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派初選.深度】別讓選舉論壇淪為「綜藝」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民主派將於明後兩天(7月11日、7月12日)舉行立法會初選,候選人們已率先在初選論壇上,就「議會抗爭」及「否決財政預算案」等政治議題正面交鋒,但幾乎無人論及民生政策。湊巧的是,上月底(6月24日)解散國會的新加坡,今日(7月10日)舉行新一屆國會大選,此前四大政黨代表也都參加了選舉辯論。不過,從形式、議題到氣氛,兩地全都大相徑庭,新加坡的更似是祥和融洽的「圓桌會談」,而政黨也都只關注經濟改革和民生政策。

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抵達新加坡其中一個大選提名站。(路透社)

新加坡大選論壇和平分享民生政策

新加坡唯一的免費電視台、主權基金「淡馬錫控股」轄下的「新加坡新傳媒」,曾於7月1日播出兩場分別以中文和英文進行的選舉辯論。這兩場論壇,都以經濟改革和民生政策作為辯論主軸,但形式類似「圓桌會談」,由黨派代表各抒己見,提出解決有關議題的理念和方案,而其他人則虛心聆聽並做筆記,準備提問環節的反駁。

以改善社會流動性為例,在陳述政見的環節中,前進黨和民主黨代表,主要針對當下的政策提出一些修補建議。例如前進黨建議引進最低工資,並延長每月500坡元的幼兒額外額外津貼直到10歲,以及允許年滿55歲的國民無條件提取5萬坡元的公積金;民主黨則建議要為65歲或以上的退休人士提供每月500坡元的法定補助。而執政的人民行動黨表示,當局已經推出將技能與薪酬掛鉤的「漸進式薪資模式」,以及針對每月家庭收入介乎1300至1800坡元的長者「樂齡補貼計劃」,為他們提供每季度900坡元的補貼;該黨還稱,從長遠而言,將會透過終身教育政策改善「任人唯賢」制度,因為它雖然進了社會的教育意識,但也分化了家庭條件不一的階層,導致精英階層的出現,令社會貧富懸殊。

即使到了一對一提問的環節,火花四濺的場面也沒有出現,各方反而是在一片祥和的氛圍中進行提問和解答,看上去更似是交流政見。例如在解決失業率的議題上,有指外地勞工將會威脅當地管理階層,前進黨代表便堅持應該奉行「本地人才優先」的原則,但執政的人民行動黨代表則回應指當局應該秉持「任人唯賢」而非「本地優先」。

圖為新加坡大選人民行動黨候選人的競選小冊子。(Getty Images)

香港立法會選舉論壇表演潑婦罵街

雙方一來一回,相當客氣,完全沒有香港立法會選舉論壇中常見的道德謾罵或者人身攻擊,而他們對「論政」或「辯論」的理解,也和香港的從政者們有所差別,不會空喊意識形態掛帥的政治口號,也更注重如何透過具體政策去實現政治願景。反觀香港,不同政治陣營通常都會鉚足勁頭、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地狠批對手——無可否認,這的確比新加坡的選舉論壇更能吸人眼球,但它也更像一場綜藝節目,觀眾除了情緒之外,似乎無法收穫更多。

以周六(7月11日)、周日(7月12日)即將舉行的民主派立法會初選為例,此前早已舉行的多場初選論壇當中,除了「如何抗爭」這個政治議題之外,幾乎沒怎麼談及民生政策,而新興的「抗爭派」不但紛紛藉此展現不惜一切的抗爭意志,而且多番狙擊甚至圍攻較為溫和的傳統泛民在抗爭路上無所作為。又如2018年底舉行的立法會九龍西補選,《香港01》統計五場電子傳媒主辦的補選論壇的逐字稿發現,有七成內容涉及政治爭拗,另有逾半時間用於互相攻訐,只剩下兩成發言討論了民生議題,實在令人啼笑皆非。這不禁讓人回想起2016年立法會選舉論壇,當時競逐連任的普羅政治學苑黃毓民曾在辯論中感慨,出席選舉論壇是「委屈了自己」,因為觀眾想要看到的是針對政策的辯論,而非人身攻擊。

不同政治陣營通常都會鉚足勁頭、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地狠批對手。(高仲明攝)

事實上,除了選舉論壇,立法會議員在議事廳內辯論時,就經常陷入劍拔弩張的政治漩渦,變成泥漿摔跤。例如較早前民主派議員以潑糞、撒文件及扔臭物等方式,極力阻撓《國歌條例草案》進行二讀和三讀;而7月7日立法會三個事務委員會就《港區國安法》舉行聯席會議時,當公民黨郭家麒批評特首林鄭月娥形容執行細則可「保障人權」是「難聽過粗口」,保安局局長李家超也一改以往問責官員的「客氣」做派,沒有再把「喜怒藏於心間」,而是反駁郭家麒的發言「連粗口都不如」;結果要由主持會議的民建聯陳克勤「打圓場」,指同一句說話兩人都有說,如果要收回,則兩邊都要收回。

這番強硬回擊,似乎令一眾議員心中打鼓,因為以往官員面對議員的「發洩憤怒式提問」時,往往麻木給出「言之無物」的答覆敷衍了事;然而,不管是官員還是議員的「潑婦罵街」,顯然都沒能體現代議政制的精髓,因為雙方全都未能各司其職,以理性辯論完善政策,共同為香港市民謀求最大福祉。其實,除了選舉論壇,新加坡國會同樣「斯文」論政,旨在令國民清楚認識不同政黨代表對待實際議題的見解。至於老牌議會政治國家英國,儘管其議事廳以激烈辯論着稱,但議員所展現的是極具「英倫紳士」特色的唇槍舌戰,而非人身攻擊。

立法會議員在議事廳內辯論時,就經常陷入劍拔弩張的政治漩渦,變成「泥漿摔跤」。(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選舉中,激烈的唇槍舌戰固然能夠吸引眼球,對拿選票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如果我們的立法會選舉只剩下以「綜藝感」作為「賣點」,豈不可悲?無論哪種議會風格,都應做到議政論政之本職。立法會於7月9日三讀通過了將法定產假由現在的10周延長至14周的條例草案,就是值得從政者和香港人反思的一例——通過關乎勞工權益的法案,自然是選民樂見的,更是他們將手中一票託付給任何黨派中任何人的共同期望,而無論是「撐特區政府」還是「撐民主自由」,都要落腳於實際的民生問題,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立法會選舉2020.深度】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反對派」?

【港區國安法.深度】港英「政治部」怎樣運作?

桂山島填海.深度|中央出手顯港府無能 但借地建屋難解深層矛盾

港版國安法.深度|港澳「國安委」大不同——範疇更廣,職能更窄?

【港版國安法.深度】香港設國安委員會 「澳門模式」有何借鑑

【港版國安法.深度】澳門如何完成《基本法》23條立法?

港版國安法|梁美芬促盡早完成23條 不排除藉此移除「人大版」

【國歌法二讀.深度】一文看清立法之爭真假議題——偏見還是藉口?

歷史科.深度|從試題之爭思國民意識—殖民地培養了怎樣的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