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反壟斷聽證攻防戰 科技巨頭是否太巨大?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上月底,美國四大科技公司的行政總裁,包括亞馬遜(Amazon)的貝佐斯(Jeff Bezos)、蘋果公司(Apple)的庫克(Tim Cook)、Facebook的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及Google的皮柴(Sundar Pichai),以視像形式首次齊集於美國眾議院的反壟斷聽證會,基本上只為一個問題辯解:這些科技巨擘是否太過巨大?

有別於2018年朱克伯格因「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醜聞到國會解畫,一眾議員提出很多膚淺而「離地」的問題,是次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壟斷小組明顯有備而來。他們自去年6月起深入調查四間科技公司,收集數以百小時計的訪問,並取得超過130萬份文件。這場聽證會是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試圖分拆微軟(Microsoft)以來,美國政府對科技公司最激烈的質詢。目的是要確認這些科技公司的龐大影響力,會否對消費者及競爭不利。

小組主席、民主黨羅德島州眾議員David Cicilline在開場時確立聽證會的主調:「他們主宰規則、下達命令、顛覆行業,並且深化恐懼的威力,儼然代表了一個私人政府的權力。」他更批評:「作為數碼經濟的守門人,這些平台享有權力操控贏家和輸家、打壓小企業,扼殺競爭對手,同時鞏固自身實力。 」

聽證會上,眾議員狠批科技巨頭影響力過大,不利市場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AP)

民主黨和共和黨議員各有關注點,在近期的政治氣氛下,兩黨難得同仇敵愾,歷時五個多小時的聽證會,15名小組成員輪流質詢,多度打斷四名行政總裁的證言,窮追猛打。

這次聽證會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政府意識到這四間對經濟極具影響力的科技公司已經變得過於龐大,恐怕會損害消費者及競爭對手。這意識可以追溯至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Facebook被指影響選民投票意向,這對美國甚至全世界都是一個警號。社交媒體並非單純娛樂,甚至可造成嚴重傷害,這種憂慮也成為今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一大重點。

【科技.未來】反壟斷法過時 如何對付科技巨頭?

現已退選的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沃倫(Elizabeth Warren)曾承諾分拆大型科技公司,「科技巨頭」(big tech)也成為熱門辭彙。之後出現骨牌效應,特朗普、希拉里、桑德斯、拜登都對科技巨頭的影響相繼表達憂慮,科技公司一直以來建立的領導地位遭受動搖。去年6月,美國司法部、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多個州份的檢察長都宣布對這些科技巨頭展開調查,這屬前所未見,除了Google以外,這些公司未曾就反壟斷在美國遭受調查。

Cicilline指出:「開放市場的前提是,即使一間公司損害了他人利益,員工、消費者和合作夥伴還有其他選項。我們今天在這裏,正是因為大家不再有其他選項。」

雖然這四間公司的業務各有不同,但聽證會顯示了他們應對競爭對手的策略何其相似,尤其是每間公司如何控制資訊流通、監視競爭對手,以及利用其市場影響力扼殺競爭者。

上文節錄自第22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10日)《遏制科技巨擘 反壟斷攻防戰》。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2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白宮封殺TikTok微信 中美博弈再激起網絡巨浪

【深度分析】立法會「真空期」方案的優與劣

與馮檢基對話——97臨立會對泛民的啟示

假如司徒華在世 會被抗爭派牽着鼻子「總辭」嗎?

【科技.未來】遏制科技巨擘 反壟斷攻防戰

【BNO】二十多年焦慮並未遠去 英國人怎樣看港人居英權新政