆性的想像力,把神聖和世俗互置,諷刺和聖潔難分新,《華盛頓郵報》有文提及:「為何八哥狗能夠如此像耶穌」,足以使藝術史家好好研究一番。

高大空以外 可以「小」一點嗎?

曾擔任多個美國美術館總監、現已退休的Susan Lubowsky Talbott在《The Art Newspaper》 撰文指,文化社會環境急劇改變,藝術組織需要尋找更可行、可持續發展的操作模式。「以更為創新的方式令他們更靈活去啟發其在本地或全球性的社區或社群(community)。」

Talbott指,自經濟從2008年金融海嘯慢慢復蘇後,博物館紛紛把儲備金豪花在硬件建築上,藝術機構需改變只為了吸引訪客眼球而大灑金錢、辦大牌藝術家的作品展,或贊助著名歌手演出等的藝術策劃模式。今次是思考如何在「展覽/場地牆外」(outside the wall)策劃藝術活動的好機會。 「藝術市場也出現了戲劇性的改變,所以,這會是博物館和商業藝術圈重新調整關係的時候。」有藝術界領袖亦指出線上線下應相輔相成。在藝術場地重開以後,反而應進一步加強那些虛擬導賞團和網上的教育活動,以能培養和引發觀眾對另一種藝術觀賞形式的渴求—網上觀眾反而會因為曾在網上見過作品,而更急不及待去看作品實物、真實的模樣。

法國巴黎龐比度中心在7月1日重開。疫情的經歷,讓藝術場所重新檢討與公眾的關係。(新華社)

英國《獨立報》評論說,「藝術場地重開,作品中人文精神中創意、柔韌的力量,將會為人的未來提供慰藉和思想的靈光。」經過今次疫情,這種療癒感受將銘刻在人們的情感記憶當中。或許藝術家和藝術組織在疫後的未來,可以延展藝術所能發揮的療癒力量。

上文節錄自第221期《香港01》周報(2020年7月6日)《疫情促使改變 歐洲藝術界走近大眾》,網上標題由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221期《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港獨思潮——從萌芽到覆滅

《港區國安法》的通過,幾乎預示着本地「港獨」思潮末路。本土派「國師」陳雲宣布退出香港社運,為此作了註腳。然而,這股激進思潮從何而來?如何將香港拖入政治撕裂的境地?今後又將往何處去?

【深度解讀】港區國安法對中國刑法的繼承與調整

細審《港區國安法》,不難看出條文基本上以中國《刑法》作為基礎,可謂是中央在法律層面嘗試統合「一國兩制」差異的首次嘗試,不管隸屬任何政治立場,都有必要冷靜理性看待這條新的香港法律。

【01倡議】四方面着手與年輕人復和

反修例運動爆發一年後的今天,被捕人數直逼9,000,面臨法律檢控,當中多為年輕人。僅靠刑事後果未必能令年輕人守法,《香港01》倡議在法律、心理和社會關係層面支援年輕人,幫助其解決問題,真正修補社會撕裂。

【其他精彩內容】

在台灣,無聲抗爭的陸生面向無門

迎戰雲端遊戲 主機如何不死?

疫情促使改變 歐洲藝術界走近大眾

陰謀論何以得逞? 無知是恐懼的最佳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